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哪知道,他四十多岁的时候,突发奇想,把自己的作业本和课本制作成专辑,竟然引起了轰动,应教育部门的要求,专门设立了一个展览馆。
  他的作业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迪迪从1979年开始上小学,从这一年开始,小学改换了十多年的文革教材,使用新课本。
  迪迪是家里唯一一个在国外上大学的孩子,他17岁高中毕业后,直接考上哈佛大学,用了八年的时间,本硕博连读。
  25岁学成回国,直接进部队医院,成了国内最年轻的医学博士。一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在制药上贡献最大,吴家的祖传药方在他手里发展到上千种,各科都有涉及。
  他在医药界简直就是个传奇,不仅是医药全才,而且各科都精通,不仅在国内,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领军人物。
  就连悠悠这个拥有智脑的人,有时也嫉妒他的聪慧,他从小过目不忘,智力超人,有时比智脑反映的都快。
  每当人们问起他的成长历程,他就告诉大家,是姥姥从废品站带回来的那些杂书,造就了他。
  小时候缺少玩具,没有课外读物,居住在牛屋里,缺少玩伴,他是看着姥姥带回来的杂书成长起来的。
  到底悠悠也没告诉他,他小时候看的书,可不是杂书,全部是后世的智脑挑选出来的精品。
  不过有一句话是真的,缺少玩具和玩伴,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阅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倒是真的。
  还是悠悠负责做饭,现在家里的人少了,六个大人加上四个孩子,一共十个人。
  不过四个孩子比六个大人吃的都多,舅姥娘每到吃饭的时候,看着几个孩子,把一大桌子的饭菜吃的盆干碗净,就会说:“你们肚子里长着化食丹那,不到十岁的孩子,比大人吃的都多。”
  还是姥姥有水平:“嫂子,您光看见咱家的孩子吃的多,没看见咱家的孩子也长的快,虽然不到十岁,你看那个头,赶得上十五六的孩子高了,而且个个壮实。
  这连骨头加肉的长,饭量哪能不大。他们都赶到好时候了,要是搁以前,就受大屈了。
  嫂子你看爱国他弟兄四个,都没爱民个子高,就是因为孩子小时候营养没跟上。”
  提起从前,俩人就开始忆苦思甜。悠悠赶忙躲进厨房,刷锅洗碗,让大舅妈和智茹收拾饭桌。
  最令人惊讶的是智茹这小丫头,随着个头的增高,好像突然长大了。曾几时看见爷爷就让抱着的娇娇女,都能独当一面了。
  悠悠做饭,在灶下烧火的永远是她,不仅如此,她还帮着悠悠切菜,有时帮着拌凉菜做炖菜。
  不过炒菜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活,悠悠可不敢让她沾手,万一让热油溅上了,那细皮嫩肉的,就得留疤,自己的罪过就大了。
  不仅如此,小丫头擦桌子扫地倒垃圾,跑前跑后,快乐的忙活着。
  小姑娘特别的喜欢听好话,大人看到她勤快,夸上几句,就把她高兴的不行,抿着嘴的乐,手脚更勤快了。
  迪迪和志高算是品对了她的脉,经常用好话指使她干活。
  “茹茹真乖,给哥哥端盆水来。”
  “茹茹最勤快了,去给哥哥把拖鞋拿来。”
  茹茹还就是吃这一套,每次都响亮的答应着,欢快的跑着给他们干活。
  舅姥爷看到了,就会训他们:“你们俩个,又欺负妹妹了。”
  智茹每次都认真的纠正爷爷:“哥哥才不会欺负我那,他们都是帮着我,谁要是欺负我,都是哥哥帮我出气。”
  智茹在村里,是个出名的小告状鬼,谁要是惹了她,干不过人家就去找帮手,找哥哥们告状。
  当时找不到人,不论隔几天,她也忘不了,非得找补过来才算完。
  她从小没受过罪,断奶后家里的生活就好了,在所有的孩子中,特别的健壮,个头也高。和她一般大的孩子,打架还真的干不过她。
  再者,她的性格也好,整天笑眯眯的,和气一团。不过这也是个执拗的孩子,不能受一点委屈。
  小孩子那有不打架的,遇到和她一般大的,不论男女,小丫头当场就能自己打回去,保证不吃亏。
  可是现在的农村,家里的孩子都多,经常是大孩带着小的玩,遇上打仗的事情,往往是兄弟姐妹一起上。
  小丫头就不行了,家里在外面玩的孩子,就剩下她自己,单拳难敌四掌。
  小丫头聪明着那,她迪迪哥哥可是村里的小霸王,自己的后台硬。你们不是仗着年龄大人多吗,我找哥哥修理你们。
  迪迪、志高和狗剩他们三个,是她最大的依仗。每次看到小丫头红着眼圈找过来,二话不说,先帮小丫头出了气再说。
  每到这时,她爷爷就调侃的说:“这小丫头要是早生几年,准是个响当当的革命小将,从小就听伟大领袖的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也别说,人家丫头,硬是一个人干成了孩子王,比所有的哥姐都出息。
  到了最后,全家就剩下她自己留在韩屯,继爷爷和爸爸后,成了韩屯村的女当家人,扬名全国。
  今年的粮食大丰收,别说秋粮了,光是小麦,也够人们吃一年的。因此,丰收的地瓜成了人们的心病。
  常年靠吃地瓜生活的人们,有了足够的粮食,谁都不愿意再吃地瓜干,看到地瓜胃里就冒酸水。
  今年人们都不准备嗮地瓜干了,家家新挖了个大地瓜窖,储存生地瓜。


第458章 粉条厂
  那些挖烂的地瓜,往年都是送到粉条厂换粉条。可是今年各村的粉条厂,却迟迟没有开业的。
  原本每个大队都有两个粉条厂,是村里的集体财产。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粉条厂也被人们分了。
  其实现在的粉条厂,都是手工粉条,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值钱的,可能就是那盘石磨和下粉条的大铁锅了。
  其他的工具,就是木头架子和铁漏勺,这些东西根本不值钱,找个木工就能做出来。
  以前控水的布兜还值些钱,现在棉花多了,最多就是费些功夫,自家织一机子粗布,什么都有了,也就是二十多斤皮棉的事。
  工具不值钱,开粉条厂最主要的应该是厂房了,起码得有五间以上的房子,还得有个一亩的大院子。
  院子里搭上两个大棚子,安置石磨和大锅,还得挖几个沉淀池,沉淀地瓜粉。
  天然的手工粉条,得等室外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就是人们说的上冻了以后,才开始制作,前期只是准备阶段,加工地瓜淀粉做原料。
  做粉条的三大件,应该就是石磨、铁锅和院子了。这三样东西,可是没法分,依然是队里的集体财产。
  可是,现在土地都承包了,工分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被彻底废除了。也没有新的计酬办法,人们都在等待观望。
  众多的粉条厂,竟然没有一家开工的。大伙家里的烂地瓜,只好煮熟了,喂猪做饲料。
  周楼村就有个粉条厂,大舅妈的父亲是下粉条的好手。原来每年的这个时候,就开始忙碌起来。可是今年,粉条厂不开业,他倒是有了空闲。
  受大舅妈的影响,老人家还是比较有思路的,他把自家及亲属的烂地瓜,集中起来,借用队里的工具,带着自己的家人,先做成了地瓜淀粉,挂起来晾干备用。
  黄河大堤上的草开始收割,今年昊昊和志亮也没在家,家里能干活的,还真没几个人。
  大舅妈的娘家人,全家都来帮忙。说起了粉条厂的事情,大舅妈的父亲说:“等外面上了冻,我就给你们下粉条,起码咱自家人能吃上。
  请好吧,今年的粉条肯定得贵,反正咱这周围,粉坊没一家开工的。”
  姥姥接过他的话:“老周大哥,您下粉条的手艺这么好,干脆自己干,反正也没什么事情,本钱也不大。”
  他叹了一口气,对姥姥说:“妹妹啊,那是村里的东西,咱自家借用一次可以,要是做生意,村里人得有意见。”
  舅姥爷倒是干脆:“老哥,您要是想干,我去和周支书打个招呼,咱连院子一块买下来。”
  大舅妈的弟弟高兴的说:“这样是最好了,那些东西在那里放着也没用,分又没法分,要是能卖出去,大伙也能分几个钱,估计都没意见。”
  大舅妈的父亲却面露难色,对亲家说:“韩老弟,俺村的粉条厂院子大,二亩多的地方,七间房子,就连石磨都是两个,估计得一千多元。”
  舅姥爷满不在乎的说:“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让爱国给您出,我估计一千元封顶了。
  现在一间新房子才一百元,你们那房子都多少年了。再说了新石磨才一百多元,俩破石磨才值几个钱。
  二亩的院子是不小,咱农村的地,可是不值钱,县城一亩地才卖三百元,咱这里一百元也不值。
  要是贵了,咱还不要了,你们家的宅基多,和别人倒换一下,咱盖新的,反正现在是农闲季节,有的是人,一个星期就能盖好。”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