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不只是村干部,张集公社的干部也来了,附近的公社也有人来,就连县里的干部也有来的。
  临水地委也来了人,他们是为了援朝舅舅来的,明眼人都能看清,援朝舅舅年富力强,前程不可限量。
  到中午十一点,外来人员增加到一百多人,只好临时加了十桌,幸亏过年家里准备的东西多,不然还真抓瞎。
  来人都非常的低调,拿的礼物不是烟就是酒,每一个上礼金的,村民也没把他们当回事。舅姥爷家里的人没说,大伙也不知道他们是领导。
  舅姥爷摆的是八顶八(十六个菜),外加四个大件的席面,酒是剑南春,烟是大前门,喜糖是大白兔的奶糖。妇女和孩子的桌上,上的是成瓶的桔子汁。
  摆好桌子,舅姥娘就把喜糖上去了,每个桌子上四个大盘子,里面盛着冒尖的糖块、瓜子、花生和果浅子(用白糖做的小糖仁)。
  男同志的桌上外加两盒烟,让人们先吸着。村民基本上是按家庭就坐,自发的凑成十人一桌。孩子们也都在自家的桌上拿吃的,没人乱抓乱拿。
  宝山的奶奶还是改不了爱占便宜的毛病,到处的溜达,趁人不注意就在别人家的桌子上抓一把,装到衣服口袋里。
  大伙看见都笑笑,也没人阻止她。老太太挺逗,口袋装满了,送回家里再接着装。
  她第二次回家时,“小老妈妈”大声的喊道:“赵芳,过来扶着你奶奶,这大过年的,一趟趟往家跑,别磕着碰着了。”
  赵芬过来,看到她奶奶鼓囊囊的衣兜,什么都明白了。红着脸把她奶奶扶回家,娘俩一直到开席才过来。


第468章 反季节蔬菜
  为了这次的席面,援朝舅舅首次使用了特权,在临水郊区的温室大棚里,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反季节蔬菜。
  反季节蔬菜在这个年代,可是金贵东西,水灵灵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芹菜、韭菜、菜椒和西葫芦,引得孩子们口水连连,不时的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
  今天的宴席,大鱼大肉没人动,青菜成了稀罕菜,端上桌就被孩子们抢吃了。
  好些人都说:“搁以前,要说过年能吃上黄瓜、豆角,没人能信,现在咱确实吃着了。
  还真别说,冬天这些青菜,还真的比肉好吃。没想到天天吃肉,也有想菜的哪一天。多少辈子的福,都让咱享了。”
  鲜亮水灵的青菜不仅吸引了孩子,也成了大家伙的话题。援朝舅舅在这方面算是内行,大伙都围着他打听冬天种菜的事。
  特别是“老骡子”的儿子韩玉峰,他今年刚五十岁,老实肯干,是村里种瓜菜的行家。
  他问的最仔细,最后竟然提出:“韩支书,咱村也建个温室大棚吧,过了年俺出去学技术,临水的人能种,咱也不差啥。
  不为别的,就为了咱村的这些孩子,种两棚自己吃也方便。”
  大伙儿听了,齐声的叫好。舅姥爷当然赞成了:“好啊,玉峰兄弟,只要你学会了咱就建,学习的事让援朝给你联系。”
  等菜上齐了,爱民和刘冉俩人,挨着桌的敬酒,他们敬的酒可是茅台,是刘冉的家人特意让她带回来的。
  大伙知道刘冉的家人都是当大官的,看到刘冉恭恭敬敬的来敬酒,大家喝的非常的痛快,那是滴酒不剩。
  村里人都知道茅台是好酒,有钱也买不到。即使是喜欢玩闹的“高高三”,也是二话不说,赶紧喝酒。
  “爱民爷们,咱村的人沾你的光,都喝上了茅台,听说县高官,一年才捞着喝一次,咱也不亏了。”
  挨个桌子的敬了一圈,六斤茅台酒倒完了,幸亏刘冉带回来的茅台是一箱。
  这场酒喝的,比爱民舅舅他们结婚的时候,可是热闹多了。韩屯村的人们,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大家凑着爱民舅舅的喜宴,痛快的热闹了一天。
  来宾走的早,下午二点的时候,都告辞了。随着他们的离去,韩书记家有外国友人的消息,迅速的传播了出去。
  家堂轴子
  除夕,村里不到上午十点,就有上供的,五百一千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
  今年过年,各家不仅请了各路神灵,而且公开的把自家的祖先请了回家。有个别人家,还把藏起来的“家堂轴子”挂了起来。
  “家堂轴子”是画有宗祠建筑物和历代祖先牌位的巨幅挂图,宽5池,长7尺。简易的用一张厚纸印制而成,比较讲究的则是用白布绘制的。
  “家堂轴子”上画着大厅、牌位、院墙和门楼等。“牌位”的安置遵循传统的格局,始祖的位置在最高最显耀的大厅正中的位置。其下各代祖先的牌位,按辈次分列于大厅和配厅内。
  从配厅以下到门楼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排排备用的空间牌位。以后有了新去世的族人,直接就写在上面。
  一般是一门(一支)族人合修一幅“家堂轴子”,大多是上推四世高祖为“立主”(人们称挂“家堂轴子”为立主)之祖先,将其名字填入最高牌位。
  凡是同辈的都要填在同一排,按兄弟长次由内向外排列。低一辈分就要下降一排,以此类推。凡是去世三年后的亡人,都要将其名字填写在“家堂轴子”上。
  去世不满三年的亡人,不能入“家堂轴子”,只能用黄纸制作一个牌位,供奉在自家的堂屋当门的条几上。
  布做的“家堂轴子”,一般是由民间画匠绘制并出售,纸质的则是木板印刷而成。
  画“家堂轴子”不说画而说“修”,买“家堂轴子”不说买而说“请”,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爱戴。
  “请”来“家堂轴子”后,还要请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来家填写祖先的名讳,写的时候,其子孙要跪在前面,以示孝敬。
  大年三十早起,家里有“主”的人家,就组织本门的族人,带着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去自家的林地(坟地),将祖先请回家过年。
  在坟前焚烧纸箔,燃放鞭炮,磕头祷告:“请您老人家回家过年。”祖先的坟前挨个祷告完毕,头也不回的一路回到家里。
  到家后,就把“家堂轴子”请出来,挂在堂屋当门(堂屋对着门的北墙)。上午“上供”敬过各路神灵后,接着到“主”祭祀。
  从“家堂轴子”上,就能看出村里各家的亲近远疏来,也增加了各个家族的凝聚力。
  就像韩玉臣家,他们的“家堂轴子”,就挂在他大娘“老骡子”家,他母亲再不乐意,也得带着自家的儿孙,到嫂子家给祖先磕头上香。
  悠悠的家里挂了两个“家堂轴子”,一个是姥爷家的,一个是悠悠家的。
  自家的“家堂轴子”是悠悠的姥爷自己画的,他老人家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和别人家黑白的“家堂轴子”不同,姥爷画的“家堂轴子”,院墙和门楼都是彩色的,雕梁画栋,富贵大气,村里人看了,齐声夸好。
  两家的祖先是从村西的十字路口,请回家的。姥爷带着全家人,在十字路口焚烧的纸箔,祷告请回了祖先的魂灵。
  吴馨儿姑奶奶,跪在十字路口,又一次大放悲声,姥姥也跟着流泪。大卫不是很懂,急得连声的问:“这是怎么了?”
  等问明白了,大卫扶起馨儿,安慰她:“别哭了,回到京都,我陪你去墓地祭奠。”
  村里过年的习俗,引起了大卫的极大兴趣,他举着个录像机,领着一群孩子,出这家进那家,到处的录像。
  今年过年,村里由于多了个老外,格外的热闹。大卫的语言天赋很强,现在已经能和村民进行简单的对话,好些地区方言,说的还挺溜。
  “俺给您商量个事,您能把上供念叨的话,慢慢的再说一遍吗?”


第469章 磕头
  大伙都配合着他,让他录了个过瘾。大卫看什么都新奇,特别是一些过年的习俗,他更是感兴趣。
  上完供后,孩子们全都到大街上玩。姥姥公布了今年服装厂的收入情况。今年的服装厂,收入达到了一亿五,还是按照五份分配,每份三千万元。
  最受震撼的是爱民和刘冉两口子,他俩知道家里有钱,可是不知道有这么多的钱,而且这钱还有他们的一份。
  今年,各项收入加一块,悠悠家总共收入了五个多亿。可是支出的也多,悠悠在深南购买东西,就支出去近三个亿。
  收鞋和鞋垫等手工绣品,也支出了四千多万,主要是收购鞋垫花费的多。
  做鞋垫容易啊,从十多岁的少女到七十多的老人,基本上都会做绣花鞋垫。
  别说整功夫了,就是晚上熬夜做,三四天的时间,也能做成一双。
  听大伙闲聊,每个妇女即使利用空闲时间,每年也能做五十双手工绣花鞋垫。
  现在,收购的鞋垫基本上是平城和洪城两个县的,要是扩大到全区,还真得接近二个亿的资金。
  现在,悠悠的商城里,手工鞋垫已经成了热销产品,手工鞋垫透气养脚,手工绣花提高了鞋垫的档次和价格。
  后世的人们的消费水平高,对百儿八十的东西也不是太在意。鞋垫脏了,根本不洗,直接当垃圾扔了。所以,鞋垫的销量特大。一年几千万双鞋垫,有时还会出现断货现象。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