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而如果还是军阀习气不改,或是能力本身并不出众的,那就会被皇帝慢慢淘汰掉。
  绍天朝现在不缺兵也不缺将,现在缺的是对天子忠心,对大明忠心,又还能打且服从圣旨军令懂规矩的将兵。
  过去明末那套武夫模式,现在是行不通的。
  识趣点,顺应潮流时势,拥护当今,那么就算转去省营、屯镇,甚至是团练,甚至降级使用,只要以后规矩些,也还能安安稳稳,以前的就都过去了。
  真有本事,就算贬降,也总还能发光发亮再受重用的。或者如果有自知之明,干脆就主动的辞职,或转个文职,或干脆就回家,朝廷给笔遣散费,皇帝自然也会额外给一笔赏赐,让他能够在家当个富家翁的,他们退下,还能给子孙争取些机会,承荫入仕或是内卫当差。
  这几年,其实皇帝一直都很注意嫡系的培养,虽然也接受什么顺营、西营、土寨、义军、团练、土司、降军等各路人马的投降归附,但都很谨慎小心的对待,哪怕授高官厚爵,也都还是心里存着区分的。
  就好比金声桓,归附很早,以半个江西及几万人马来归,皇帝给的官职爵位很高,但几年过去,其实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由于他自己没能转变心态积极靠拢,所以也自然一直没能成为皇帝嫡系。
  当皇帝实力越来越强,最终还是对江西的金声桓、张安、王得仁等部动手,从开始的四面围堵,到最后直接解散他们的部队,将这几个小山头打散。
  金声桓他们算是典型代表了,还有许多实力不如他的人马,也基本都是先收编,再掺沙子,然后再打散,最后彻底被御营吞并掉,那山头也就被平掉了。
  诸如金攻玉他们最早是湖州义军,郑继武是海宁义军,而卢象观也是太湖边义军,其它的还有如吴易,刘孔昭、杨文骢等,他们一开始都是自领一路人马。
  皇帝通过各种手段,把他们的人马整合进了御营,而他们属于比较配合的,因此一个个如今也都成了皇帝嫡系心腹。
  而如黄斌卿、王朝先、张国柱、高进忠这些人,就一直没能成为皇帝心腹,因为他们没能积极的向皇帝靠拢,始终还想着保留山头,被皇帝几番手段后,其实他们早没有了自己的山头人马,却又被天子排斥在了心腹之外,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至于说郑芝龙兄弟伙,他的一官党曾经那是东南海上霸主,可在皇帝重点关注下,现在也是彻底的散掉了,一官党被分化,郑森、颜克英、陈鹏、林察这些基本上都成了天子心腹了,郑鸿逵、郑彩、郑芝豹和郑芝龙一样,基本上已经只有空衔没有了兵。
  当初福建郑氏的那些兵、船,现在也基本上都被御营整编了,一官党实际已经没了,那些人大多还在,但那个山头没了。
  皇帝一直就是这样,并不会轻易的相信那些人,一有机会,就会掺沙子等,最后把那个山头彻底的平掉。
  当然,这些年,虽然因为皇帝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让皇帝在做这些的时候相对顺利,但并不是说每次也都是一道旨意就顺利推行的,这里面的博弈,外人是看不到的。
  但仍然十分复杂,甚至激起了无数次的兵变。
  黄斌卿曾经直接对抗天子,郑氏也是阳奉阴违,湖广五忠叛乱,湘贵滇土司叛乱,广西军头抗旨,拥兵割据。
  还有四川的诸将割据,引兵哗变等太多了。
  郧阳王光恩造反,龙武军张安御前哗变,许多归附的将领,又反复横跳的多不胜数。
  只是他们都没成功。
  皇帝这些年平定了太多这种叛乱,关键还是御营没犯那种胡乱收编的错,虽然收编的兵马多,但都会积极的做一些预防,这都很关键。
  皇帝一面招降各路人马,给予归附兵将很不错的官职待遇,甚至补发粮饷,给予赏赐,同时又是调走一些兵,又是派一些心腹过去,又进行一些整编,这些动作下去,他们反抗的能力也变的有限。
  而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皇帝也是尽量的安抚为主,比如以前金声桓,或是耿仲明、贺弘器、米喇印等这些外镇,先授他们为外镇,给予很大的自主权,但一点点的派人过去。
  等时机成熟,再一点点整编收权。
  当初的顺营便是如此整编过来的。
  想在绍天朝,跟在崇祯末甚至弘光朝那样,变成左良玉、刘泽清那种不听圣旨的嚣张军阀,那是不可能的。
  皇帝一开始,就是奔着做最大军头去的,所以对于其它军头,防范极严,一有机会就收编、整编他们,根本不让他们能够保持独立性。
  对方实力强,皇帝就动作轻柔一些,如果对方实力弱,那直接就吞并整编。
  皇帝在对付这些非嫡系力量时,是既拉拢他们共同抗清,但同时对他们防范极严,用心一点不比对付鞑子差。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朱以海非常信奉的。
  要是不能够整合好内部,那再好的战略,再好的计划也没用,因为不可能执行的了。
  天启崇祯朝对付后金的战略计划里,其实有不少还是很不错的,但就因为没执行力,所以全是空中楼阁。
  谁想跟朱以海玩藩镇割据、武夫专权那一套,那就是嫌命长了。
  如今关内光复后,朱以海虽然也开始在与大臣商议出长城北伐,追击鞑虏残余的事,但他同时已经着手安排对关陇河朔外镇等整编之事。
  贺弘器、武大定、王永镇、米喇印、丁国栋等这些关陇外镇等,接下来都要完成全面整编,御营要开赴陕甘,分镇各要地,贺弘器等都要入朝。
  就算是各地屯镇,这次也是要顺势整编一波,以求朝廷更强的控制。
  南北禁军,各省御营、省营、屯镇的主要将领进行大调换,甚至直接裁撤了好几支人马,旨意颁下。
  仅仅三天。
  八百里加急军报入京,山东河北辽西等地因这道旨意,发生了十几起兵变,基本上都是原马国柱、土国宝指挥的那十镇人马,现在朝廷一道旨意,这十镇人马,基本上全要裁并整编,许多直接淘汰,不少将领或要转省营二线,甚至屯镇三线,有的更是直接要回京学习,这些将领有义军出身,有贼匪出身,也有原老官军出身,也有些原是清军招募的绿营等,反正成份复杂,对于朝廷的旨意不满,暗里挑动,甚至直接假传军令裹胁士兵哗变。
  皇帝还有些不太适应北京的天气,也不太习惯养心殿,一连几天都没怎么睡好,听到这十几起兵变的消息,却是丝毫不慌。
  “意料之中,朕以为应当早两天他们就会跳出来,想不到三天了才举旗。”
  “速度有些慢啊,而且居然才这十几处闹事,有些少了啊。”
  本来十几处兵变挺大的事,刘朝禀报时还很担忧,谁知道皇帝居然如此淡定。
  朱以海召来总理大臣文安之,也不需要商讨什么,他一边试一支新式燧发枪,一边交待,“让各镇沉住气,再等等,让那些想跳反的都露头了再动手一起收拾,一劳永逸。”


第752章 旧阀
  “北京城外,都还有许多田地荒芜着,除了京津两城,和两城间的运河两岸现在恢复了些热闹,有了人烟,其它许多地方现在都还空荡荡的,京畿之地,怎能如此呢,必须移民以充实京畿。”
  武英殿上,朱以海直接提出了移民计划,以恢复京畿地区,甚至是燕晋辽因战争而导致的无人现状。
  据说明朝人口顶峰是在万历末,有说达一亿多人口有说达到两亿,不过官方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七千余万,但后世普遍认为实际过亿。人口峰值基本上就是在万历末和天启年间。
  基本上推测都是在一亿多到接近两亿间,甚至在清入关占领全国后的谷底人口,都还有一亿两千万左右。
  同时代的欧洲拥有两三万人口便能称为大城市,而在明朝两三万人口的只能算一般城市,而且晚明时城市人口比重较高,城市化率能达到百分之八,晚明的城市人口就有一千五百多万。
  之所以出现官载人口数据较低,主要还是在于明代税役制度下,让百姓做逃户,直接投献寄名士绅豪强,另外有许多人口也不在朝廷的统计上,种种原因就导致实际人口远低于官方。
  后来鞑子搞摊丁入亩永不加赋,人口大爆发,其实也不完全是大爆发,而是因为摊丁入亩后,相当于取消了人头税,百姓无须再隐瞒户口人丁,也不需要再寄名投充到士绅名下,大量的隐户登记入籍,并且没有了人头税的压力后,穷人百姓也放开了生育。
  这方面朱以海是深有感触的,他在浙东起兵后,便立马开始推行推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新政,取消了原来繁杂沉重的各种役,统一折为丁银,衙门出银雇人代役,而丁银摊入田亩,实际由地主们承担,工商也承担部份,使百姓从明末沉重的税赋和劳役中解脱出来。
  加之打击寄名投充,罢撤军户、匠户皆归为民籍,使的各地户籍人口数量都大涨了许多。
  “朕拟,所有在京官员、所有驻京将士,都应当把家眷迁移来京畿落户,朝廷按官员品级,将士阶衔,直接分授他们田土安置,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