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爱国舅舅跟在后面做保证:“大爷,我让红英给您准备贰仟元钱,回头就给你送到家里。”
  这里风俗是称呼岳父为大爷,男方的父母喊女方的父母哥嫂,和年龄大小无关。
  红英舅妈的父亲,不好意思的说:“爱国,你借给我伍佰元钱就行,家里头有七八百。等过年的时候,粉条卖了,就能还给你。”
  舅姥爷听了,不乐意的说:“老周大哥,您说这话就外道了,闺女和儿子一样,谁的钱都能花,亲爷俩说啥借不借的,让外人知道了笑话。
  你也别客套了,就让爱国他们给你贰仟元,你光买院子就得一千元,不得再准备点本钱。”
  红英的父亲也是个爽快的性子,痛快的回答:“行,我听老弟的,不过你是真的不懂,开粉条厂还真没啥本钱。
  人们大部分都是用地瓜换粉条,不用出钱买地瓜,只要置办下工具,就能生产。”
  舅姥爷也是个急脾气,自家人商量好,他骑上自行车就去找周楼村的支书。
  去的快回来的也快,并且周楼村的几个村干部都跟了来,来了就帮着割草。
  这两天沿黄河大堤的村庄,都在收割葛八根。韩屯村负责看管的大堤里程长,人口又少,因此收割的速度慢,别的村庄已经割完了。
  舅姥爷做为韩屯村的支书,儿子又是临水的地委副书记,在附近村庄的干部中,还是比较有面子的。
  边干活边商量粉条厂的价格,最后大致的定下一千元,回去再和群众商量。
  几个村干部都说:“今年虽然收成好,各家也趁钱,不过除了你们家,咱村还真够呛有能拿出一千元钱的。”
  红英舅妈的弟弟说:“俺们家也没那么多,是俺姐夫给的钱。”
  他们听了,都羡慕的说:“老哥哥,还是您有眼光,给闺女找了个好婆家。”
  农村的事情,只要是不太离谱,其实就是几个村干部说了算,和群众商量,也就是走个形式。
  当天的晚上,周楼村的意见就出来了,红英舅妈的父亲,以一千元钱的价格,买下了村里的粉条厂。
  由于之前他们刚磨过地瓜,粉条厂的设备都能用。第二天,放了一挂鞭炮,粉条厂就开业了。
  附近村里的群众,都把地瓜送了过来,好些都是没伤茬的好地瓜。大伙都说:“今年又不晒地瓜干了,地瓜多的没地方放,多换点粉条吃。”


第459章 粉碎机
  人们都想到一块去了,附近就这一个粉条厂开工,没几天的时间,收的地瓜就堆满了院子,可是群众送地瓜的还接着来。
  人手可以雇,现在是农闲季节,每天一元钱的工资,能雇个壮劳力。他们又在亲戚家借了头牛,两个石磨全开动,收的地瓜也磨不出来。
  生地瓜放的时间长了,容易变质腐烂。吓得他们,赶紧停止收地瓜。
  红英舅妈的弟弟,带着人去附近的村庄借石磨。现在大家都打面吃,很少有磨面的,各村的石磨都闲着。
  爱国舅舅对内弟说:“别借石磨了,我去趟临水,给你们买个粉碎机,现在磨地瓜,过后还能加工饲料,一年四季都能挣钱。
  不然你借了石磨,还得再借牛,院子里的棚子也得搭建,一台粉碎机,把什么事都省了,人也少受累。”
  今年的春季,韩屯村的养猪场,从农大购进了一台饲料粉碎机,粉碎机也能打生地瓜。
  “姐夫,粉碎机好是好,可是俺们村没电,也没法用啊。”红英舅妈的弟弟挠着头说。
  爱国舅舅看着他,笑的不行。“你脑子咋不会转弯,你不看各村的打面机,没电不一样打面,用柴油机带啊。”
  “那不得再买个柴油机,这一共得多少钱啊?”
  “咱不买柴油机了,一步到位,干脆买个拖拉机带,空闲时你开着拖拉机去各村加工饲料,这样能也方便大伙。
  农忙时除了自己用,还可以帮着别人犁地,一亩地5元钱,一天能犁五十亩,一个季节就能把买拖拉机的钱挣回来。”
  “还得买拖拉机啊,我不管了。姐夫你说了算,反正我啥时候挣回来了,啥时候还给你。”红英舅妈的弟弟想通了,笑嘻嘻的耍赖。
  爱国舅舅带着他,去了临水农机站,下午就把机器买了回来,还拉回来两桶柴油,一共花了5000多元。
  一台粉碎机,把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十台石磨也没它的效率高。积攒的地瓜,两天就磨完了。
  消息很快就传出去,好多人托亲拜友的,又开始往这里送地瓜。这次他们有了经验,放心大胆的开始收购。
  到了10月底,还有送地瓜的,不过这时候送过来的地瓜,都是好地瓜了。
  地瓜收的多了,相当于原来的几倍。村外的树林里,挂满了地瓜粉兜子,麦场里,晒满了地瓜丝,够喂几十头猪的。
  周楼村的群众都说:“他家是得了闺女的祭(好处),别管粉条赚不赚的,光是这些地瓜丝干,就能喂几十头猪,卖猪也能挣七八千。”
  原来的七间房子,就不够用了,光是东西就放不下。爱国舅舅接着张罗着给他们盖房子,关键是托关系买砖瓦。
  他们把自家的宅基,和村里人倒换在粉条厂旁边,又花钱买了队里的一部分空闲地,粉条厂的面积扩大到五亩多。
  爱国舅舅又花费了2000元钱,在厂里新建了10间宽敞的库房,四周垒上高大砖围墙。
  附近的村庄一片哗然,大伙都会算账,买粉条厂、拖拉机和粉碎机,再加上新建的厂房围墙,这些加起来,得8000多元,最起码闺女家得给7000元。
  人们纷纷议论:“韩屯这几年可是赚大发了,这给娘家都是七千多,自己家肯定比这多,他们家最少有一万元,咱几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钱。”
  也有人说:“他们爷俩都在村里当干部,听说那大儿子还是个厂长,不得贪几个。”
  “这人可真大胆,仗着家里人当大官,贪来的钱也敢显摆。”
  反正是说啥的都有,也有捣鼓韩屯村的群众的。可是,这些话到了韩屯村的耳朵里,大伙都偷着乐。
  公社里开会学习,村干部凑在一起,都羡慕舅姥爷。“看人家韩支书这村干部当的,外面嚷嚷的这么厉害,自己村里没一个敢吭声的,这就是本事。”
  “嚷嚷几句算什么,人家韩屯至今没分地,全县估计也没这样的,人家村里有一个动静的吗。”
  “听说他们村又吃上食堂了,比五八年吃的都好,见天白馍炖肉,这都吃了一年多了。”
  “我要是在他们村啊,我也不吭声,能跟着享福比啥都强。”
  “还不是人家祖坟上冒青烟,摊上好儿了。听说国家新兴的政策,正好让他儿赶上了,连跳三级当了这么大的官。”
  “可不咋的,你看看人家的儿,当官后给自己村里办了多少好事,光是厂子都建了好几个。”
  “他村的厂子不算啥,听说各村的服装厂,都给他们村里交钱,能不富足吗。”
  爱国舅舅拿出几千元钱给岳父家办粉条厂,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
  现在韩屯村家家有几万元的存款,要是这个真相曝光,还不得炸了锅。
  难怪村里的人,发誓赌咒的瞒着分红的事情。
  韩屯村的人们,丝毫没受议论的影响,照样按部就班的上班生活。不过,大伙也接受了教训,给亲戚家帮忙,最多出一二百元,没人敢超出伍佰元。
  进入冬季,农村的集市上,热闹了起来。人们的购买力强了,卖东西的自然就多,集市的范围跟着扩大。临街的一些胡同,也摆上了摊子。
  集市上的居民,有能力的就在自家的门口摆摊,没能力的,在家门口出租摊位,一张床收五毛钱的摊位费。靠着院墙摆一溜窄床,每个集市都能有几块钱的收入。
  摆摊的不仅有个体户,供销社也在主要的街道上摆摊,而且是天天赶集。
  每个供销社都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和货物,用解放牌货车拉着,每天都去附近的集市上摆摊。
  以前好多需要用票证的物品,现在也不要票证了。由于供销社使用国家的定价,而且不会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人们还是喜欢去公家的摊位上买东西。
  个体户比起他们来,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总能进到供销社没有的流行货,而且价格灵活。
  供销社没有的,他们卖的价格高,供销社有的货物,他们就薄利多销。而且他们是小本买卖,掉头快,基本上不压货。


第460章 拉脚
  最可气的就是,好多的个体摊位,专门挤在供销社的摊位旁边,他们大声的吆喝着自己的价格,即使比供销社的低一毛钱,人们也掉头奔他们的摊子而去。
  这年代的一毛钱,也能办好多事,够给孩子买两个本子的,能用一个月。
  特别是卖布的摊位最气人,他们的化纤布匹,比供销社里的都齐全,价格就比着供销社里的卖,总是低一毛两毛的,挤兑的供销社的化纤布,根本卖不出去。
  供销社卖的好的,是一些棉布。棉布还是得凭布票购买,个人的摊位上,基本上没有棉布。就是有点,也是残次品,当然价格也低。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