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自秦王统一六国后,「贵族」彻底消失,除皇帝之外,所有人都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从此之后,「士族」就垄断了做官的权利。”
  “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做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将对儒家思想的熟悉程度,做为考量人才的标准,这就诞生了「察举制」,这让「庶族」也有了入仕为官,以及跻身为「士族」的通道,但是……”
  “朱大人……”刘闪打断了朱熹的话。
  在这以前,刘闪对「察举制」的了解颇为浅薄,眼看朱熹说得头头是道,便想详细了解一下「察举制」的详情,但朱熹似乎要一笔带过。
  “朱大人,可否详细解释一下察举制?”刘闪饶有兴趣地问道。
  “既然刘公子想知道,下官将言无不尽!”朱熹稍稍整理思路后说道:“刘公子,「察举制」主要分为三科,分别是「举孝廉」、「举秀才」、「举贤良方正」。”
  “愿闻其详。”
  “刘公子,所谓「举孝廉」,这是以「郡」为单位,由郡守向朝廷举荐做官的人选,其举荐标准就是「孝敬父母」。”
  “卧槽!”刘闪不可置信地问道:“难道孝敬父母者,每一个都真才实学?仅仅「孝敬父母」就能做官?若是每个人都孝敬父母,那又让谁来做官?难道还要彼此「PK」一番?如此一来,岂不荒谬?”
  “呃……下官惶恐……”
  刘闪身为皇帝,他敢于直言否定汉武帝的做法,这虽有不妥,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朱熹身为臣子,他既不敢对汉武帝发表意见,也不知道「PK」为何物。
  刘闪做了个继续的手势,朱熹这才说道:“举孝廉有不同的标准:人口不满十万的郡,每三年可举荐一人;人口不满二十万的郡,每两年可以举荐一人;
  人口二十万以上的郡,每年可以举荐一人;人口超过四十万的郡,每年可以举荐两人。”
  朱熹说话的同时,刘闪又想起魏国的州泰,他曾在家守孝九年,不知道能否被举为「孝廉」!
  不过,刘闪并未询问此事,而是说道:“朱大人,如此说来,全国每年能产生的「孝廉」人数,这也并不多吧!”
  “确实如此。”朱熹肯定地说道:“但是,这已经是「庶族」群体入仕为官的唯一通道。比如曹操、袁术、公孙瓒、荀彧、贾诩、王朗等人,刚开始时,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做官。”
  刘闪点点头,朱熹继续说道:“所谓举秀才,就是以「州」为单位,选择优秀的人才为官;到了东汉光武年间,为了避讳「秀」字,「举秀才」就改为「举茂才」。
  茂才的推举更加严格:每年,各州的刺史或州牧可以推举一名茂才。另外,司隶校尉和三公,每年也可以推举一个茂才。”
  “这么说来,能通过举茂才入仕为官的人,岂不更加稀少?”刘闪惊愕地问道。
  “确实如此!正因为「茂才」的数量稀少,朝廷对茂才出身的人极为重用。能被推举为茂才者,几乎都是为官多年的现任官吏,他们凭借着茂才的出身,自然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不过,「庶族」群体要想通过举茂才为官,这就难于登天了。”
  朱熹说罢,刘闪似乎想起了什么,赶紧问道:“我听说,先皇曾举荐过袁绍的长子袁谭为茂才,是否有此事?”
  “确有此事!”朱熹肯定地说道:“从陶谦去逝到下邳被吕布偷袭期间,我昭烈皇帝曾短暂地担任过徐州牧,在这一年里,手上确实有一个举茂才的名额。”
  确认这事后,刘闪很是不解地问道:“当时群雄纷争,先皇麾下有张飞、关羽、简雍、糜竺、孙乾等人。先皇既然有这个举茂才的名额,为何没有用来推举自己人为官?此时的袁谭已经是青州刺史,先皇为何要将这个宝贵的名额,用来推举袁谭?”
  “呃……这……”
  先前,对于汉武帝的所作所为,不论是对是错,朱熹都不敢有半点的猜测和指责。
  此时,对于先皇刘备的这个作法,不论是对是错,不论用意如何,朱熹就算知道也不敢直言。
  有鉴于此,刘闪也不勉强。
  正因为朱熹吱吱唔唔地不敢说,刘闪略经思索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第366章 「士族」群体
  当时,先皇麾下的张飞、关羽、简雍等人,都没有「正经的出身」,这个举茂才的名额就显得更加珍贵,对提升自己集团的政治影响非常重要。
  但是,不管是对自己的兄弟还是老部下,包括徐州本地的「名士」,刘备都没舍得用;
  对于拥立自己「上位」的糜竺,刘备也没舍得用;
  对于从北海千里迢迢赶来投奔的孙乾,刘备还是没舍得用;
  最终,经过左思右想之后,刘备还是把这个珍贵的茂才名额,送给了袁绍的长子袁谭。
  此时的袁谭已经是青州刺史,属于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此时的袁绍虽然贵为翼州牧,但手上也只有一个举茂才的名额,自然不够用;
  就这样,袁谭很乐意地享用了这个茂才的名额,袁氏父子也因此欠了刘备一个人情,这就是官渡之战前,刘备败逃,选择北上青州的原因。
  当时,袁谭亲率军队前来迎接,也算给足了刘备的面子,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一个月;
  此时的袁绍更是不顾前线的战事,亲自跑了二百里前来相迎。
  不得不说,刘备确实很有政治头脑:他用一个茂才的名额,就轻昂地搭上了「四世三公」的袁氏,在乱世中换得一条退路,确实很有先见之明!
  当然,正是因为刘备举荐袁谭为茂才,有「巴结」袁家的意思,朱熹自然不敢明言。
  “朱大人,那……举贤良方正,这又是怎么回事?”
  “刘公子,在「察举制」中,举孝廉、举茂才是常科,每年都有相应的举荐名额;
  举贤良方正则不同,这一般是在发生天灾的时候,由大汉皇帝从现有的学子和现任官吏中,选择能力贤良和人品方正者,授以重要官职。”
  朱熹略微思索后说道:“出身于贤良方正者,所有人都比较熟悉的就是刘焉。刘焉先是以宗室的身份任职「郎中」,但他不是近支宗室,算不上过硬的出身,要想继续升官,这几乎没有可能;
  在后来,他正是有了「贤良方正」的身份,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冀州刺史、南阳郡守、宗正、太常等高官。”
  “由此看来,在先汉时期至现在,「庶族」群体要想做官,就只有通过「举孝廉」这一条路!因为举茂才、举贤良方正,这都被现有的官员给抢去了!”
  刘闪感慨地叹道:“确实是难于登天啊!”
  “刘公子,其实,除了「察举制」以外,还有「征辟制」作为补充。不过,由于出身的原因,通过征辟而来的官员,就算能力再出众,也很难做上高官。”
  “哦?「征辟」又是为何?”刘闪很是陌生,他确实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刘公子,所谓「征辟」,就是皇帝或官员不定期地征召属吏,由皇帝发出的征召令称为「征」,官员发出的征召令称为「辟」,合称「征辟」。通过征辟步入仕途者也有很多。”
  “哦?能否例举一些?”刘闪越发来了兴趣。
  “比如董卓,他因为晓勇好战,被当时的凉州刺史成就征辟为从事;比如刘表,他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
  比如司马懿,他被曹操以丞相府的名义征辟为文学掾;
  再比如陈群,在先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时,先皇就征辟陈群为别驾。
  不过,陈群本来就出身于「士族」的颍川陈氏,他不愁没有官做,在先皇败走小沛之后,他并没有跟随。后来不久,陈群就被察举为茂才,担任曹操属下的西曹掾属。”
  “就算有了「征辟」作为补充,庶族仍然很难步入仕途。”刘闪想想这几人征辟前的身份,几乎没有一个出身于「庶族」群体。
  朱熹本是蜀中的「庶族」百姓出身,他能通过大汉的改革步入仕途,短时间内就做到「假郡守」的高官,自然对先汉的官员选拔制度感慨良多。
  “当推举人才的权利,沦落成各个门阀士族之间赠送报恩,或明里暗里的交易,就再也没有公平和公正可言。
  做官的权利,已经完全被士族群体所垄断。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庶族」到「士族」的身份跨越,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跨越的天堑!”
  “朱大人,那……常见的门阀、世家子弟,他们是否都属于「士族」?”
  “有的门阀之家可以算作「士族」,但许多「世家」却算不上「士族」。因此,要平衡现有的「士族」与「庶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还需慎重而行。”
  “哦?为何门阀之家可以算作士族,而各大世家却不算?”刘闪好奇地问道。
  “自先汉以来,被察举或征辟的人,几乎都成了推举者的门生和故吏。他们能被察举走上仕途,并非是因为才能出众,而是源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