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难得反而是前面,在中原地区都没有实行普及教育的当下,想要说推广全面义务教育,那是痴人说梦。好在经验是有的。
  首先就是盖棺论定,收集各省图书,选择重要的进行翻译;然后编撰史书。这既是对国民的宣传,也是对历史的宣誓。
  早在五省主要官员还在集贤院接受岗前培训的时候,汪舜华就下诏给镇守各省的勋贵,命他们在安抚百姓的时候,广泛征集各省的典籍、名士,送到北京,以便朝廷集中编修史书;同时下诏给四译馆,广泛选拔和培育翻译人才;当然,早在中央军校刚成立,汪舜华前往视察工作,就强调要不管外战内战,都要注意保护典籍,爱护百姓,礼待贤士,并将其写进了军纪。平定朝鲜时,沐琮就很注意这些,因此编纂朝鲜地方志的时候相当顺利。当然也让明朝发现了很多朝鲜的小秘密,引发了士人滔天的怒火,大家自发动员起来揭批。
  还是不够。
  汪舜华想到了后代的美国大片。
  为什么中国人拍一部拯救国民的电影引来无数冷嘲热讽,反而大家宁愿相信内裤外穿的超人才能拯救世界?
  炫酷的特技只是表面,内核却是美利坚是人类的灯塔。
  这得益于美利坚独一无二的国力,也得益于它强大的洗脑能力。两者互相成就,互为因果。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明朝的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对比印度的种姓制度和汉昌省的宗教问题,明朝要说自己是王者之师,也没什么问题。
  现在大片没有,戏剧是有的。
  没有炫酷的视觉效果没关系,感情是互通的。当然现在语言不通,所以情节和人物都要简单,不要太复杂,通过这些简单的故事,宣扬明朝军队威武文明之师、明朝昌明繁荣的光辉形象。
  但是现在让各省组织撰写和编排戏剧是不行的。大家身上的担子已经很重了,如果再加一项,甚至搞个“一票否决”,恐怕本末倒置;没关系,独木不成林;但是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绿荫。
  这项工作就交给乐府和文林馆,除了往常凭借作品直接授官的,如今也允许专业人才的通过考试授官。这在唐宋称为“制科”,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因为唐宋曾经干过,如今推行,阻力会少很多,反正都是专业技术人员,碍不着谁,三年一科,比会试稍晚,落第的士子去考,难度不大;当然实在偏科严重,也允许你直接报名参加。擅长音律的,有才膺管乐科;能诗词歌赋的,有文辞雅丽科;学究天人的,有博学宏才科;精通天文地理的,有足安边科;书法出众的,有明识正体科;精通算学工程水利的,有才堪经邦科。
  数量不需要多,尤其文辞雅丽科、博学宏才科,宁缺毋滥,一科三五十个也行,一两个也可以,但一定要名满天下,要让天下士人服气,要给他们希望。
  本就是“分科举人、按科举人”,如今虽然动摇不了进士科的地位,但也能给读书人更多的出路,让朝廷延揽更多的可用之才。


第304章 帝后的幽怨
  可以想象,开年以来,整个朝廷处于极度的忙碌之中;忙得甚至让人容易忘了如今还是朱家天下。
  但也有人例外。
  皇帝。
  在朝廷上下为大捷欢欣鼓舞并忙着善后的时候,皇帝却异常轻松。不仅缺席了殿试,甚至应该由他身率宗室百官前往太庙,告慰祖宗,他也没有参加;迫使汪舜华不得不声称皇帝突感风寒,卧床不起,临时改命襄亲王身率百官前往。
  此时,他正带着齐亲王、德亲王、吉亲王等在南苑行猎。
  他还召了荣亲王、忻亲王、崇亲王、吉亲王。但是荣亲王正在当差,忻亲王说身体不好有病,没有应召,也没有让崇亲王来;德亲王却不肯听,带着弟弟吉亲王见浚欣然奉诏。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对太后总揽朝政不满意:他已经努力政务、勤于稼穑,甚至严惩不法豪强、平反冤假错案,为自己赢得了声誉;朝臣也很积极的响应,希望太后早日还政。
  但这一切都被太后漠视,皇帝也就不想再掩饰自己的不满了:“大不了,她废了我,自己当皇帝!”
  德亲王劝皇帝暂时忍耐:“太后毕竟年事已高,早晚是要还政于你的。”
  皇帝噘着嘴,不说话。
  德亲王就说:“近些年来,有好些外国人来到北京。听说四译馆招徕了不少,还有个什么意呆利的,好像很远。”
  皇帝笑道:“什么意呆利,叫意大利,是个洋和尚,来了天朝好些年,一直在四译馆当差。母后让他把他的神仙书翻译过来。”
  齐亲王来兴趣了:“不知道那洋和尚说了什么?母后居然把他留下了,她可对这些一向似乎没有兴趣。”
  皇帝射出一支箭,一只小鹿应声而倒;众人都喝彩。
  皇帝得意:“这有什么难的?——把那个洋和尚叫过来说道说道不就成了?”
  五省的新任领导带着下属星夜兼程奔赴自己的新岗位,汪舜华也就稍微放松了一些。
  马上就要端午了,过完节,就要移居西苑。
  汪舜华叹了口气,来到坤宁宫。
  已经入夏了,空气中似乎弥漫着焦灼的味道。
  有段时间没来坤宁宫了,眼前的坤宁宫和记忆中的一样,又不一样。
  一样的是建筑,不一样的是氛围。
  曾经的坤宁宫即便焦灼,而是热闹的,繁华的。
  眼前,似乎更多的是孤寂和落寞。
  于皇后已经得到消息,急忙出来拜见。
  汪舜华心里叹了口气,说了声免,于皇后这才起来,扶着她坐下奉茶。
  汪舜华道:“我来看看我孙女儿。这些日子忙,没看到她了。”
  说话的时候,保姆已经抱着大公主来了。
  汪舜华抱着孩子,孩子已经快半岁了,长得白白嫩嫩的,做祖母的自然喜欢。
  于皇后嘴角噙着笑,却玉容寂寞。
  建极十七年腊月初五,于皇后生下嫡长女,皇帝对长女的出生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正是吃五豆的时节,取了个小名叫“豆豆”。
  汪舜华也很高兴,想到当年景帝念念不忘和于家的婚事,于是取“一诺千金”之意,赐名一诺。
  太祖给子孙都排好了字辈,但是公主们显然没有这个待遇;因此大公主的名字定下来,她的妹妹们名字的第一个字也就定了下来。
  还未等大公主百日,今年二月十六日,宫女郭氏生下二公主一笑,听说是皇帝得到二女儿大喜过望,哈哈大笑,想到了“拈花一笑”的典故,就赐了这个名字;紧接着,二月二十五日,杜氏生下皇长子,取名祐析。
  皇帝有了儿子,汪舜华很是高兴,下令重赏;群臣也很高兴。
  于皇后也在笑,只是笑得并不开怀。
  汪舜华知道,于皇后并不得宠。新婚的时候,皇帝还偶尔到坤宁宫刷脸,但于皇后怀孕后,他就基本上绝迹了,甚至皇长女出生后,他也没有出现过几次,反而经常带着宗室近臣到南苑行猎。
  汪舜华不敢说,皇帝冷落皇后,其中到底有几分是因为自己。
  如果皇后有儿子,她大可不必担心。“嫡长子”这三个字,在太平时代足以压死一切野心家。
  但她知道,皇后是有忧虑的。因为太祖的那道“必须立嫡”的法令,如果没有嫡子怎么办?那就把庶子变成嫡子!
  于皇后没有生儿子,杜婕妤却生下了长子。
  ——不是没有先例,皇帝的祖父宣宗皇帝就因为胡皇后没有生育,因此废后;如今,皇帝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汪舜华亲了亲公主,把她交还给保姆,挥手让众人都退下了,拉着皇后,叹了口气:“已经入夏了,过了节就要移居西苑。我忙,不能经常来看你和豆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孩子。”
  皇后谢过。
  汪舜华拍了拍她的手:“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你只要记住一点,你不仅是安国公的孙女,也是大明的皇后。只要你自己不犯错,就没人能越得过你去。”
  皇后感激:“谢母后关怀,妾身明白。只是妾身愚钝,不能为太后圣上分忧。”
  怎么分忧呢?现在说什么皇帝能听进去?不仅听不进去,恐怕更加认为皇后是太后一伙的,厌恶这个女人。
  汪舜华叹气:“你放心,你不是胡善祥,皇帝也不是宣宗皇帝。”
  皇后称谢。
  皇后有没有放下忧虑,汪舜华并不知道,但她自己也不能完全放下忧虑:她在一日,皇后自可安然无虞;但如果她还政甚至撒手而去,皇帝还会善待皇后吗?如果于皇后被废,她有什么脸面去见为国呕心沥血的于谦?有什么脸面去见心心念念这门婚事的景帝?
  汪舜华决定找皇帝谈谈,谈谈她的想法,谈谈她的苦衷,即便皇帝还是不能理解她,至少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
  此时的皇帝正在东宫。
  东宫景色优美,林木参天,皇帝很喜欢,大婚后常住在那里,毕竟他不可能每天打猎。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