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依靠北周的侍卫亲兵力量,黄袍加身而建立北宋。他将北宋禁军分置三衙,统领数十万主力,三衙各有都指挥使等长官,却往往不常设,且各衙互不干涉,以防止禁军将领操控军权、专断朝政。
大明太祖立国以后,禁卫系统也是比较复杂的,亲军是皇帝的警卫武力,有二十六卫之多,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锦衣卫了。
在明后期甚至扩充至数万甚至十余万人。
京军则是首都卫戍部队,主要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班军则是每年从地方各都司轮番抽调到京宿卫的部队。
朱以海的绍天朝,现在基本上分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常备主力部队御营诸镇,一是地方巡防警备营各营,还辅以屯镇、团练、保甲丁等预备役民兵等。
主力的御营,也还分为几个部份,比如京营三镇,分驻三京。
又有亲勋翊武内四卫,以及千牛侍卫、学军等。
如今还都北京,将结束原来的流动的临时性。
如何设立一套缜密的京城卫戍制度,很迫切。
大臣们也各给了一些建议。
最终还是要皇帝决定,而皇帝开口先重申,宦官不得领兵,也不得监军,先把宦官排除了京城卫戍体系。
朱以海把京城的戍卫系统,分成了三大块。
北京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除内外城是南北叠加,其宫城皇城和内城,是大环套小环的。
宫城四门,内城九门,外城原有七门,后增添了两个便门,所以外城也有九门。
“分别设置内外九门提督,负责守卫内外九门。外九门提督,守卫京师外城九门,以及京师外围南面安全。内九门提督,守卫京师内九城门,以及京师外围东西两面安全。
内外九门提督各领一万五千人,御营标准一镇兵额,步骑炮工辅皆配。”
内外九门提督统领的这两镇人马,正式番号为羽林军左右卫。
而在内外城又另设金吾左右卫,金吾左右卫各辖左右街使和五城兵马司,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城市内的治安管理,同时担负城管、消防这样的职责,掌京城日夜巡查警戒,还承担一部份皇帝出行护驾的职责。
这个权力还是比较大的,主管京城日夜巡警,同时随行护驾。
左金吾卫掌外城巡警,右金吾卫掌内城巡警,内外城各街道,设立金吾街铺,里面是固定当班值守的金吾铺兵,他们归内外五城兵马司管。
还有内外城左右街使,他们统领的则是巡警骑兵,负责日夜巡逻街道,若遇警事,迅速集结出动。
羽林卫在白塔山设置五门信炮,信炮主要用于京城暴乱、敌情、火灾、爆炸等情况的通知,若白塔发炮,则设置在内外九门的信炮亦齐鸣,驻防羽林卫闻炮声后,就要立即分区集合待命,等待皇帝指示。
而京师内外城还有另一套钟鼓楼信号系统,这套系统则由金吾卫管理,城内的一般警讯,金吾卫通过钟鼓楼的旗鼓与各街铺等联系指挥。
至于皇城和宫城的侍卫警戒,朱以海则是由千牛卫和内四卫负责,千牛卫分左右卫,轮流交替宿卫皇城、宫城,负责执守宫门以及护驾左右。
千牛卫侍从左右卫,还守卫京城外围北面。
而内四卫也是护驾左右,宿卫宫禁,负责皇室安全。
另外还有御前侍卫处,为皇帝御前侍卫武官,俗称的大内高手,带刀侍卫。
另设旗手处,负责执掌御驾所用的金鼓、旗帜,充当仪仗。
侍卫处和旗手处数量都不多,各两营千人。
内四卫则是十营共五千。
羽林军、金吾军、千牛军各两卫,但各军互不统属,同时军下两卫也是互不统属。
内四卫也是分成四卫,互不统属的。
这些部队加起来约五万来人,禁卫三军六卫,实际每卫只有御营一镇的一半左右,但级别与御营一镇提督同级。
在京畿地区,同时也还驻有京营一镇,另御营三镇,这四镇每镇一万五,分驻蓟州、昌平、涿州、通州,处京城外围四面。
这些禁卫部队,大体分为南北衙禁军,京城的北衙禁军十卫,外围的南衙禁军四镇,总共约十二万左右。
搞的这么复杂,当然还是为了安全。
皇帝先排除了太监领军、监军。
朱以海并没有放弃禁军的控制权,北衙十卫提督,南衙四镇提督,加上侍卫处提督、旗手处提督,总共十六个提督,全都直接听令于朱以海,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总理处都不能直接调动这些将领兵马。
这些兵马之外的军队,兵部掌兵符握调兵权,五军都督府分掌统兵权,皇帝是发兵、选将权。
各省地方上,总督巡抚和省营提督掌省巡防警备营、屯镇,御营提督掌御营军。
但京畿的这十二万人马,皇帝直接掌握。
这各路人马,职责各不同。
羽林军主要是守卫城墙、城门,以及城外,金吾卫主要是负责城内治安、警戒等。
千牛卫是负责皇宫宿卫为主。
内四卫是侍从侍卫、随驾为主。
各部互不编属的情况下,就算成为一镇提督,但想因此兵变造反,或者说借此左右朝政,几乎不可能。
外围的四镇,既可守卫京城外围,特别是北面长城一线,同时还能对京城的这些北衙禁军形成威慑牵制,万一真有人作乱,也能第一时间回师京城平乱。
所有这些部队,大约十二万人,全都由皇帝直接指挥,朱以海相当于京畿卫戍部队总司令。
锦衣卫、东厂这些不再承担宿卫、侍从这些亲军职能,而是只专注于情报、监察这块了。
第751章 兵变
铺开宣纸,朱以海蘸墨提笔,开始钦拟五军都督府各府左右都督,以及北衙新设的十卫提督,并南衙八镇提督,以及侍卫处、旗手处提督,一共是二十位提督。
原本南衙设四镇,戍卫京师四面,后来朱以海考虑了下,干脆每镇再一分为二,采用八千人的小镇。
“靖国公骠骑大将军王相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吴国公辅国大将军吴凯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荆国公辅国大将军张名扬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
兴国公骠骑大将军李赤心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陈国公辅国大将军郑继武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
朱以海一笔笔写下一个个名字。
从王相到吴凯,再到张名扬都是元从勋臣,李赤心郑继武也是从龙极早,功勋极著。
皇帝接着又写下阮进、郑遵谦、刘穆、刘孔昭、张鹏翼五个名字,也都是功勋大将,拜为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
南北衙禁军二十个提督,亦都是心腹元从,杨伯兴、王鸣谦、阮骏、马万年、秦拱明、张名甲、王忠源、张晋爵、张大彪、陈鹏、张全、吴胜、王猛等。
王之仁和张名振这两武勋之首,则一个是内阁次辅一个是内阁协办大学士。
十都督,二十提督名字钦定。
兵部尚书沈犹龙又请皇帝把御营诸镇钦选上调空下的缺补上,朱以海直接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本子,红皮小本本。
这是他穿越以来,一直随身携带的两个本子之一,红黑两本,红本记功,黑本记过。
红本上排名越前,自然也是从龙越早的,每个名字后面,都还有一些记录,都是他们立功后皇帝一笔笔记上的。
朱以海直接当着一众大臣面,在那里翻看了会,然后从里面挑选了一些补上了御营各镇提督、副提督、总兵的缺。
大臣们看皇帝钦点的这些名字,心中都有数。
甚至有几位大臣,对那小红本也不陌生,他们经常能看到皇帝的那两个小红本,虽然不知道有时皇帝在上面写什么,翻看什么,但他们知道,这两个小本本绝对是极其重要。
皇帝用人,虽然说各色都用,但在忠诚和能力这两项上,其实皇帝是忠诚和能力都要求,但若非要在这里面选择,皇帝明显更偏向忠诚,尤其是之前起义之初时,有不少什么打柴的樵夫、耕地的农夫、佃户,甚至是长工、家奴、小贩、伙计这些,在义军中却能得到重用,很短时间就做到提督总兵副将。
而有些半路归附的原朝廷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高级将领,却很难得到重用,几年了,可能还军职越来越低。
就如郑芝龙、黄斌卿、王朝先、金声桓他们来说,归附朱以海的时候,已经官阶极高,甚至都是一镇军头,但这几年来,一直没得到真正的重用,如郑芝龙,一开始封侯授总督,后来征召入朝拜相入阁,甚至还兼御营总督等,可却没实权,到现在,只顶着几个荣衔而已了。
这次五军都督府的十都督,他们都没名,南北衙禁军二十提督他们仍没名,各省的省营提督、御营提督,自然更不可能用他们。
如今江山稳固,中原光复,朱以海明显越发会区分对待那些武将的,从龙元勋会得到更进一步重用,而那些半路归附的,甚至投顺降虏过的,贼寇土司等起家的,这些人如果这几年表现好,能力又比较出众的,皇帝会观察使有。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