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辽沈光复,而海西海东和野人女真,也已经纷纷上表归附,接受朝廷册封,朝廷在那边设渤海省,置都护都督府,虽说仍是羁縻,但也绝了鞑子再回建州的可能。”
  “来,干一杯!”
  鞑子现在已经退到了西拉木伦河一带,科尔沁等一些漠南蒙古部落还暂时依附于他们,但这种关系又还能持续多久?
  “也许鞑子只能往东北方向撤,进入科尔沁草原,甚至撤往大鲜卑山(大兴安岭),一直撤到嫩江上游,甚至是黑龙江的上游了,要是他们一直往北跑,倒是不好追击歼灭了。”
  “他们就算跑到天涯海角,跑到流鬼夜叉国去,也逃不掉的,”
  摄政叔王济尔哈朗毫无迎战之心,带着傀儡皇帝顺治,一年三迁,不断往北逃,根本没有回头一战的意思。
  甚至连沈阳都没管没顾,反而越过西辽河,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已经迁到了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附近的原察哈尔汗庭察罕浩特城了,还随时准备迁往更北。
  “也许皇帝会让漠北蒙古来围堵拦截工,甚至是说服科尔沁或扎鲁特等部反戈一击,把他们擒俘进献。”
  “为大明贺!”
  “为大帝贺!”
  一老一少高兴的再次举杯庆贺。
  楼下传来阵阵欢呼之声,大家都在举杯庆贺。


第748章 关外六省
  东京。
  部院诸衙已经都派了人去北京打前站,码头每天都是人流如织。
  蓬莱宫中。
  朱以海召开廷议,殿中间摆着一副巨大沙盘,由兵部职方司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上面山川河流城池平原丘陵都详细显示着,看着沙盘,就好像在天空俯视着大地。
  这副沙盘西南是燕山山脉,东南是鸭绿江长白山脉,南面是渤海、黄海,其北是西辽河平原、科尔沁草原,东面有下辽河平原,西面则是老哈河、大凌河等几大河流。
  “臣建议裁辽西省,两辽并为一辽,可改称辽宁省,西南起燕山山脉,西面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北面则以战国时燕国所修的燕北长城为界,东北抵东西辽河交汇处双辽,东面以其分水岭为界,抵通化城,鸭绿江畔。”
  文安之认为中原王朝对辽西其实大多仅限于辽西走廊的控制,其北面的大凌河丘陵山区,控制薄弱,而且现在是许多漠南蒙古诸部游牧。
  倒不如把辽西与辽东合并为一省,辽西走廊平原地带迁移汉民居住屯垦,而北面山区的大凌河一带山谷丘陵地,则安置蒙古人,仿西南设立土司一样,也跟清廷一样,给他们划界设旗,最好是把大部落拆分成许多小部落,再与其它部落混合成旗,以增强其控制。
  战国时的燕北长城,约自后世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又东经河北省围场、辽宁朝阳、吉林通化等地。
  有很长一段,基本上就是沿努鲁儿虎山等山区丘陵与科尔沁沙地草原的天然边界线修建的。
  山区和草原,这是天然不同的地理单元。
  努鲁儿虎山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山脉,此山为诸多河流分水岭,西面是老哈河水系,东面则是大凌河等水系,以山为界,东面的都向东流,西面的都向西流。
  文安之认为辽西单独设省,能实际控制的地方太小,不如两辽并为一省。
  武英殿大学士朱大典则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大明如今兵强马壮,尤其是有铳炮之利,所以以往的那些游牧民族,现在已经不是中原对手。
  趁现在中兴之机,就该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
  大明当年也曾在关外设立大宁卫等,只是后来内迁,实是失策。要保中兴的大明能够长治久安,关外辽东非常重要,而要保关外辽东久安,则燕北辽西这片地区是重中之重,只保辽西走廊,实在太过脆弱。
  必须把燕北辽西山区也全都纳入大明直接统辖。
  朱大典提出的建议,是两辽仍以辽河为中间,而辽西省,西面也仍以努鲁儿虎山为界,西起山海关,北面应当直接划到西辽河南岸。
  至于努鲁儿虎山以西的老哈河流域,以及西抵蒙古高原,北抵西拉木伦河,南抵长城,这片地区,可以统纳入先前所设的燕北三省的承德省。
  不论是文安之还是朱大典,他们的划省都还是以几大山脉的分水岭为主,比起以江河为界,在山区,以一些大山做为界线,其实更合理些。
  毕竟河流两岸往往百姓生活习惯文化等都是一样的,而那些大山两面,因山高不通,往往就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不同音也可能不同种。
  朱以海看着沙盘。
  文安之的两辽并一辽,核心是考虑山区、和西辽河平原的蒙古部落,他们实际占据着这些地方,而且这里也向来是汉族统治的薄弱之处,故而牢牢抓住辽西走廊和下辽河平原及辽东半岛。
  朱大典则认为,大明必须发展辽东,下辽河平原是重心,但也不能忽略其它地方,否则时间一久,难以保障安全。所以干脆以辽河为界,分设辽东辽西两省,两省各以平原地带为根基,再带动周边的山区一起发展。
  同时,辽东以东有渤海省,在辽西以西则又有承德省,这两个省可以是少量驻军移民屯垦,主要安置蒙古诸旗,实行直辖和土司并行政策,也是做为缓冲。
  两位阁老的方略,各有不同。
  文安之这种更接近传统做法,也是最节约成本,最快能见效的,甚至可能也是最容易让蒙古、女真等接受的方案。
  朱大典这种,成本高,而且可能会激发现在两辽等地那些蒙古、女真人的不满。
  建虏入关后,辽西之地,也就沿海几十里这条走廊是设县立府,在其北面的松岭、努鲁儿虎山之间,还设了一个卓索图盟,安置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翼旗,以及察哈尔左右翼旗等在此,又有满洲八旗佐领等。
  努鲁儿虎山以北,则是喀尔喀、敖汉、翁牛特、巴林、克思克腾、奈曼、扎鲁特、阿鲁科尔沁诸部组成的昭乌达盟。
  西辽河平原,以及更北的松嫩平原,是科尔沁、郭尔罗斯诸部各旗组成的哲里木盟。
  文安之的分省,明显是有汉蒙分治的意思。而朱大典则是把蒙满全都纳入大明直接控制,或是半羁縻的状态。
  朱以海考虑了一会,其实心中更倾向于朱大典的这个方案。
  现在放弃倒是容易,但以后可能就成隐患。
  大明以前对蒙古,要么就是打,要么就是拒,反正就是敌国外国,建虏虽然立国没多少年,但一路打过来的,打跑了林丹汗,拉拢征服了蒙古右翼诸部,设立的盟旗制度其实挺先进的。
  这是在蒙古成吉思汗设立的万户制,和蒙古习惯的会盟制基础上设立的,是有很大基础条件的,结合清八旗制度,建立一套盟旗制度。
  既是笼络各部,也是分化控制。
  定制于皇太极,成熟于多尔衮,发展为六处会盟,也就是内札萨克蒙古六盟。
  蒙古的万户部,是一种很不错的军事组织制度,以百户、千户、万户这样的层级结构,可以快速凝聚和分散游牧部落的家庭组织,还不会怎么影响日常单独的游牧生活。
  蒙古人游牧最大特点就是独立地放养畜群,特别是马群,如果畜群相距太近或是畜群太大,都会增加相互间竞争,从而导致畜群数量、质量下降等。
  而如果规模较小,相对孤立的部落,又容易受到其它部落的攻击,这也是草原上部落之间经常交战的原因。
  所以围绕着草场,部落间总是矛盾不断,后来成吉思汗时建立百户千户万户制度,推行的是疯狂的对外扩张的模式,通过征服其它地区,获得更多的草场。
  到了明末的时候,蒙古早就已经分裂倒退,以族姓为代表的部落制度,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内部斗争和分裂加重。
  差不多就是蒙古失去了中原集权,回到了部落割据时代。
  后来建州女真对蒙古右翼分化拉拢,逐个击破,科尔沁部土谢汗表示顺从后,皇太极趁势派大臣与科尔沁十旗会盟,议定和颁布了有关出征、驿递及审案等方面的事务,这是清廷主导下的正式会盟,这次会盟还规定了会盟时间、地点及职责等。
  随着后来建州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越来越多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满清,他们对蒙古的控制也加强。
  到了后面,满清对蒙古诸部进行迁移、打散等方式,把一些大部落迁分成许多小部落,甚至由几个不同部落的小部落组成一个旗,然后再由不同部落的旗,组成一个盟。
  入关前,定下三处会盟,每三年一次,入关后,又增加三处,形成六盟。
  每次会盟派大臣主持,而各盟、旗,都由清廷册封盟长、旗长札萨克等,又实行联姻制度,宣扬满蒙一体。
  满清的这个盟旗制度推行的很顺利,关键一是会盟有蒙古传统的基础,二来是满清保障了蒙古部落王公贵族们的利益,特别是通过上层的联姻,让蒙古也成功进入了统治阶级。
  而其旗的编制本身,也适合蒙古部落的游牧特点。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