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三辆吉普车,悠悠他们开出来两辆,大卫和吴馨儿跟着凑热闹。
大家出来了就没有回家,走到哪住哪,悠悠家在这三个地方都有自家的院子。
孩子们早都习惯了,吴馨儿从小住在四合院里,只有大卫,每到一处,都大惊小怪的前后的观看一遍。
他现在录像可仔细了,得挑有价值的录,原来他们带来的录像带不多了。
这里不仅没有卖录像带的,还没法剪辑,原来录制的好多镜头都是重复的,不过由于没办法剪辑,大卫又舍不得里面的一些内容,经常看着叹气。
每当这时,悠悠就看着他笑。姥姥知道悠悠有办法,悠悠不是不愿意帮他,关键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娘俩都不想惹麻烦上身。
吴馨儿和杨奶奶的公婆非常有眼缘,几个人见面聊不尽的话题,她不仅给二老检查了身体,还给他们留下了几个调养身体的药膳方。
吴馨儿给李保国的母亲瞧过病后,老太太是千恩万谢,对姥姥说:“要不是俺保国,俺的筋早就怄断了,哪想到还能让外国的大夫给瞧病。”
玉玉的对象看到大卫,态度那叫给殷勤,一直没离开过。不过玉玉的奶奶看着他,总是露出厌烦的眼神。
听老太太背地里说,玉玉的婆婆是个不省心的,十天半月的就来要一次钱,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第471章 唱大戏
作为儿子,他虽然无奈,可他每次都是让玉玉出钱。玉玉也是个大方的,用钱能摆平的事,她向来不当回事。
老太太对姥姥说:“这是跟着您干,能挣下钱,要是光靠俩人的工资,每个月不吃不喝,也不够给她婆家的。
不过,看着俩孩子欢天喜地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咱玉玉啊,从小跟着她爹在外面跑,能挣钱手也大。真不知道以后没钱了,他们的日子咋过下去。”
姥姥把大卫要的鞋垫,办理出口手续的事情交给了李保国。李保国激动的说:“姐,俺偷偷摸摸的干了十几年,没想到跟着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王奶奶一家人回村里过年了,悠悠听妈妈回来说,王奶奶的孙子孙万杰和王卫红年前都毕业了。
他俩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全部分配到京都工作。孙万杰留在京华大学任教,王卫红进了协和医院。
听李保国爷爷说,孙万杰尽管上了大学,在卫红家始终是依上门女婿的身份行事,人品特好。
他羡慕的说:“王大姐教出来的孩子,人品那是一流的。人家都说家教家教,俺现在是深有体会啊。”
看来,他嘴上不说,心里对女婿也大感失望。
年后,时间相对比较松散,不过罗新才家相反,他们正忙着举办培训班,年后人们比较清闲,正是办班的好时机。
罗新才从办收音机培训班开始,接连办起了缝纫培训班、织袜培训班。他家的耕地被他调换到村后,就在他自家院子的后面。十五亩全部建上了房子,作为培训基地。
他创办的培训基地正式的挂牌营业,自己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奔富路技术培训学校,还自封了个校长。
不过他的培训学校还真出名,不止是本县的人来学习,临近县的也有好多人慕名而来。
学员离家远的,学校免费安排住宿,还有内部餐厅,伙食基本上是成本价,不过吃饭自费,光是服务人员就招收了十多个。
这两年他的批发零售手表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现在人们带手表成了一种时尚,农村订婚的见面礼就是给女方送块手表。
罗锅子成了洪城县的一大名人,最明显的成效就是,现在几乎没人敢当面喊他“罗锅子”,人们见了他,都恭恭敬敬的尊称一声:“罗校长。”
他自嘲的对姥姥说:“喊啥不一样啊,只要大家认可我,罗锅子还是比较好记些。”
悠悠他们初五去的时候,罗新才家的织袜培训班已经来了二十多个学员。
昊昊他们和罗新才打过招呼,就跟他家的小子们去了收音机培训班,鼓捣着装收音机。
他家的织袜培训班提供一条龙服务,技术、机器、提供原料到产品包销,当然产品自己卖也可以。
还别说,这织袜培训班还真让他办火了,要不是前期的资金投入过大,估计学习的人还得多。
据他说,在他这学织袜的,现在好几个发展成了家庭织袜厂。织袜利润大,回本快,他们赚了钱接着购买织袜机,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市场也逐步放开,人们的需求增加。可是国家的生产规模,基本上没变,处于供方市场阶段,根本没有产品积压这一说。
罗新才的意识非常的超前,他拉着大卫照了好多的照片,说是洗出来挂到学校的宣传栏里。
罗瑞祥成了他们俩的专职翻译,和大卫聊的非常好,他拜托大卫回国后,帮他购买一些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
家里没有英镑,吴馨儿大包大揽的把费用承担了下来。罗新才过意不去,把自己收藏的各种银元和金条都拿了出来。
大卫看到了,用录像机逐个的拍摄了下来。吴馨儿是个古钱币爱好者,她向罗新才提出了购买银元的要求。
罗新才还是跟着姥姥收购银元时放了一部分,他自己还没有收藏增值的意识,看到吴馨儿喜欢,当然乐意换些对孩子有用的英镑。
吴馨儿按照英国的行情,以单价10英镑的价格,向罗新才购买了500个银元。现在一英镑兑换人民币3.44元,等于是每块银元的价格34.4元,国家的收购价才5元钱。罗新才拿着吴馨儿硬塞过来的英镑,特别的不好意思。
“嫂子,您给说说啊,俺不能谁的钱都挣,那俺还是个人吗?”
姥姥劝的是他:“兄弟,她是按收藏价给的,你别不好意思了。”
王代娣爽快:“嫂子,俺不懂啥收藏不收藏的,要不是您带着,俺咱能想起来收这些东西。本来五块俺都快赚一半了,人得知足。”
她硬是按照五元的价格,给吴馨儿补足了银元的数量,弄得吴馨儿哭笑不得。大卫更是不明白,对王代娣直晃大拇指:“你和馨儿一样,都是东方好女人,讲信誉,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夸得王代娣红了脸,悠悠听得直捂脸,这洋鬼子咋串的词,有这么夸人的吗。
初五的下午,悠悠他们就回村了,今年村里从初六开始唱大戏。
在农村唱大戏是一项隆重的活动,逢重要活动或节日,请戏班唱大戏,是要遍请亲朋好友的。
从豫剧电影《朝阳沟》放映后,消失了好多年的老戏班子,相继恢复。在十年动乱期间解散的县豫剧团,也于79年重新组建。
传统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秦香莲》、《小包公》、《打金枝》等都非常受群众的欢迎。
一些乡村的小剧团也组建起来,他们从前在当地经常演出,乡亲们对他们非常熟悉,谈起演员来如数家珍。
各剧团的名角都有艺名,不过他们的艺名是观众送的,根据各人的特点起的,和绰号差不多。
如唱黑头的小黑牛,就是依据他师傅大黑牛叫的。他师傅的大黑牛是因为嗓音像牛一样洪亮,一天连着唱三场也不变声。加上他长得黝黑壮实,人们戏称他为大黑牛。
比较出名的还有唱老旦的黑二妮,唱花旦的周大妮,唱红脸的常玉郎。
第472章 请亲戚
这些名角也是剧团的招牌,他们的艺名成了剧团的别称。人们常说的就是:
俺村写的黑二妮的戏。
向阳村开戏了,是周大妮的戏。
常庄庙会请的是小黑牛的戏。
不过,剧团大多数是在固定的戏院里演出。原来的大队部院子,用土堆个戏台子,就成了简易的戏院,有专人操持。大队部原来的房子,让剧团的人员居住休息。
春冬农闲季节,由戏院操持人出面请戏,请戏的钱也是他们支出,免费给戏班提供吃住。群众看戏需要交门票钱,一般每人收二毛钱,自带座位。
逢年过节,有的村庄也会请戏班唱戏。一般都是由村里的老人操心,各家兑钱请戏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韩屯村今年请戏是为了谢黄河大王,感谢它去年保佑村里免于水灾。
悠悠他们下午五点回到家时,戏台子已经搭好了。在村西的防台的南面,是用木桩和木板搭建的木头戏台。
刚进村口,就看到高高的舞台,用绿色帆布搭起的帐篷,紫红的幕布,上面拉着一个红色的条幅,写着大大的几个字“张庙豫剧团”。
听村里的老人讲,张庙豫剧团是这里的大戏班子,这个剧团常年游走四方,无名无派,却有本事将一派气氛热热闹闹地哄抬开来。
剧团的人居住在学校的教室里,用课桌搭成临时的床铺,吃饭由村里的伙房提供。教室里的取暖墙提前烧了两天,屋内温度升到了二十多度,非常的暖和。
戏台坐北朝南,用绿色的帆布隔出前后台,后台是演员化妆准备的地方,前台拉着金丝绒的幔布。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