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汉阙 (七月新番)


  “我知道。”
  杜延年能不知道么?这些人,是他当年为了帮大将军斗翻桑弘羊,一个个查其名籍,精挑细选出来的。
  茂陵唐生、鲁国万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或有史鱼之节,或不畏强御,或能言王道,矫当世,皆能言善辩之辈。而都对盐铁、开边义愤填膺,当他们因为共同的敌人团结到一起时,战斗力极强。
  如此才能跟口才了得的桑弘羊打得有来有回,盐铁之议成了一场两种思想的碰撞,一些叙述,堪称精彩,而桑弘羊还真有辩不过他们,默然不对的时候。
  当然,这群人也不给他面子,说什么:“杜周、咸宣之属,以峻文决理贵,其欲据仁义以道事君者寡,偷合取容者众。”
  杜周,就是杜延年的父亲啊,人家当面骂呢。
  而那之后,杜延年也故意将贤良文学们留在长安,一来向天下显示大将军敬重儒学,二来,杜延年的政治态度,也是反战的。
  他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认为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而贤良文学也持此议,虽然杜延年后来察觉大将军欲完成孝武夙愿,但还是觉得,朝廷里,最好别只有一种声音。
  可今日之事后,杜延年知道,贤良文学聚集于长安的日子,到头了,自己即便再高抬贵手,也救不了他们。
  “太仆,剩下这四十余名贤良文学不去,该如何处置?”
  杜延年闭上了眼,若换了他父亲杜周,接下来会怎么做?
  他老爹杜周,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审理边境逃亡士卒的案件,不论冤情缘由,一并处死上千名士兵,引得兵士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出逃。
  而杜周做廷尉那些年,也承孝武皇帝之意,兴大狱,诏狱里关着的犯人,多至六七万!偷儿、流民、逃奴、逃兵、偷税的、诽谤的,挤得诏狱严严实实。
  “若父亲来处置此事,肯定是杀得苍龙阙外人头滚滚,血从玄武门一直流到横门去啊。”
  杜延年摇摇头,他被称之为“小杜”,与其父“大杜”不同,性情宽厚,能不杀就不杀,便下令道:
  “先拘捕起来,待我禀明大将军,再行定夺!”
  ……
  杜延年得霍光授权,在外面处置此事时,承明殿里,对战争的筹备会议照旧。
  等任弘禀明义从骑及狼姓小月氏之兵可用于对付匈奴,增加在凉州的募骑人数,并在军中推行马蹄铁这三件事后,杜延年正好回来。向大将军及诸卿禀报说苍龙阙外百姓已散去,而太学生也被其师长劝走,只剩下数十名贤良文学以聚众闹事的罪名逮了起来。
  “这就解决了?”
  任弘是感到诧异的,算算时间,不到一刻,杜延年真是神速,高明,真是高明。有这样的能力卓越的手下,难怪霍氏能牢牢把持朝政,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任弘以为,此事能迅速平息,还是因为霍光足够镇定,在第一时间派出了最合适的人选,又如磐石般压着诸卿,避免了他们慌乱里出昏招。
  而遇上这种太学弟子闹事,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亲自下场与之辩驳。
  虽说真理越辩越明。
  但和儒生辩论,你只会越辩越晕。想在一件事上说服别人,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事,一个人数十年经历形成的三观,哪是几句话就能改变的,即便是征辟贤良文学的杜延年也不行。
  而接下来就更有意思了。
  霍光先让负责管贤良文学和太学的太常苏昌,当场被勒令引咎辞职,当场就让这位九卿卸下朝服衣冠和绶带印章,引咎辞职!
  接着,大将军扫视群臣:“诸位以为,这些贤良文学,应当如何处置?大鸿胪,你先说。”
  鲁学大家,清流领袖,身为帝师的韦贤汗津津的,他很清楚此事的缘起,大将军也猜到了,这是将事情怪到自己头上了啊!
  他拜在地上,旁边就是苏昌留下的朝服衣冠,韦贤如鲠在喉,半响说不出话来。
  霍光的目光越过他,看向其他人。
  范明友恶狠狠地说道:“诸生聚众于苍龙阙前,有谋逆之状,应该严惩!”
  “下吏以为不妥。”
  杜延年摇摇头反对,这几十颗人头斩下去,将引发舆情的轩然大波,对大将军执政不利,他好不容易才平息此事,焉能再激起来。
  田广明等人的看法,是下关起来慢慢审讯,但田延年却反对,这样会不会传出去后,引发郡国儒生效仿先前为魏相鸣冤的河南戍卒,串联起来,奔走为其发声?而这数十人罪不至死,放回去后,也就变成了儒林“不畏强御”英雄,真是太便宜他们了,这群儒生,骗鞭笞廷杖抬高自己地位可是一绝。
  倒是看似与此事无关的任弘站出来道:
  “下吏倒是有个办法,既不引发舆情震动,又可叫诸生不能串联州郡,更能物尽其用!”


第268章 扫地出门
  任弘觉得很可惜,方才大将军霍光太镇定了,群臣都得在承明殿继续议事,他竟不能出去看热闹,瞧瞧杜延年是如何解决这次危机的。
  不过,百多人的儒生叩阙,虽是大汉首次,可放在两汉历史上,简直不值一提。
  要知道,到了东汉,儒学更盛,太学扩招,太学生们动辄上千人,叩阙就成了寻常操作。
  拦截丞相乘车,在皇宫门口集会上书有之。
  跟着师长陈蕃拔刃入宫欲除宦官专权者有之。
  爬到朱雀门阙上写“天下大乱”者有之。
  在州郡搞大串联,做清议和人物品评者有之,领袖被推举,什么三君、八俊、八顾,势力已经形成,从地方到中枢都有,瞄准外戚宦官就是干啊。
  难怪吕思勉都说:“今世学校,有所谓风潮者,汉世即已有之。”
  到了东汉末年,就发展成党锢之祸一条龙了,不过黄巾一起,还是“党人”们笑到了最后,但最终给陈蕃、窦武平反的,居然是西凉董太师。
  后世发生的事难以评价,但只就今日之事看,任弘以为,贤良文学的举动真是蠢透了。
  丝毫没有政治敏感性,任由情绪主导了理智,将霍光和皇帝都极力避免公开的矛盾,给一棍子捅开,暴露在天下人面前。
  这下连任弘都猜不到,这对君臣会走向何种结果了。
  看霍光罢免太常,问责韦贤的架势,严惩诸生是肯定的,但又不好直接杀了他们。一来骤然杀戮容易引发舆情震动,影响伐匈之事。
  二来汉儒硬骨头不少,越杀越跳得欢。就像窦太后当年杀了协助汉武帝改革的儒生赵绾、王臧,关东儒林非但没有低头,反而有了一种殉道者的悲壮感,各学派联合在一起,之后十余年人才辈出,最后取代了黄老。
  但也不能便宜了他们,这些贤良文学打“赢”了盐铁会议,若这次轻罚,他们认为是朝廷理亏服软,回到地方后,恐将成为“八杰”“八骏”,继续鼓吹反战。
  于是任弘出面,给霍光提了个主意。
  “不如迁之!”
  大汉尚未有流刑之刑名,只有迁刑之谓,迁之偏远之地,以示惩戒,非奉诏不得返回,被迁者上路时的身份可以是刑徒、庶民或者官吏,根据需要改变,十分灵活好用。贤良文学们的罪责,应该也符合。
  精通律令,著有《小杜律》的杜延年不愿杀人,任弘此言却能救贤良文学们一命,遂道:“诸生确实有诽谤、结党、聚众之罪,虽不足死,但可迁之。”
  不足死?开玩笑,大汉的酷吏们,可是连“腹诽”这种罪名都能整出来置人于死地的。
  而杜延年的父亲杜周,更是专以皇帝之意为判狱标准,是放是杀全看上意,他是名言是:“前主所是,着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看来小杜与其父不同,是有底线的。
  这群儒生确实又不好杀,也不愿放,关着也不是个办法,踢得远远的确实是妙招,霍光颔首:“当迁何地?”
  任弘已经为贤良文学们考虑好新家了:”不如便迁去西域都护府!”
  “自从都护府设立,而西域胡王陆续来朝,皆慕大汉制度。鄯善王已征辟河西士人儒生为鄯善国官吏,学《论语》《孝经》,粗备礼乐,扦泥城被称之为小长安。”
  三年了,有了任弘当初的引导,鄯善国上层对汉化慕然成风,成了城郭小邦效仿的模板。
  任弘看着典属国苏武到:“下吏听典属国说,楼兰城主、姑墨王、龟兹三王、尉犁王,莎车王皆曾上书请求朝廷赐典籍,然空有典籍而无人教之,学字尚且不易,恐会误读经典,入了歧途。于是诸王又请求大汉派遣儒生士人入其国,然西域辽远,无人愿往。”
  “不如便让贤良文学前去,许以小邦祭酒之官。”
  任弘笑道“一来数千里路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作为惩罚。二来,也能在西域推广教化。”
  “贤良文学们不是经常说,要以仁义、道德去感化胡人,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么?眼下有了身体力行的机会,也不枉在太常给他们发的七年俸禄。”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