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赞玛提欧等人半信半疑,只是出了红海,就没有回头路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想着如果能在中国传教,那真是上帝最精心的安排。
  经过三年多的颠簸,他们在景泰八年来到了印度。这时候的印度还不是统一的国家,北方德里苏丹国,依靠中亚外族雇佣军为统治支柱,采取高压统治政策;而南方分裂成不计其数的小王国。
  胡比昂去做生意了,赞玛提欧和海米尔斯则带着伙伴们去传教,只是很不称心——经历了长期的海上颠簸,加上水土不服、事业不顺,同行的神甫们要么身体承受不住去见了上帝,要么心灰意冷跑去干别的,只留下他们还在苦苦的坚持。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也就给你开了一扇窗。”
  印度不是统一的国家,但这些四分五裂的小王国除了语言不统一让人头皮发麻,基本上还都有自己的信仰。
  赞玛提欧和海米尔斯有点悲观,不过还想到一根救命稻草——要不,去中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建极三年,大批明朝商人乘着海船出来,带来开放海禁的消息,他们迫不及待的登上来到中国的大船。
  他们在建极五年底来到广州。只是要见到中国皇帝、甚至中国大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于是这群上帝的使者在感叹广州真是物阜民丰的同时,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学习汉语,准备一旦出师,就把《圣经》翻译成中文,敬献给中国皇帝,向他宣传上帝的德音,让大家沐浴在上帝的荣光之下。
  学习汉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传教士毅力惊人,尤其几年后太后广求海外书籍的消息传来,他们更是异常兴奋——如果借着这个机会把《圣经》呈上去,是不是就有希望了?
  建极十年,赞玛提欧等人带着一大堆典籍来到北京,在惊叹世上居然还有比广州更雄伟壮丽的城市的时候,也坚定了要在这里传播天主的决心。只是这时候朝廷上下正忙着吵架,没功夫搭理他们;自然还包括跟他们一样到北京来献书的人。
  ——当时朝臣们正在为自己的待遇争吵,没资格上场的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没功夫理会蛮夷的想法;尤其四译馆隶属翰林院。翰林院学士杨守陈是再虔诚不过的儒生,之前有几次献书,都是传播上帝的,让他极为不满:“我们还没要求你们归化,你们倒蹬鼻子上脸了。”
  因此对太后征书的旨意,也很不以为然,就当是当年征集粮食种子一样的面子工程。
  好在吵完架,大家也就开始干正事了。汪太后听说来了不少海外友人,亲自召见了他们,还问到底都是些什么书,讲了些什么。
  应该说,商人们为了拿到减税的特权,真是费了心,短短时间,搜罗了不少书。因为知道太皇太后太后喜欢看戏,于是就有不少故事书。
  太后要召见,杨守陈自然要先政审。只是他老人家一听说那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差点没当场昏厥过去:“果然是化外之邦,神仙都不检点!更别说那些凡间的国王公主,一个个干了什么事!杀父娶母、杀兄弟杀儿子还五马分尸!居然还为了一个女人打了十年仗,还说打得值!”
  杨守陈简直想暴走。
  好歹记得自己是做什么的,挥挥手,让那人去一边了。
  接着往下问:“《圣经》,这是哪位皇帝或者圣贤写的?蛮夷会有圣贤?”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什么哲学,《理想国》之类的,会比孔孟更高大上吗?”
  不感兴趣。
  “讲数学的?还能胜过《九章算术》?”
  不感兴趣。
  “物理学?什么鬼?”
  不感兴趣。
  但是太后问起来,他也不可能说一无是处,否则一个“阻塞言路”之类的帽子就担不起——要不选几个不犯忌讳的,推出来回话,表示自己是干活的?
  杨守陈呈上了目录。
  能够跨越两千多年的时间,跨越几万里的空间被人推荐给明朝,自然都是来头不小。汪舜华翻了一下——原本她是真没看过,只能一个个的去猜,好歹圈定了哪些书籍需要翻译,然后再说先后顺序——首先是《圣经》,然后数学和物理等理工科学,这个比较实用,虽然很枯燥,首要的就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还有阿基米德的作品;丢番图是谁?《算术》名字挺大,用吧;接着才是以《理想国》为首的哲学家作品,《荷马史诗》之类的先放一放,主要是怕吓倒明朝君臣——她当年学文学史的时候,三观就已经碎了一地;亚里士多德就算了,错误的化身。
  杨守陈大喜过望:“可算过关了!”
  四夷馆隶属翰林院,直到弘治七年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实际管理;翰林院在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之西,四夷馆也在这里。
  此前,四夷馆分为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其中缅甸是聘洋人执教。
  建极五年,改为四译馆,仍属翰林院,同时,增设了日本、朝鲜、越南、暹罗(菲律宾)和天方馆,就是印度以西的,都扔给他们。各分馆馆丞均为正七品。
  作者的话:感谢@彩云逐月(书友)的9枚刀片,今天双更,请各位亲继续支持,谢谢大家!


第307章 远客(下)
  汪舜华得空召见了他们:“虽然你们刚来中国不久,但你们的宗教倒是很早以前就传入中国了。早在唐朝贞观九年,波斯僧阿罗本将经书献给朝廷,取得传教资格,在京师长安乃至地方府州建立寺院;还翻译了不少经书。当时称为景教,是取光明辉煌之义;后来武宗会昌废佛,景教也被禁止;元朝再度传入,元亡后,再次衰落。至今民间还有十字架教派信徒的传说,估计就是你们的教友。”
  赞玛提欧马上就来了兴趣,说:“我倒是知道,以前看《马可波罗游记》,提到北京和大同、敦煌乃至扬州、杭州、镇江等地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
  ——谈得高兴的赞玛提欧其实不知道,汪太后有关景教是天主教分支的论断来自于中学历史知识;只是也仅止于此。因为不是考试重点,对宗教也没什么兴趣,了解也实在有限。
  不过这只小蝴蝶还是很有作用,因为朝廷要编《全唐文》,自然到处翻检唐朝的文献。几个书生登终南山访求唐人遗迹时,发现一处破败的唐朝的古庙,于是本来应该在天启三年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提前一百多年重见天日。
  事情很快被报到北京,汪舜华想了想,要求加以保护——毕竟是唐朝遗物,而且文章是一个叫景净的传教士所写,但是写字的却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不管是文学还是书法,都堪称一流。
  听到汪太后说起这个碑文,赞玛提欧自然兴高采烈。当下让人取了拓本来看,果然里面讲了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等,可以确定就是自己的前辈了。
  赞玛提欧喜不自胜,自然答应在翻译《圣经》等经典文献的同时,加大力度翻译《几何原本》,早日敬献太后皇帝。
  赞玛提欧等一波儿传教士高高兴兴的退下了,商辂等人确实在不明白:“太后对本土的佛道尚且不感兴趣,为什么要对这帮洋和尚这样客气?”
  汪舜华叹了口气:“我之所以要求博采各国书籍,并不只是彰显天朝气度,更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真正想增进对世界各国的了解,一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则给出国去找饭吃的人一个借鉴,让他们知道入乡随俗,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三来朝廷也是要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多了解一点对手,不是坏事。”
  商辂道:“只是这些歪理邪说一旦传播出去,只怕蛊惑人心。”
  他听杨守陈吐槽过:“有不可言于人者也。”
  汪舜华道:“正因为如此,朝廷更要了解,否则任由其传播到民间,才真是不可收拾。你没听出来吗?天主在欧洲的影响力不弱于在天朝的影响力。他们那里是神权高于皇权,咱们这里儒家虽然是正道,但三教合一也是主流。不读四书五经尤其《论语》,就说了解中国,那是痴人说梦;想了解欧洲却不读《圣经》,那也不过是痴心妄想。”
  群臣这才不说话了。
  汪舜华皱紧了眉头,她并不信仰儒教,却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欧洲正在进行的文艺复兴和随后的工业革命将会带来何其巨大的影响;但开放国门,也就意味着好的坏的都能进来。
  现在还没有经历过宗教革命,宗教的包容性并不强。
  中国是世俗国家,过去,现在,将来都是。
  有景教的先例,如果传教士们肯积极融入,她不介意网开一面;否则,还需要另外想办法。
  当即吩咐翰林院学士杨守陈:“要好生向他们打听那里的历史人文以及风俗民情,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当然,也要好好约束他们,不许私自传教,否则按律处置。”
  杨守陈硬着头皮答应了。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就在北京安顿下来,杨学士不时找他们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又有人加入这个队伍。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