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给大家太多的反对机会,而是给出了选择项:“是选择黄帝纪年,还是孔子纪年,或者秦始皇纪年?”
前两者,是以黄帝或者孔子诞生那一年为元年,后者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份为元年。
果然,有了选项,大家就顾不上反对,而是做起了选择题。
不出所料,儒生们集体赞成孔子纪年;武将们对此本来不感兴趣,但是看到儒生们这样,于是赞成黄帝纪年——这些年文官们势力急速增长,又在开疆拓土等方面与武将发生了分歧。
本着对头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原则,武将们选择了另外一个方案。
但汪舜华反而犹豫了——主要是黄帝出生的时间是不明确的。西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里头关于三皇五帝的享国年数算是最权威的。按照这部书的记载,黄帝在位100年,加上以后历代帝王的在位年数,可以推断黄帝继位距今的时间;但问题在于三皇五帝动辄在位七八十年上百年实在太过于魔幻。
孔子的出生年份同样待考,当然最根本的是文官们一直要求还政,并大力反对开疆拓土,动辄“在萧墙之内也”或者“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来进言,实在让汪舜华心里不舒服。
汪舜华力排众议:“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份为元年,用以彰显帝王一统六合的决心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还要骂秦始皇?
“秦始皇是暴君,可他当年刚刚完成统一,人心不安,形势与今天何其相似乃尔!采用秦历纪年,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始皇帝的功绩,也是为了以史为鉴:要追求功业,更要抚恤民生,否则即便有祖龙之功,也难得长久。”
但是现在称为秦历纪年显然是不合适的,汪舜华想过公元,但是担心把自己搞晕,只能另外换,夏历已经有这个说法;华历犯了汪舜华的名讳,现在没什么,估计过些年有人会以此为借口撺掇皇帝改了;建元、开元、始元、正元都用过了,最后定为“立元”。
群臣还在反对,汪舜华已经拍板:“以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西元前221年为立元元年;之前称为立元前,不设0年。此后,凡事涉及到年份的,都要使用立元纪年。现在及以前的,以原有纪年方式为主,立元纪年为辅;凡规划未来的,需用立元年份。”
“以后赐给汉昌及南方各省的样历,就编制到未来五年,各地可以提前准备,便是改元,也来得及。”
二月一日之前改元,送到地方只换首页;二月初一以后改元,通知到地方的时候肯定没法换,也就没必要换,以前也是这样,八月改元,历书都在印了,没法换,还这样发呗;当然皇帝亲手赐的肯定要换——建极元年就是这样操作的,除了中央发的,地方全是景泰九年的历书。
本来想着置闰法太麻烦,不如后代的公历简便,还不如依照后代的办法,但到底放弃了——正在使用的《大统历》基本沿用郭守敬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精度堪称登峰造极;弄两套系统,反而把大家思维搅乱了,何况一月一日怎么算?秦始皇称帝的那天?哪一天?还是以西方耶稣诞生的日子?不合适吧?
新旧纪年对照表由钦天监负责,注明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岁星纪年以及西元纪年、立元纪年的对应关系。
贝琳领旨,很快奏告:“今年是立元1696年。”
不过《万年历》的编订是个大工程,涉及到大量的运算甚至推算,需要慢慢来。
小剧场:
隐帝:祖宗们,出大事了!
太宗:什么大事?汪氏又作妖了?
太祖:前几天那个白圭扯什么地球、引力还有惯性,把我听的云里雾里,我看他也是云里雾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那个引力常数测出来了?大地真是个球?隐帝:不是,是汪氏新设了个年号,叫立元,从秦始皇统一开始一直算,到如今1696年。
太宗:好好的加个年号做什么?
隐帝:我看她是为篡位做准备。连纪年方式都换了,以后改国号改元肯定也是水到渠成。
景帝:你……胡说!
太祖:ε=(o`ω′)ノ
仁宗:好像是疆域太大,怕地方不能及时收到样历?
太宗:这借口,你信吗?
景帝:呜~~
二凤:其实你媳妇帮你整肃内政,开疆拓土,她要做皇帝就做吧,反正年龄也大了,过把瘾而已,早晚还是要传给你儿子的。(好高兴,终于不是独一家了,忍住,不能笑,O(∩_∩)O~)
于谦:不会,汪太后不会这样做。
野猪:会不会咱们说了不算,要看汪氏怎么做了。(有好戏看了,当年去母留子真是英明,我好棒棒,(#^·^#))
景帝:(~_~)
祖龙:我很生气,但还是高兴,哈哈哈~
第315章 棉花
立元纪年的设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上下议论汹汹,甚至今年的春夏攻势战果持续扩大也没能让转移话题。
好在很快,江南传来捷报:棉花方格育苗移栽技术试验成功!
棉纺是当下第一大手工业,不仅关乎穿衣,还关乎就业;因此这朵小小的棉花,实实在在的牵扯着国计民生、百姓冷暖。
景泰八年底,汪舜华第一次以执政太后的身份召集群臣,了解当前形势,才知道棉花每亩产量不过20来斤。
那一刻,汪舜华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她上辈子出身农村,在机关工作但参加结对帮扶,各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大致有数的。棉花产量确实不高,但好歹每亩也有二三百斤,而目前,差不多只有十分之一。
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只跟品种有关?短期内能不能提高?
户部尚书张凤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风流才子,了解农村生产实际,但要让他说出棉花为什么产量低,他也说不明白,毕竟这些年棉花就是这个产量。
汪舜华决定弄个明白。
她亲自去了皇庄,了解棉花种植的情况。令她颇感意外的是,棉花居然是和小麦一起套种的!
负责人陈义是管理皇庄的老人,前些年在江淮等地都办过差,很熟悉情况,他禀告:“当年太祖皇帝要求农民种棉,只是百姓最看重的还是粮食,因此往往把棉花和小麦套作。这也有个好处,就是田地里全部种棉往往容易生虫,但是和小卖套种,就不容易滋生。”
居然会有这样的事?汪舜华心里琢磨,单一作物大面积种植虽然便于管理,但是给了病虫稳定有规律的环境,容易大面积暴发病虫害,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爱尔兰因为土豆晚疫病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所以往往都是几种作物间种,高低错落,形成植物群落,更好地利用土地。
想来棉花和小麦套种,小麦也为虫害起了屏蔽左右。
既然只是间种,产量低一点似乎可以接受;正准备回宫,汪舜华怎么也觉得不对:后代的棉花也是间种的,怎么产量就高出不少?
于是问陈义:“棉花产量这么低,是什么原因?”
陈义苦着脸:“棉花喜温喜光。在江南一带,每年二月中下旬将棉籽直接播种在麦行里。如果遇到大风下雨,麦子倒伏,压在棉苗身上,就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开花结铃退,棉铃小而少,棉絮质量差,产量低。即便是只种棉花,若是遇上了秋雨,棉桃大量腐烂,收成更低。”
汪舜华眼前一亮:“恐怕不仅仅是这样,棉花是直播的,播种的时候,冬小麦往往已经出土长高。所以棉花难免被麦子欺侮,光照少,水肥也跟不上,自然长势不好;等到小麦收割,又赶上夏季多雨,难以抵御,这才是根本。”
想起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包括水稻在内,很多秧苗都是先进行育苗,然后进行移植,这样不仅对土地利用更加高效;而且幼苗相对集中,发芽期及幼苗期便于管理;此外幼苗稍微长大,有了一定的生命力,可以和套种的作物争夺阳光雨露,不止于沦为小可怜。
这种育苗移栽技术是有的。从元代开始,栽培瓜类、茄子、芋、莴苣、芥菜这些蔬菜,都采用育苗移栽。
前些年汪舜华在王府种瓜,瓜苗就是内官从农民那里买的,因此没有多想。她也不知道棉花可不可以育苗移植,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移栽更是无从谈起,于是吩咐内官陈义试试。
陈义听太后说的似乎很有道理,马上老老实实的办。
瓜苗育苗,就是采用瓦盆或桶盛粪秽,待其发热,将种子插入,经常浇水,白天置于向阳处,夜里置于灶边,等种子发芽后,种于肥沃的苗床中。适时用稀薄的粪土浇灌,并搭矮棚遮护。待瓜茄苗长到适当大小,带土移栽至本田。
他按照这样的办法培育棉花,不过棉花和瓜苗还是不一样的。毕竟瓜苗一亩地也用不了多少,但棉花需要的苗少了就不行,因此,即便育出来几棵比较精壮的,也完全没有推广的价值。而且棉花种植的时间虽然和瓜类一样都是清明前后,但是育苗的周期似乎并不一致:瓜类作物一般定植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播种育苗,但棉花苗那时候虽然已经相当强健,但移栽后往往难以存活;特别是失掉根土的大苗,基本上都没能活下来。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