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于是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为顺天府,称行在。同时开始迁发百姓以充实北京,从各地强迁流民、江南富户、山西商人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派员奔赴各地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运往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十一年。
为了采伐那些珍贵的楠木,一千人进山,出山只剩五百。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
谨身殿,也就是嘉靖时改名建极殿的那块最大丹陛石,在北京西南房山开采,运送时由数万名劳工一起运送,不但特意开辟一条运输道路,而且每隔一里还挖一口井,选到寒冬腊月极冷天气时,从井里汲水把路泼成冰道,用了二十八天,才送到宫里。
而皇宫专用的金砖,更是在江南苏州烧制,贡砖在山东临清烧制。
直到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才建成,完成的北京皇宫比南京皇宫要大一些。
新建成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按周礼·考工记里的理想都城形制所建。
大明十六帝,有十四帝在北京紫禁城居住。
不过永乐十八年宫殿刚完工,次年就发生大火,把前三殿焚毁,二十年后,才重建了前三殿和乾清宫,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
到百年后嘉靖时,禁紫城又发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等又全部被焚毁,花了四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新完成三大殿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但到四十年后,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再次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到天启七年才完工。
这些大殿多次失火,每次重建都耗费巨大,主要就是所用的材料比较特殊,比如说梁柱等多用金丝楠木,还要那些年份久又粗大甚至笔直的楠木,其它石料也都很珍贵。
甚至砖瓦,那都是特制。
就连用的漆,也不是一般的。
更别说工艺这块,也都是最顶级的,哪怕就是金丝楠木做的柱子,也还要进行缠麻,具体工艺是先在柱子上刷一道稀底子油,然后捉缝灰再扫荡灰,再披麻,再压麻灰,再中灰,再细灰,还要磨细钻生。
就连麻,也要在前期梳麻,梳顺了再用,一道批麻工序,又还要有头浆、粘麻等十几道工序。
所以一座宫殿修起来,成本太高。
鞑子要是走时放把火,朱以海估计可能这辈子都住不上新宫殿了,现在他们虽搬走了能带走的物价,但这些宫殿廊柱红墙琉璃瓦金砖,哪一样都是花了大价钱的。
不光是花了很多工钱,而且也耗了很多工时,现在要找齐那么多老匠人,都不容易。
朱以海拿过紫禁城的图纸,做出安排。
他自己居住内三殿之首的乾清宫,总理处就设在乾清门外,这里两边还分别设立侍卫值房、内奏事房、南书房、上书房、御茶房、御药房等。
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也是重要节日时皇后在这里接见命妇等场所,同时也是皇帝存放二十五玺的储印之所。
最后的坤宁宫,是皇后寝宫,而如今皇后位空缺。
“太子就居慈庆宫。”
慈庆宫在前三殿的东面,在仁寿宫的南面,红墙绿瓦,称为南三所,内有四宫,奉宸宫,勋勤宫,承华宫、昭俭宫。
慈庆宫过徽音门往南,是文华殿,以及内阁所在的文渊阁。
慈庆宫历来就是明朝太子居住之所,位于皇宫外朝区的东侧,相对独立的一块区域,明代时这里旁边还有御马监、掌印秉笔直房、元辉殿等。
乾清门便是皇宫内外朝的界线,门内便是皇帝及后宫嫔妃们居住区域,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两侧还有东西六宫,十二座宫殿,另外还有太后居住的慈宁宫、仁寿宫等。
最北便是玄武门。
前朝后寝,就后寝区其实也是很大的,就算东西六宫,这十二座宫殿,那也都是一个宫殿群,也分前殿后寝,前殿是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又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还有耳房各数间。
一个宫殿可以居住一位妃子,配殿还能再居住地位低些的嫔、贵人等。
基本上妃嫔都能有一座自己的宫殿,嫔以下的,也起码能在妃嫔们的宫殿有自己的配殿或耳房的,用不着打通铺的。
朱以海给九妃九嫔都各钦点分了一座宫殿,其它品级低的昭仪婕妤美人,甚至是常在答应这些,就由如今负责后宫事务的陈皇贵妃和阮贵妃去安排。
朱以海给陈皇贵妃安排到慈宁宫,给阮贵妃安排到了仁寿宫,反正也没太后太妃。
乾清宫西面的养心殿,就相当于皇帝的次卧了,虽然养心殿不如后三殿之首的乾清宫,但仍是有十八座建筑的宫殿群,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可以集办公、起居、会客、宴饮为一体,最南侧还有库房,库房北侧有御膳房。
相比起乾清宫功能单一,在这里居住明显还反而要舒适些。
废后张氏被朱以海留在了蓬莱宫中休养哮疾,其它妃嫔们都来了。
“总理处设在乾清门外,总理大臣与侍读、侍讲学士们轮值,若有事朕也方便马上知晓。”
内阁则仍在文渊阁。
文渊阁就在午门内东侧,算是前朝最前面了,也方便内阁大臣们与外面沟通联系。
皇帝平时要召见大臣,则选在奉天门西侧的武英殿,东侧的文华殿,朱以海留给太子弘甲,他若召见东宫官属,或是外臣,可在文华殿。
“陛下,皇城侍卫、京畿禁军,如何安排,还请陛下降旨。”
朱以海想了想,“设内外九门提督,五城兵马司等各司其职……”
第750章 九门提督
紫禁城外朝熙和门以西,武英殿。
皇帝在正殿召见大臣,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石栏,甬路直通武英门。
东西配翼分别是凝道殿和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六十三间。
这里还设有待诏,左边是章词待诏,右边是擅书画待诏。
李自成进北京后,便在武英殿办理军务,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后,仓促举行的称帝典礼也是在武英殿举行的,他撤离北京时还曾下令火烧皇宫,武英殿幸免于难。
清军入关,多尔衮也是在武英殿摄政理事,顺治由沈阳迁都北京后,开始也住在武英殿。
如今还于旧都的大明绍天皇帝,也在武英殿正式召见群臣议事。
武英殿在外朝前面,方便大臣出入,这里总体保存的也都还很完备,李自成、多尔衮、顺治都曾入住,所以经过几次修葺。
“京城卫戍、守备以及宫中宿卫事关重要,请陛下钦定制度。”
今天的武英殿廷议,规格较高,正式迁都北京后的第一次廷议,三品以上在京文武职事官都到了,还有一些紧要职位的,四五品的也来了,济济一堂,满殿紫绯。
绍天帝起兵以来,各种制度与以前多有不同,随着皇帝下旨设国史馆,开始修前十六帝的这二百多年历史,已经开始有人称绍天以前叫前明了,现在是后明时代,虽然这不是官方的正式称呼,但已经渐渐成了普遍认识。
如今的绍天朝,犹如东汉光武中兴,各方面都与以前不同。
京城皇宫的卫戍宿卫,自然更是重中之重,之前在南京、东京,也都还比较临时,有些制度还不完备,但现在必须得更加正规。
大明以前有京营三大营,实行卫所班军制度,又有亲军诸卫等宿卫。
朱以海之前跟文安之等也简单透露过京城卫戍制度有要所更替的。
这种事情,没有哪个大臣敢轻易越俎代庖。
以前明朝禁卫系统大抵就是亲军、京军、班军,而如果更早的王朝,又各有不同。
秦汉以后,国家军队主力集中于禁军,西汉禁军分两部份,直接保卫皇帝的驻扎在长安城南的未央宫,称南军。南军又分两部份,皇帝贴身侍卫,都是军官,由郎中令统领,称郎卫。与皇帝关系不是太紧密的,守卫皇宫的巡查警戒的武装,称卫士,由卫尉统领,另一部份禁军卫戍京师及周边地区,为首都警卫部队,称北军,由中尉统领。
南军随侍皇帝,出警入跸,北军还承担战略机动部队角色,征伐四方。
汉文冰寒时设置卫将军统领南北两军,仅次于三公,高于九卿,是禁军总管。到了武帝时,增强禁军力量,南军里增加了羽林军、期门军,北军里增加了中垒、屯骑等八部,由八校尉统领。
秦汉以来,历朝都非常重视京畿的禁卫部队,唐朝时有南北禁军,宋代禁军遍及天下,号称八十万,又分三衙,互相制约。
明代则分亲军、京军和班军等。
朱以海就是靠马上起家的,虽然起兵之初鲁王的身份对他非常有帮助,但最后能成功的还是靠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御营部队,外驱逐鞑虏,内威服军头。
各朝的禁军都精锐,如果控制不好,就会被左右朝政,甚至如唐代宦官专政,太监们就是凭借着掌握了北衙禁军,达到了能够废立皇帝的涛天权势。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