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政策针对全国,不分内地边疆——主要官员都是流动的。但这样一算,人数又太多;所以先紧着边地的,五年内全面完成。
这些年宗室勋贵人口繁衍,宗学虽然还能放得下,但是让勋贵官员和皇室子弟在一起进学,总归不太妥当,就怕双方看对眼搞点小动作,那就在北京另外兴建两所学校,赐名育才学院和清华学院。这时候的硬件要求就没有宗学那样高了,宗室都只能睡四人间,别人也只能忍忍,八人间,别跟着下人。你上战场还要带保姆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好锻炼一下独立生活能力。放心不会让你自己洗袜子,反正十天就放一回假,有什么东西带回家去处理。
小剧场:
景帝:我媳妇真能干!
太祖:我曾孙真能干!
太宗:我玄孙女婿真能干!
仁宗:我……行了,不说了。
宣宗:我也不说了。——祁镇,你为什么不说话?
隐帝:我在想秦隋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天怒人怨二世而亡。
景帝:你安心现在可是文成武德太平盛世。
隐帝:我在想元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却无百年国运。
景帝:那也比全军覆没引敌叩关剃发易服娶挤奶丫头强。
隐帝:我在想武周代唐……
景帝:念叨了这么些年,能不能换词?我儿子都快亲政了。
隐帝:我在想安史之乱……
太祖:他们敢!
隐帝:我在想靖难之役……
太宗:滚!
第303章 教育改革
只是这样一来,宗室勋贵官员子弟成材率会大大提高,恐怕阶层固化会更加严重。
汪舜华真切的记得魏晋南北隋唐时期,为了对付世家,历代皇帝做出了何等的努力。
一定不能这样。
知识垄断阶层独霸话语权,即便暂时能通过强权压制下去,但将来呢?
汪舜华想过照后代的退伍转业,军士服役一定年限,通过文化考试,退回地方衙门办事。
但这是和当时的兵役制度配套的,卫所制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真要是动了,那就是地动山摇;所以这些年别的方面都是大刀阔斧,唯有军事制度,干着缝缝补补糊裱匠的活。
只能留待后来人了。
仅只如此,仍是不够的。
即便不能推行全面义务教育,也要不断推进教育事业更加均衡发展。
建极二年,国家图书馆投入使用;但随后因为改革,地方的图书馆建设陷入停滞;直到三年后在重建南京贡院时,将原先的太祖为吴王时居住的瞻园加以整饬,改建为南京国家图书馆。
建极八年,在明确宗室迁回北京后,长沙的襄王府被改建为湖广省图书馆,此后兰州的肃王府、南昌的宁王府、西安的秦王府、太原的晋王府、开封的周王府、武昌的楚王府、成都的蜀王府、桂林的靖江王府、兖州的鲁王府相继被改建为省级图书馆;建极十四年,永宁长公主下嫁黔国公沐琮,在夫妻俩抵达昆明的一个月后,南方地区最大的规模的云南图书馆正式开馆。
按照规划,每个省都要有一座图书馆。如果有废弃不用的王府或者勋贵府第,就尽量改造;如果没有,就择地兴建。因此,改建的先于新建的。但这样的文化工程,各省都很积极。到建极十五年,全国两京十三省的图书馆全部投入使用。
《永乐大典》的誊抄还在进行,原本计划十部,已经完成;现在肯定不够,没关系,三十部分三期进行,反正现在全国也就22个省级单位,加上皇家珍藏一部,也就23部;先满足中原地区,然后再是新省——光是汉字就够他们学十年八年;最后富余的几部另外新建图书馆,以备不虞,更不用着急了。
《四库全书》的前期准备还在紧张进行,也可以考虑适时启动,不必等到《永乐大典》重录全部完工。
汪舜华在心里有点担忧,皇帝会不会继承她的政治遗志,如果不能,那自己就把它干完。
扁担倒了都不知道是个一的人,即便把他扔进知识的殿堂,恐怕能够成才的机会也很渺茫。
还要有学校。
官办的地方学校不够,军队院校只针对军人子弟;还有社学。
社学草创于元朝。当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除了读《孝经》等几本书,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农民流亡不断增多;因此很多社学处于要死不活的状态;前些年因为改革,动员了地方丁壮,因此社学也就一定程度的回春。
现在下令,全国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秀才充任,如果没有,可由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8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社师按照秀才免除田赋;每所学校酌免田赋百亩,以充学生笔墨用度——这个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每年可以从财政经费中拨给。教学内容主要还是原来的律法和生活常识,尤其强调法律和数学。即便读不出来,好歹能认得两个字能够加减乘除,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真是好苗子,可以送到县学。
但社学毕竟是启蒙教育,师资力量有限;估计少数天才脱颖而出可以,但更多的普通人,估计也只能摆脱睁眼瞎的地步。
还是要放宽私人办学门槛。
明代是私人办学最为兴盛的年代,共有书院1962所,超过唐宋所有书院的总和的两倍。乘学术辉煌之势的读书人,结成诸多学派,不仅涉足地方文化建设,也在民间规范百姓、移风易俗,书院也因此具有了平民化特色;他们以同志相尚,品评人物,讽议朝政,使书院又具有了政治性的倾向。
但这种局面是在正德以后,确切的说,是王守仁创立的心学,为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朝开国以后,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太祖设立太学,只准儒生学习五经及孔孟之书,讲学则专讲程朱理学。太宗又命令儒臣编辑《性理大全》,此外,还敕撰《四书大全》,规定科场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朱熹的传注为准则,否则便被视为离经叛道。
因此,此前虽然也有薛瑄、吴与弼等一批学者讲学,但书院发展处于低潮期。
汪舜华注意到这个问题,她想突破四书五经的藩篱,然而又不能不想到东林书院,只得暂时做罢。
然而,如今该正面这个问题了。
四月初三,正式下旨:放宽有关私人办学的限制。凡举人身份以上,向官府报备之后,可以办学;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四书五经,凡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可以,但要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引导学生修身养性齐家、忠君报国。不管你是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还是重视学术交流、喜欢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都必须严格遵守朝廷律令,不得传播邪说,蛊惑人心。
这当然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认为这将蛊惑人心,流毒无穷;汪舜华笑道:“堵不如疏,只要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变,其他的不过是边角料而已;难道这么点杂音,我们都容不下吗?”
流毒无穷的是日趋僵化的程朱理学,但你还不能马上取消!
与此同时,四译馆一分为二,一为方言研究馆,也就是把包括朝鲜在内的新领土的语言作为方言,尽快进行翻译处理;二为翻译馆,负责外国语言的研究翻译。
但如果仅只如此,仍然是不够的。
汪舜华想到成都武侯祠那副对联。
攻以战,服以德,但这个德,不是那么好服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畏威而不怀德”的感叹。
因此,度要把握,要镇压,也要拉拢,还要树立法治的权威;此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同化,这在朝鲜几乎没有遭遇太大的阻力,毕竟本身就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又是属国,来往密切,只是因为资源匮乏所以很有地区特色而已;当两班贵族被镇压下去,天朝物资源源不断的流入,而大量人口被迁移到东北,环境承载压力迅速下降,这是因势利导,很快就融入了明朝。
但是新五省不一样,暹罗和三宣六慰还可以说是属国,受到了一些影响;汉昌省曾经属于天朝,但断片了几百年,现在已经发展了新的文明;景泰省更是拥有不逊于天朝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况且,在天朝甚至朝廷内部,有关太后“穷兵黩武”的指责,从来都不少。可以想见,等到皇帝亲政以后,文官集团肯定会劝说皇帝放弃五省,像当年放弃安南一样。
这一点,汪舜华并不很担心,南方四省都是天然的粮仓,汉昌省同样物产丰饶,只要生产出了粮食,再敢说不毛之地应该放弃的,恐怕不用她出马,路人就能骂死他;等到自己还政于皇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愁他不坚定决心。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