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现在不少官员都是由晋臣变为周臣的,这才没多少人揪着陈佑当初临阵降周的事情批判。
说起来,陈佑、黄世俊两个现在成了标杆,同孟蜀投降的那些节度使一起被周国当作弃暗投明、良禽择木的典范,用来劝诱其余诸国文官武将。
总之,陈佑在书院的那一番话很快就传开了。
有些人会原原本本地传播,以让听众正确理解陈佑的意思;但也有些人会截取甚至修改其中一部分,比如“陈将明说贪财好色刚愎自用的官员是好官”,为的是什么,想必大家都能懂。
冯道、李明卿第一时间给陈佑去信,信中免不了把他教训一顿,冯道更是好一番臭骂,陈佑不得不写了两封长信去解释,同时保证自己日后绝对不冒失地说话了。
嗯,他说的都是深思熟虑的,从不冒失。
官员知道了,小民知道了,自然得让官家也知道陈佑这“无耻的嘴脸”才好。
只不过赵元昌的消息渠道不少,除非内外一致想要拦下某个消息,否则他总能得到事情的真相,至少是表面的真相。
比如这一次,虽然不少言官断章取义地弹劾陈佑,但赵元昌的桌案上已经摆上了陈佑讲课的完整记录,多次核对之后可以保证一个字不差。
坐在他对面的胡承约正在翻看另一份记录。
赵元昌登基之后,胡承约入京任秘书省秘书郎,之后升任太子舍人——因为没有太子,所以他还是随侍君前。
没过多久,又先后任太常寺丞、尚书省右司郎中,现在是御史中丞。
一年多时间,自从六品到正五品,对圣眷正浓的胡承约来说有些慢了。
不过言官这东西,总得抓在手里才好,于是胡承约不得不停下升迁的脚步,留在御史台替官家抓好御史言官。
反正这时候超迁也不是什么大事,昨日白身今日宰执都不少见,只要能让赵元昌满意,升迁的问题,毛毛雨啦!
胡承约一边翻看手中记录,一边转动脑筋,思考赵元昌的意思。
陈佑那天所说的话,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官吏的考核,一个是官吏的监督。
考核由吏部来,但是监督,却是御史台的事情。
不管事实如何,至少表面上如此。
因此,身为御史中丞的胡承约不得不考虑,赵元昌对陈佑这番话到底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赞同的话,又到什么程度。
这将决定他会怎么说。
从幕僚起家的,都得熟练运用说话的技巧,愣头愣脑地直言不讳,不是真傻就是别有心思。
只可惜,这两天弹劾陈佑的奏章还没被驳回,如果胡承约没看错的话,旁边那个木几上摆着的就是那些奏章,显然官家还没有批复,但也没决定就此留中不发。
而他来到这殿里,官家也只是让他看看这记录,之后就自顾自地批阅奏章,一点有用的消息都没有。
文字再多,也有看完的时候,胡承约眼睛无神地盯着最后一页纸,迟迟没有说话。
也不知过了多久,赵元昌终于放下手中朱笔,抬头问道:“怎么样,德俭有什么看法?”
胡承约回过神来,将书页合上,略一沉吟便答道:“言辞新颖。”
他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赵元昌满意。
赵元昌敲了敲桌子,面色平静道:“德俭,我问的是你的想法。”
虽然两句话听起来差别不是很大,但胡承约知道自己要是再用那些不沾责任的话来糊弄,被贬官都是小事。
只能赌一把了。
胡承约仔细回想赵元昌选人用人的标准,心渐渐安定下来,缓缓开口道:“回禀官家,陈詹事这一番言论,着实有可取之处。”
“哦?”
明明是疑问的语气,但赵元昌脸上的表情依然没有什么变化,直教胡承约心头猛跳,以为自己猜错心思了。
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说错了也得继续说下去,还得说得有道理,或许能让官家改变主意。
胡承约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后缓缓吐出,面容严肃,继续用平稳地声音解释道:“陛下,臣以为,‘官吏之才乃治国安邦、守土抚民’一句,甚是有理。陛下用人,所为者便是守土安民,而非道德文章传世。”
说到这里,他抬眼看了赵元昌一眼,可惜依然看不出什么,只得继续道:“譬如三司度支之官需得理财之才,刑狱大理之官需得公正知法,诸地将领需得有战必胜。至于其人是廉是贪,却非朝堂所重。夷吾三战三走、数欺鲍叔,而齐桓用之九合诸侯;淮阴寄食叛楚、曲逆盗嫂受金,而汉高用之一统宇内。”
不论是齐桓公还是汉太祖,能成功都不是依靠一两个人,而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用来做例子,虽然不严谨,也能勉强说服人。
果然,只见赵元昌微微点头。
胡承约见此,悄悄松了口气,看来没猜错。
然而不等他彻底放松,就听赵元昌再次问道:“胡卿以为道德之士无用乎?”
“圣君在位,则国有贤人。”胡承约立刻就把住了赵元昌的心思,一点也不耽搁,“圣天子外服远夷,内兴教化,若有贤人,当令其教化士庶,岂可以庶务困扰之?”
赵元昌终于面露满意之色。
一个有主见有能力的帝王,选人用人全看其能起到什么作用,而不是看他的风评毁誉。
贪财也好,好杀也罢,放到合适的地方能起到一般人所起不到的作用。
有能力的贤君子当然要重用,没有能力的“才子贤人”,做一个牌坊就好了。
一番君臣问对之后,胡承约什么吩咐都没接到,就退了出去。
只是,当天下午,所有弹劾陈佑的奏章都被驳回,几个骂的狠的言官直接被贬至蜀地羁縻州县。
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
赵元昌没有颁发类似求贤令的诏书,但是这些动作无疑表明他也有魏武求贤之心。
这年头,只要撕破脸来,文武将官少有干干净净无懈可击的。能有一个不以道德论高下的官家,显然要好伺候得多。
至于欣喜若狂?
不存在的!还是那句话,谁都不干净,你不掀我老底,我也不揭你伤疤,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周国立国不久,短时间内能掌权的还是那些经历过前朝的人。
赵元昌这一番作态,一来是为了激起底层年轻官员的奋起之心,二来也是对沈、燕等国将官做出的承诺。
只不过,赵元昌也没有一味地强调“唯才是举”,贬谪了几名言官之后,他又嘉奖了数位贤良善人,加官、赐物、旌表乡里等措施一个不缺。
总之就是表明朕依然要以德治天下,只不过是选人用人不拘一格罢了,你们这些人不要闹得太过分。
九月初五,陈佑第二次去书院讲课。
这一堂课同样超出了陈佑的规划,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辩论。
好在经过十天的思考讨论,已经有人认同陈佑的想法,争论起来战斗力颇为不俗,总算没有出现陈将明舌战群儒的场面。
一开始陈佑还想着把课堂引向自己先前的规划上去,尝试了两次之后,终于放弃了,在书院中,他不想用强权来获得思想舆论上的胜利。
嗯,这仅限于书院里,在书院之外就不是学术讨论,而是政治斗争了,自然要用尽一切正当手段去“讲道理”。
于是,放弃了正统授课模式的陈佑说出了“理越辩越明”这句话,然后立了一些规矩。
比如在他讲课的时候要提问得先举手,得到允许才能起立说话。同样,问其他教员生员也得先举手。
又比如争论的过程中不准辱骂他人,更不准一句车轱辘话来回说。
这一堂热闹的课结束没多久,真理堂外面就多了一块山石一块木板。
山石有半人高,一面光滑如璧,上面阴刻着“理越辩越明”这五个字,立在正门墙脚。
木板挂在山石上方的墙壁上,罗列着经过完善的规矩。
由于陈佑的为政课,书院不再像锦官书院那样各学院泾渭分明了。
每天都会有人因为观点对立而辩起来,然后引起围观、站队,守门的学生也不必再费心思想一个足够吸引人又能争辩很久的话题了。
只要涉及到为政课上的话题,哪怕算学院的学生也能壮着胆子说几句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看到别人高谈阔论诗书经典就低着头绕开。
河南府尹已经空缺十多天了,陈佑这段时间感觉无比轻松。
将府兵团练收拢到手里,终于可以开始规范商税了。
正好以阎家为首的一干河南豪富一直在试图拉拢他或者他手下僚属,他便放出口风要征收高额商税。
通过女眷们的后宅交际,河南府一干人都知道,这只是陈詹事在漫天要价,等着大家落地还钱呢!
恰好,据说陈詹事最近在宣扬什么“贪官只要有政绩就好了”。
真巧啊哈哈哈!
上午的公文批完,陈佑直接就回府了。
只要不是在中枢,没必要在衙门里待一整天。
再说了,这年头县乡有什么事情,都是官吏乡绅商量商量就解决了,除非事情没办法捂下来,才会捅到府衙里。也就附郭县会那么倒霉,大事小事府衙都能很快知道。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