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内之事……份内之事……”
“朱大人,每郡标配十五匹马,你将十匹特批给给太学生,这是何意?”
“这……”
“但说无妨!”
“不瞒刘公子!当今天下,为官之途皆被士族垄断;庶民能为官者,唯我大汉而已。”
朱熹稍稍犹豫后继续说道:“下官以为:仅以为官而论,经过太学深造的庶民,不比察举而来的士族差!我大汉人才凋零,下官将马匹批给优秀的太学生使用,再以隆重之礼欢送他们去成都深造,实为激励郡内的庶民百姓,激励他们奋而上学,成为大汉复兴之栋梁。”
朱熹的回答,刘闪很是满意。
又问了几个问题后刘闪得知,因为江夏郡刚刚平定,只有靠近长沙的几个县才有官员治理,现在并无郡守。
前日刘闪所见的三个男子,皆是幕阜山下的原吴国百姓。他们得知现在的大汉,有一条「庶人为官」的入仕之途,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岳阳县府申报户籍,并在大学结业的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去成都上「太学」的机会。
在这个时代,不论是大汉还是魏、吴两国,就算在富户百姓中,能骑马者也少之又少。
朱熹将治所的马匹特批给他们使用,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去成都的各项准备,也是提前给他们「光宗耀祖」的机会,以此激励其他的庶人百姓。
弄清原委后,刘闪突然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的大学没有普及,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命运者少之又少。
因此,每当村里的贫苦百姓家出了大学生,村民们都会敲锣打鼓相送。
刘闪对朱熹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突然又想起自己担心的那个问题,于是问道:“朱大人,我大汉选拔庶人为官,与先汉的「察举制」,或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优劣?”
“刘公子,不论是庶人百姓还是士族大家,其间皆有治国的良才。先汉的「察举制」和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皆是在士族群体中选拔官员,我大汉则是在庶人百姓中选拔官员。下官以为,这只是选拔人才的范围不同,并无优劣之分,不过……”
朱熹欲言又止,刘闪赶紧问道:“不过什么?朱大人但说无妨!”
“刘公子,自周天子施行分封制以来,士族群体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吴、魏两国,士族左右着国家的一切。
这便是魏、吴两国效法我大汉,施行改革全部获得失败的原因;
我大汉远居西川,士族群体对各项政策的影响稍小,启用庶人为官,并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但是,我若在魏、吴两国推行此法,士族群体必会群起而攻。”
朱熹喝口茶,润润喉咙之后,不无担忧地提醒道:“刘公子,我大汉收复魏、吴两国所占之疆土后,必须要顾及士族群体利益:既要拉笼这个阶层,又要缓合士族群体与朝廷之间,以及士族与庶人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平衡各自的利益。否则,我大汉必会陷入动荡!刘公子,还须早做应对才是。”
刘闪注意到,朱熹屡次提到「士族」的概念。
从朱熹的话中,刘闪也感觉到朱熹口中的「士族」,与自己认识中的「世家」和「门阀」似乎有不同,正欲详细询问时,身着便装的贼曹(郡治所治安官吏)匆匆来报:
“郡守:在对门的烧烤店中,刚刚发生聚众私斗;几名西席与秦氏的家丁发生争执斗殴,双方各有损伤。这案子是由大人处理,还是转交岳阳县府?”
这名贼曹与朱熹一同前来,他并不知道朱熹来见何人,眼看朱熹没有表态,于是呆呆地站在一旁。
刘闪突然明白,原来朱熹在等自己发话,于是说道:“小小的私斗,朱大人按律处理就行。”
朱熹点点头后问道:“双方各有多少人参与私斗?”
“大人,共有四名西席,六名朱家家丁。”
“朱家的家丁,先当街各打二十板;然后,将十名私斗者,全部移送岳阳县府,按律处理。”
“诺!”
贼曹出去后,刘闪不解地问道:“朱大人,私斗的起因暂且不明,先将朱家的家丁当街打二十板,是否有失公允?”
“刘公子,我先汉的显宗皇帝尚且尊重恩师,尊桓荣为「西席」,我大汉历代皇子亦尊恩师为「太傅」;
今,秦家的家丁在私斗中殴打西席,如此不尊师者之行为,必须严惩!至于其中的是非曲直,再由县府禀公处理。”
“若是几位西席故意挑起争端,那秦家的家丁,岂不是白挨板子?”刘闪问道,他对朱熹的话仍然不能认同。
“刘公子,自下官假郡守以来,在现有汉律的基础上,另加了「西席犯法,罪加一等;不尊西席,罪加一等」的律令。所以,不论秦家的家丁是否有过错,他们在私斗中殴打西席,必有「当街打板二十」之惩戒。”
现在的朱熹只是「假郡守」,但他已经是事实上的长沙郡守。
在汉代,郡守之责,除了劝课农桑,平断狱讼,征租督赋,选贤举廉,典兵治安之外,更担负着「教化一方」的重要职责。
当然,由于各郡的情况略有不同,郡守在遵守已有汉律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细致的法令,这并无什么问题。
眼看刘闪没有说话,朱熹正色说道:“刘公子,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因此,下官才以法令的形式,要求并规劝西席洁身自好,端正品行,严守律法;
同时,再以法令的形式,对西席的权益给予足够保障。如此一来,「师者自端,人人尊师」,大汉可兴也!”
“说得好!”刘闪猛拍桌子,站起身兴奋地说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师者自端,人人尊师!此律若在全国推行,大汉必兴!”
第365章 察举制
朱熹以专门的律法,对西席的违法行为,以及不尊西席的行为给予加倍的惩戒,刘闪对此大加赞赏。
喝口茶后,刘闪又问起平衡士族群体和庶人百姓的利益之法,朱熹却犹豫着说道:
“刘公子,若要平衡各方利益,若想获得士族群体的支持,必先了解「士族」群体的形成起因。”
“愿闻其详!”刘闪饶有兴趣地问道。
“西周初年,全国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这套制度规定:天下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周天子。周天子死后,天下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而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就成为诸侯,并可获一块封地,拥有这块土地上的所有子民和资源,这块封地就叫做「国」。”
“诸侯死后,他们的嫡长子就成为下一任诸侯,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同样可以在这块封地内获得一块小封地,同样拥有这块小封地上的资源和子民,这块小封地,就叫做「家」,家的主人称为「大夫」。”
“同样的道理,大夫死后,「家」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就被称为「士」,「士」之下就不再分封,「士」的嫡子和庶子都称为「士」,他们没有封地,但有特殊的身份,拥有读书和做官的权利。”
“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就由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组成。他们在这个阶层内各行其事:天子要平天下,诸侯要治国,大夫要齐家,而士则要修身。
自天子以外,诸侯、大夫、和士就构成了最早的「贵族」,他们有财产,有身份;
在这之下,还有大量有财产,没身份的「庶民」;在庶民之下,还有大量无财产无身份的「奴隶」。”
“在这个时代,「贵族」垄断了获取知识和做官的权利,各阶级之间没有上升的通道。
每一个人,只要他出生时没有的东西,就算再怎么努力,一辈子也不会拥有。
在这个时代,人们认为「天下」是无限大,认为天子有无限的「国」分给诸侯,认为诸侯也有无限的「家」分给大夫,认为「士」也永远有官可以做,这便是这套制度能维持的必要条件。”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人们意识到「天下」并不是无限大,不是每个诸侯都能有「国」,不是每个大夫都能有「家」,不是每个「士」都有官可做。于是,国与国之间开始互相攻伐兼并,这套制度就开始崩塌。”
刘闪自然学过历史,也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从来没有像朱熹这样去剖析。
朱熹说话时,刘闪只是静静地听,不停地点头。
“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崩塌之后,天下战乱不止!就在礼崩乐坏之时,「庶族」群体迎来了一缕阳光: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圣人诞生了,他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西席,他提倡「所有人都有权利获取知识并做官的权利」。”
“在孔圣人的倡导下,大批的「庶族」群体学到了「修身、齐家、治国」的本事。
伴随着诸侯之间战争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获得了做官的权利,开始跻身于「士」的群体,比如子路、吴起、庞涓、苏秦、张仪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和「庶族」的界线就开始模糊,「士」的数量不断壮大,逐渐形成单独的「士族」群体。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