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的北面是高高的房台,台下是护村林,能容纳几千人看戏。足以装得下三乡五里的乡亲,附近村子里的人来了都能看得上。
台下正对戏台的地方,本村的人摆上长条板凳,提前把好位置占了。
村里各家各户都住上了亲戚,一下子多了好些生面孔。媳妇的娘家人,出嫁的闺女,都提前请到家里,住下安稳的看戏。
朝霞舅妈的娘家人来了,胜男舅妈也把自己的爹娘叫来了。大舅妈的娘家离的近,明天听戏的时候再过来。
家里住了两家亲戚,舅姥娘和大舅妈家都开始做饭。反正年前准备的食物多,大部分都是熟食,做饭也简单。
朝霞舅妈的娘家和二爷家的桂花一个村,去年,他们两家合伙办起了服装厂,这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第一个个人的服装厂,也是平城县的第一个服装厂。
她们俩家和舅姥爷家有亲戚关系,桂花的公公又是村里的支书,服装厂就在自家院里。村里人都感谢她们给找了个挣钱的门路,也没引起大的反响。
对于韩屯村来说,个人和集体的一样,都是提取管理费。可是对于组织人来说,差别就大了。
各村的服装厂一直以来,都是一半的加工费归集体使用,这可是一笔高收入。
一般的村里的服装厂都是三十个人,每人一个月的收入五六十元钱。三十多个人,每个月都给村里提供近贰千元的收入。
他们村的服装厂,这一半的收入就归他们俩家了,他们对半分成,一家一半,每个月的收入都在捌佰元以上。
这在农村可算是一笔高收入,桂花在婆家更受重视了。她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子,老大已经五周岁了。长的虎头虎脑,个子比同龄人都高。
这正是桂花婆家所期待的,桂花的公婆看孩子非常的重意,桂花还是和在娘家那样,干什么都风风火火的。
每次回娘家,二奶奶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在婆家稳重些,可是天生的脾气那是说改就改的。
每次她丈夫跟着来,听到都会给她辩解:“俺爹娘就喜欢桂花这样的性格,爽朗大方,干啥都直来直去,不掖着瞒着。”
村里一下子多出近一倍的人,热闹非常,让悠悠想起了《看大戏》童谣。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韩屯村请的可不只是闺女,还请来了女婿的家人。婕格、景芝和赵芳三家,早早的就把婆家的亲人,请到了家里。
他们来了以后,受到儿媳家人的隆重招待,吃喝自不用说,家里的老人专门陪着,以示尊重。
这几家的老人本来还有些担心,来了后的眼见耳闻,终于让他们放下了心。
特别是看到儿子家生活富足,五间正房的混砖新院子,更让他们感到满意。
景芝二奶奶家的三闺女,看着景芝在娘家过了好日子,心酸的对爹娘说:“你们那时候咋不想着给俺招个上门的女婿,要是那样,俺现在的日子也不用遭难了。”
她娘上去就是一巴掌:“你个不长心的,你能和景芝比?她这是啥时候你那是啥时候啊?”
她闺女不解的问:“娘,您这是咋说的,俺那里比不上景芝了,俺现在是老了,年轻的时候,俺也是出了名的俊闺女。”
老太太指着她的眉头,数落她:“你也就长了个俊模样,可你没有景芝的命好。
她这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多少好小伙子,争着给咱村当倒插门的女婿。
你那时候那,好人家的孩子谁愿意倒插门,俺和你爹不是怕你受屈吗。
你也说自己是出了名的俊闺女,即使你愿意,俺们也不舍得给你找个孬女婿。
要不是疼你们,你道法哥能一门担三家。幸亏景芝招了上门女婿,给你哥减轻了负担。
他自家的男孩子小,要不等我们都老了,他可是够累的。”
她闺女听明白了,反过来安稳老人:“娘,您们老了不是还有俺姐妹仨吗,俺们现在也好过了,也能给你们养老。
哪能真的让俺道法哥一个人给你们养老,景芝这当孙女的都能养你们,俺们亲闺女要是不出把力,不得让人讲究死。
别说是现在好过了,就是搁以前,俺们也不能不要爹娘。”
第473章 宝山家提前开戏
老太太听了闺女的话,心里如意脸上带笑:“你们有这个心就好,你哥嫂都是大方的人,不会让你们吃亏的。
再说了,你们虽然没有亲兄弟,可也不能没有娘家。加上你大娘家的二个姐姐,你们姊妹五个,以后的事情多着那,哪一样不得你道法哥出头。
现在的礼节(礼物)重,你们姊妹五个,都是你哥的拖累。别说现在了,就是从前,你哥他们家,自家的孩子都吃不饱,对你们姐妹可是够大方,礼节比亲姐妹拿的都多,给你们支足了面子。
摊上你哥嫂他们这样实诚的人,你们就知足吧,亲兄弟做到这样的,也不多。”
“娘啊,俺原来也没寻思,让您这么一说,俺哥嫂待俺们还真是好。
往后啊,俺东西帮不上,力气有的是。娘,以后家里有了力气活,您就给俺姊妹几个捎个信,俺们都来帮忙。
现在土地分到各家,自家的力气自己当家,又不用给队里请假,俺啥时候都能来。”
老太太欣慰的说:“闺女,你这算是想对了,这亲戚之间的情分,都是处出来的,不是有句老话吗:人心换人心,八两兑半斤。”
村里请的戏还没开演,宝山家的戏先开场了。初五的傍晚,宝山姑姑带着家人,哭喊着上门了。
“俺那苦命的娘啊,这还没老就不当家了,连请闺女听个戏也不敢了啦。
娘啊,这就是您守寡拉扯大的好儿子,都说小麻嘎,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话说的还真准。
俺哥他眼里就剩下媳妇孩子了,他们知道把自己的闺女都请回来了,就单单忘了自家还有个妹子,更别说外甥了。
娘啊,您老给评评理,合天底下有这样当舅舅的吗。娘啊,您老人家现在光是出力干活的命了,连闺女都不敢要了。
娘啊,您不敢得罪儿子媳妇,闺女给您出气。正好趁着这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听戏,咱好好的说道说道,让大家给评个理,看他们知不知道啥叫丢人。”
听见吵闹声,村里人都来看热闹。外来的亲戚有不知情的,韩屯村的人可都知道她是个什么东西。
听着她满嘴的胡搅乱缠,大伙都发出嗤笑。宝山奶奶赶紧拉着她,往家里走。
小声的劝道:“你这孩子,都到家了还说这傻话,你哥比你大十多岁,你侄子还小,咋着去请你啊。
你俩侄女,也都是自家来的,那里是只请她们,把你给忘了。要是那样,娘也饶不了他们。
赶紧进家,娘把铺盖都给你们准备好了。你哥嫂正在做饭,就等着你们来了。”
她娘还是疼闺女,给她支足的面子,架好了梯子,可是人家不领情啊。
这二货一拍大腿,跳了得有一尺多高,大声的嚷嚷道:“哎呀我的个娘,您老人家可别给自己支面子了,到现在您那好儿子媳妇,就没一个露面的。
他们不是老的老小的小吗,俺们一家到门口了,不能再说走不动了吧,让他们出来,将俺们一家请进门去。
不然的话,俺可没脸进门。以为俺们和你们一样,一窝子穷种,啥礼节也不懂。亲戚到门口了,也不知道出来迎迎。
俺们可是这洪城县有名的大户,你们不讲究,俺们还要面子那,跟着你们丢不起这人。”
没等宝山家里人开口,看热闹的人开腔了。“今天算是开眼长见识了,这大户人家就是讲究。过年来走娘家,俩肩膀头扛个嘴,没礼倒成了有理的啦。”
“你们说错了,人家大户人家,走亲戚不兴带礼物,人家带的是大户人家的道理。”
“可不咋的,要不是听他们说,咱老农民那里知道这大户人家的讲究。”
有那上了年纪的老人,故意的嘲笑道:“你们都年轻,不知道从前的事。他们家啊,可真是大大的有名,在洪洞县提起‘高四瞎子’,还有不知道的。
这是到了新社会,旧社会‘高四瞎子’出门,大家都得下跪,别看人家瞎,可能看出高矮来。哪怕是蹲着,看起来也得矮上一截。”
宝山的姑姑真是个浑人,她竟然沾沾自喜的接道:“还是上了年纪的人见识广,知道的也多。现在不是兴平反吗,早晚有一天,政府也得给俺们家平反。
听说城市里平反的右派,房子和东西都还给他们了。等到俺们家的东西还回来,你们站的这地,说不定都是俺们家的。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