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接着各项改革进行,陈义被派到成都办差。长途跋涉,昼夜兼程,年龄也不小了,回京后不久就去世;他的同事李俊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坚持进行实验,但还是没能成功。
  直到建极十年的太皇太后千秋庆典,汪舜华在观看织工绣工纺织刺绣的时候,想起来棉花育苗技术还是没有突破,下令加派人手抓紧研究。
  李俊等人还没有成功,建极十五年,四川省潼川州传来消息,秀才温华荣成功研究出了棉花方格育苗移栽技术。
  温华荣在成都念书的时候,跟着陈义到蜀王府削藩。闲暇的时候谈论起京城的事,知道太后对棉花育种感兴趣,却一直没有进展。
  温华荣家算是个小地主,有些薄田;他读书之余,虽然没有参加耕作,但也不全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常往外头走走看看,知道棉花现蕾到成熟吐絮需要百天左右,四月播种,中秋前后采摘,需水量大,又不能淋雨,确实很要命。
  这一想,如果让植株更加健壮,是不是就可以熬过来?只是怎么克服棉花移栽死亡和大规模育苗,确实让人头疼。
  这年头都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温华荣虽有这想法,在成都却没有家底,也不可能放下书本去搞这个实验。直到五年后他父亲去世,回乡守孝,闲来无事的时候又想到了这件事,决定碰碰运气。
  他找来当地种田的能手李光清、杨大郎帮忙。经过三年反复试验发现,棉花与瓜苗不同,不是越大越容易移栽,而是只有一到两片的小苗最容易活,所以移栽的时间不用一个月,半个月到20天左右最好。
  与此同时,他们认真研究瓜苗的育苗移栽技术。选择沙壤土地块作苗床,将土壤翻耕碎细,拌上细渣肥,泼上粪水调和;为了方便移栽时整块带土,还抹平划格,再在每个方格播上棉籽,用细土覆盖。寒潮到来,则用麦草稻草覆盖保温。
  效果很快出来,棉苗长势很好,每个方格的土壤也结成了土墩,相当于一个钵,却省去了陶钵的费用。育苗技术终于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当年,方格育苗移栽棉花不过1亩,居然结出了112斤,被潼川州当成祥瑞报到北京;第二年移栽扩大到10亩,亩产100斤。潼川州知州在棉田里亲自坐镇称量,再次快马报到北京,户部上下都不敢相信——产量提高了三倍,怎么可能!
  汪舜华马上派人把这三个人接到北京,让他们指导试种,果然大获成功,2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102斤!
  汪舜华大喜过望,要求持续扩大试种范围,包括华北、江南、华南在内的广大区域,卫所和官府纷纷动员起来,选择田地试种。
  与此同时,他们的家乡人也已经行动起来。建极十六年,潼川州种了660余亩;建极十七年,临近的成都、重庆等府一共种了1500亩,最高亩产达186斤!
  而今年江南地区也传来消息,他们采用河泥育苗法,试种的2000亩棉田,棉花长势良好,平均亩产120斤!
  除了丰厚的赏赐,温华荣被任命为科学院五等院士,享受正三品待遇,这也是这么些年以来任命的第一位院士;甚至他的两个助手也成为正五品三级研究员。
  十年寒窗无所成就,没想到因为棉花种植一夕成为三品高官,状元熬二十年还不一定能达到这地位呢!
  这下不仅温华荣蒙了,朝臣也蒙了,纷纷进言,汪舜华看着他们:“能把棉花单产提高三倍,不知道可以直接解决多少人的冷暖问题,又可以给多少人谋生的道路,这难道不是国计民生?难道不值得奖掖?你们如果有谁能够让水稻小麦或者其他各种百姓所需的作物产量翻番,待遇我也可以给!”
  朝野上下热切的议论,原来不是只有读书上战场才能出人头地,通过发明各种东西甚至种地也可以一跃龙门,享受三品甚至更高的待遇!
  与此同时,朝廷行文各地,要求试种并推广——其实这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地方闻风而动了;邸报则详细刊登这种技术的要点,指导各省府县推广。
  虽然有人担心“谷贱伤农”再次上演,但汪舜华真的高兴:棉花的亩产提升了,棉纺的技术也提高了,棉纺织业的春天就真的要来了。


第316章 靖海
  对于汪舜华来说,还有件值得高兴的就是开展靖海行动,彻底扫清了为患东南沿海多年的倭寇。
  为了这一天,汪舜华已经等待得太久。
  事实上,早在建极三年,朝廷就已经进行了针对倭寇的军事行动。当时主要是为了给对外开放扫清障碍、肃清航道。
  当时战果丰硕,但很快,倭患再起,而且愈演愈烈。
  一些奸商和士绅为了抵制朝廷改革,和倭寇勾结,袭击城池,甚至杀戮居民,妄图迫使太后重新闭关锁国进而终结一切改革。
  内外勾结,而且是和倭寇勾结,朝野上下自然同仇敌忾,汪舜华更不用说,很大方的将涉案人员全部处斩。
  然而这仍然不能阻碍倭寇的猖獗,原因很简单:海关开放了,但是关税实在太高,高到商人们肉痛。因此在最初的兴奋劲头之后,大家就想着怎么逃税了。广州走私案不是个案,日子久了,当初的廉政教育再怎么醍醐灌顶都可能被消磨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金钱面前守住的。
  这些想偷逃税款、想打劫来往商船甚至就是想整点新闻逼迫朝廷重新禁海以便继续垄断的各色人等,在辽阔的海面上纵横驰骋,与明朝水师斗智斗勇,劫掠商船甚至打劫各国朝贡使臣。
  汪舜华自然震怒,下令采取措施,彻底荡清倭寇。
  没那么容易。
  历史上的倭寇长期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后,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明朝建立后,张士诚等南方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侵扰。
  有鉴于此,明朝开始实行长期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海外贸易。
  导师的那句话怎么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外贸巨大的利润,足以让一切资本铤而走险乃至践踏一切法律。
  也因此,建极三年以来外贸走私极为猖獗,而且愈演愈烈。
  天南地北各行业的商人们纠集到一起,互相纵容包庇,只为了少交一点税款,多得一点利润。
  为患海域的盗匪,除了日本浪人,更多的是本国的走私商人和海盗,甚至包括官员乃至勋贵——他们得了好处,自然要帮助遮掩;甚至有胆大的面对不肯妥协的粮食商人,还会主动出击,威胁他们给好处。
  正是因为有这些保护伞撑着,倭寇们十分猖獗,不仅在外海为盗,甚至敢侵扰州府,更有甚者,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沿海港口城市出现,而一些百姓则争相将孩子送到船上。
  广州海关的问题暴露后,朝廷加大了对海关的管理力度,但这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好在转机终于还是到来了——去年,黔国公沐琮南征,为了得到当地华商的支持,允许纳入版图后免除海关关税。
  今年正月,朝廷正式颁布法令,取消内地各省往来新省的关税。
  明朝毕竟是农业社会,而且经历过多年的禁海,商船跑的再快再远,景泰省就已经是极限,更远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拓;因此可以说,目前商人们能到的地方,基本都在免税范围内。
  既然关税免征,那么以前孜孜追求的逃税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虽然进出港口还是要缴纳一笔手续费,但实在微不足道,不值得冒身家性命的危险。
  商人们重新选择堂堂正正的出海做生意,甚至曾经加入过倭寇的也金盆洗手。
  对此,朝廷的态度是——没有态度。
  朝臣们在朝堂上吵成一团,汪舜华没有表态,原因很简单——如果说严格查处,绝不漏网,那么商人们必然惊慌失措,重新组织起来偷税漏税甚至沦为海盗;但如果公然说既往不咎,肯定会形成破窗效应,以后大家都群起效仿,看着高税率就躲甚至公然抗税,然后逼着朝廷出政策降低税率。
  所以以前的事,只要不是太严重,或者被人挖出来,朝廷就当不知道;但一旦被举报,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大部分的商人消停了,但总还有不愿意消停的——千里万里风浪滔滔倒卖点东西实在太辛苦,就守在这里打劫一下就能获取巨额财富不好吗?
  打这个主意的人叫汪澄,世代为商。开始还是做外贸商人,从国内倒腾些茶叶丝绸,再在海外买些珍珠珊瑚捎带点粮食回来;但是外贸利润太惊人,关税税率也太惊人,他不满意了,纠集同乡以及福建、浙江等地和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查,他们以宁波外海的双屿港为基地,但他还不是主要的大老板,当时的大老板是王麻子、李胡子。
  建极六年,双屿港的走私商和海盗兵部侍郎李震率领军队剿灭。王麻子、李胡子等人被擒杀,汪澄便自立为船主,以金塘岛马迹山为据点,收拢海商、海盗残部。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