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孩子跟着他们当翻译,交易主要是姥姥出面。大卫扛着个录像机,忙活着录像。
亏得他的个子高,拍摄的角度好掌握,不然这挤成一团的农村大集,想选个理想的镜头,可是不容易。
吴馨儿虽然是华国人,可是她从小在京都长大,还真没见过农村的集市,大卫更是看什么都稀奇。
他们激动,赶集的群众更激动。国家封闭锁国近二十年,京都的人都很少见到外国人,何况是偏僻的农村。
特别是他俩一激动,就满嘴里是英语,叽里呱啦的,更是引人注意。
人们对集市上突然出现的外国鬼子,好奇极了,每次都会被围观,造成交通拥堵。
悠悠跟着去了两次,就失去了兴趣,迪迪和他的小伙伴,乐此不疲,每次都跟着。
大卫和这帮孩子相处的很好,昊昊他们回来后,也加入了赶集的队伍,他们主要是练习英语口语,进步极快。
大卫和吴馨儿,就像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对集市上卖的零食非常热衷,每次都买一堆,和孩子们一起,边逛边吃。
吴馨儿爱吃糖葫芦,大卫看见就包圆,还把人家插糖葫芦的麦秸棒也买过来,自己亲自扛着。孩子们跟着他,随吃随拔。
看着人们不解的目光,就搞怪的喊上一嗓子:“糖葫芦!买糖葫芦了!”别扭的发音,总能引起一阵欢笑,他自己也笑得特别畅快。
上午赶集,下午大卫在家挑选各种鞋垫和绣品,晚上忙着整理录像做笔记。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孩子和他混熟了,陪着他熬到夜里十点。
吃着大卫买回来的各种各样的零食,孩子们和大卫用中英文交流着。悠悠家代销点西边的两间南屋,成了暂时的中外交流场所。
吴馨儿每天下午则跟着卫华去村里的卫生院,听说卫华回来了,新老病人都赶来看病。
现在,吴卫华同志在临水可是名人,人们都知道,他在京都是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看病的名医。
即使是现在消息闭塞的情况下,悠悠爸回来刚两天,专门来韩屯找他看病的,每天都有上百人。
他们不管临近年节,也不顾天寒地冻,每天都早早的在卫生院排队等着。
卫华见天的从天明忙到天黑,吴馨儿跟着他去了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病人,就主动帮上了忙。
病人听说她是吴卫华大夫的姑姑,来自国外的医生,都争着让她瞧病。消息传了出去,结果来韩屯看病的人更多了。
吴馨儿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经验相当的丰富。别说宝景了,就是卫华也跟着他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在吴馨儿的眼中,韩屯的卫生院条件还是相当的简陋,连最基本的化验室都没有,光是凭望闻问切和听诊器诊断。
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宝景的诊断准确率受到吴馨儿的推崇。听说宝景是卫华的徒弟,她老人家还真的把宝景当成了吴家的徒弟。
嘱咐宝景年后抽时间去京都,让卫华安排他学习医疗仪器,她回去后就给韩屯村的卫生院,购置基本的医疗设备。
二爷听说了,就准备给宝景办个正式的拜师仪式。卫华对此不上心,吴馨儿非常热心。可是每天这么多的病人,哪有时间啊,只好推到了年后。
这里的人们有忌讳,除非得了紧急的病,一般正月十五以前不去医院看病。
在人们的意识里,正月十五以前,都是年节,代表着一年的运气。十五前进医院,会招来一年的病灾。
因此,新年后的半个月,是医院和医生比较清闲的时候。
其他的三位舅舅都是腊月二十八日回的家,爱民舅舅和爱军舅舅在舅姥娘家住,援朝舅舅住在了爱国舅舅家。
大伙还是在悠悠家一起吃饭,不过做饭用不着悠悠了,悠悠的任务是带着孩子们在麦场学开车。
援朝舅舅得知大卫经营华国传统产品后,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向他介绍临水的特产,期望通过大卫,将临水的特产销往国外。
援朝舅舅对姥姥说:“姑,咱国家现在是百废待兴,外汇特别重要,大卫可是咱临水的希望。”
八一年,临水在全国出了名,继收音机后,录音机成了临水的招牌,人们提起临水,首先想到的就是临水的收录机。
现在,临水的电子厂,5000名工人,已经有4000名从事收录机生产,年利税超过了5000万,在全国都出了名。
另外,临水的棉纺织厂,全部改织化纤布,并且新上了印染车间,成了临水地区的又一纳税大户,年创利税过千万。
姥姥的震宇公司临水分公司,全年的利税也超过了千万元,比整个临水地区的商业利税都多。
他的另一项丰功伟绩竟然是“气死鼠”水泥缸,几个月的时间,水泥缸在华东华北地区普遍推广,解决了人们的储粮难问题。
第467章 优秀代表
援朝舅舅伴随着“气死鼠”四处扬名,人们都知道水泥缸是出身农家的韩书记,专门给农民设计制作的。
援朝舅舅作为主抓经济的地委副书记,在全省和全国都出了名,他成了新时期干部“四化”的优秀代表。
八一年年底,援朝舅舅经常参加各种表彰会,他每次都做典型发言,发言稿熟悉的都能背下来。
腊月二十九舅姥爷家请客,爱民舅舅是在京都结的婚,村里人都随礼了,可是由于他俩没空回来,就拖到了现在。
大卫这几天也和村民混熟了,村里人专门为他演示了杀年猪的过程。
从村里的肉食厂开业后,村民就没在家里杀过猪,都是在肉食厂买着吃,这样更省事。
舅姥爷杀了头二百六十多斤的大肥猪,邀请全村人中午都来吃宴席。
为了今天的宴席,胜男舅妈专门从临水批发了五十箱剑南春酒,这时的一箱酒可是十瓶装。
宴席摆在村里的大餐厅,用的是村里的伙房。餐厅和伙房是春季新建的,特别的宽敞大气,能同时容纳五百多人就餐。餐桌是大八仙桌,旁边放着四条长板凳。
餐厅里加盖了取暖墙,有专门的水池,烧的是沼气,干净卫生。整个冬季,餐厅内温度始终该保持在二十度以上,外来人员最喜欢在这里歇脚休息。
春季扩建时,学校里的房子也都加盖了取暖墙,今年的冬天,学校里没用点煤炭炉子,取暖全部用沼气,室温也是二十多度。
全村人吃过早饭就聚在一起,妇女在厨房忙活,炒菜做饭,男人杀猪搬桌凳,拾掇场地,孩子们跑来跑去的玩耍。
大卫不止是忙着录像,看到什么都想打听,一群孩子跟着他做翻译。
这几天人们也习惯了,看着他叽里呱啦的连说加比划,大卫的华语是普通话,尽管发音别扭,可他语速慢,大伙也能听明白。
村里人喜欢找他逗乐子,特意的放慢语速和他交流,可惜说的再慢,大卫还是听不明白,得让孩子们给他翻译。
大伙都嫌弃的说他笨,还真是冤枉了大卫,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溜索,发音特别的地方话,对他来说,简直是另一个语种。
从上午九点多开始,贺喜的人就陆续到来,他们都是自发的过来的,没人给他们下通知。
附近公社的村干部,大部分都来了。他们是听自己村服装厂的人说的,舅姥爷家今天请客。
自八零年冬天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各村的集体经济就没了来源,服装厂成了村集体经济唯一的来源。
三十多人的服装厂,每个月都能给村里带来近贰仟元的收入。
这在现在可是一笔大的收入,原来还得按工分分给群众,现在就成了集体积累,村干部的支配自由多了。
没有服装厂的村庄,村里的集体经济是空白的,村干部没了经济权做后盾,说话也没力度,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好多的村庄,连代课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代课老师自动辞职,可是国家没有这么多的师资做补充,导致好多村里的小学解散了。
孩子们只好去附近村庄的小学就读,每天跑来跑去,非常的不方便,特别是年龄小的一年级学生,只好无奈辍学。
现在国家的高考制度已经走向正轨,从79年的夏天开始,国家对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全部安排工作。
考学成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还是一条光明正大的途径,只要自己努力,不用拉关系走后门。
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有的村子,村民为了孩子,自发的集资,给代课老师发工资。
有服装厂的村子,就没有这些顾虑,就连村干部偶尔的吃喝,也不成问题。
所有的服装厂,都归韩屯村服装厂管理。各村的干部都是精明人,他们借着这个机会,和韩屯村拉近关系。
即使没有服装厂的村子,也趁机过来,为以后村里办服装厂做准备。
现在,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各家买缝纫机的越来越多,村里办服装厂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
不过,今年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制,村干部的号召力减退,今年服装厂还真的没增加,维持在原来的基础上。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