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一接到这份行文,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他们正愁着没法在辽东施展手脚呢,不想就来了这样的机会。“来,诸位看一看,这是郡王从辽东送来的行文。其中有一件事,老夫觉得,必须要从严处置。”说着,就把那其中关于文韬的一份拿了出来,然后众人传看。
楚尚书一看那行文,心中咯噔一下子,然后他迅速与陈相交换了一个眼神,“王相爷,在下倒是并没有看出这几首诗哪里有不妥啊?这种事情,还是应该谨慎小心的处理。此人既然是辽东府乡试的举人,想来也是难得的人才,可不要轻易的就定了结论,让朝廷错失良才啊。”
“以在下看来,也不过就是几首赞颂父子亲情的诗作,其中并未有任何反讽之意。郡王,未免有小题大做之嫌。郡王去辽东,乃是监督粮草调度,筹备军资的大事,这等捕风捉影之事,实在非郡王应该着力之处啊。”
楚尚书当然是想把事情尽量往小了说,文韬的诗的确没问题,但是皇帝疑心病极重,以往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例。所以楚尚书的意思,当然就是尽量的往下压。
王相瞅了瞅楚尚书,不由得摇头,“楚尚书这话,可不像是你往日的态度啊。这种事情,事关我等一片维护圣上之忠心,岂可轻易便说是小事?这些文人学子,一朝得意,便口无遮拦,妄图插手朝政。真以为他们中了举人进士,就是国家栋梁,就可以对朝廷的事情指手画脚了不成?”
“辽东此时本来就局势不稳,边关战事一触即发,若是再任由这些文人随意胡闹煽动民众,只怕是后果不堪设想。楚尚书,别看此时只是小事,但若是小事不用心,不去提防,恐怕是小事很快就成大事了呢。”王相很是意味深长的说道。
楚尚书和陈相一听这话,脸色都不算太好看。王相的态度简直太明显了,就是要借着这个机会,趁机插手辽东的事务。毕竟这些年来,辽东一直都在朱家的掌控之下,而朱家,又是四皇子的外家。这对于太子一系来说,是根本不能忍受的。
如今的时机简直太好了,四皇子被皇帝派到了西北边疆,不在京城里。而东北的形势又那么紧张,朱家的人此时最要顾全的,是边关,不是一个什么无名的学子。但是从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着手,接下来能够做的,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皇帝年纪越来越大,诸位皇子这几年也是越来越不安分,好多人都有些蠢蠢欲动。太子这人能力只算是一般,不过是仗着身份正统,才能压得住下面这些弟弟们。可是随着几次监国时暴露出来的短处,皇帝也是渐渐有些不满,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不过也足以让其余的皇子心中不服了。
诸位皇子之中,能与太子一争长短的,大概也就只有三皇子和四皇子了。三皇子才华横溢,处事端方,很是得皇帝得看重,在朝臣之中,声势最高。四皇子与之相比,却是低调的很,只一心领兵在外征战,很少关心朝廷里的事情。
不过,这位四皇子战功赫赫,为大齐开疆拓土守卫边关,在朝中的声望也是不低。若不是他始终在外,经常不在京城,只怕是声望会更高的。
有这样两个出色的弟弟,说实话太子也是日夜悬心的。这种场面,一个弄不好,皇位就可能错失。对于一个已经在太子位置上坐了十几年的人,他真的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而对于太子身边的这些人来说,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对付其他皇子的事件,都不能轻易的错失。哪怕这件事非常小,只要抓住机会,也能掀起巨大的风浪来。
这件事,就让王相等人,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意味。虽然这行文之上并没有写的特别详细,但是王相直觉的认为,这背后,肯定还有可以利用的事情。荣郡王身边的人可不是废物,他们去,就是为了找机会寻事的,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就绝对不能错过。
既然心里已经有了判断,王相等人自然是不肯讲事情就这样揭过的。“郡王这也是一片维护祖父的孝顺之心,虽说看上去是个小事儿,不值一提,与军国大事不能相比。但是说实话,此事还真是不能不理啊。”王相一党的另外一位大人如此说道。
“不过,郡王这行文之中,也实在是写的含糊,这个举子家里如何?辽东府的态度如何?这些都没有体现出来。看来,应该找人前去辽东,具体负责这件事情才好。”既然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当然就要把事情闹大了才好。反正他们是不怕事情大的,越大,就越是有机可乘。若是可以借机再往辽东安插一些人手,那就最好不过了。
“王相,如今朝中大事不知凡几,陛下又成日不上早朝,我等所要处理的事情已经不少了。这样的小事,王相还要如此慎重对待,倒是让人怀疑,相爷究竟是和居心了。明明就是有人嫉妒顾解元的才华,故意诬陷,王相却还要郑重其事的去处理,这不是因小失大么?”楚尚书的语气有些不好。
☆、593.第593章 皇帝大发雷霆
荣郡王的行文到京城,还没等呈送到皇帝面前,就在众位阁老之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两位宰相,各部的尚书各抒己见,有提议从严惩处的,也有反驳小题大做的。
王相和太子在内阁之中所占的势力并不算是绝对多数,所以这件事情并没有直接就定下来。再者王相也想回去细细盘问一下荣郡王派来的人,把郡王在辽东府的一些具体事情都问清楚再说。故而,这话题争论了一阵子,也就暂时停下来。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大事要处理,不能总是纠结在这样一件小事上头。
楚尚书稍稍的松了一口气,看今天众人的表现,对这件事并不是十分在意。这样是最好了,只要大家没把这件事当做大事,只要不把此事呈于陛下面前,那就有缓和的机会,自己再慢慢找机会把文韬就出来就好了。
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众人谁也没再提起这件事。并不是王相忘记了,而是,西北传来消息,北狄已经很北辽联手,进犯西北边境了。此等军情紧急之时,谁还能顾得上文韬这点儿小事?王相就是有心想要提,也没那个工夫。
所幸大齐一直都十分在意边关的守卫,而四皇子此时也正在西北镇守,所以西北虽然情势有些紧张,但是却还没有到一触即发的时刻。众人忙了几天调兵增援等事务之后,总算缓了口气。
此时,王相才又想起了辽东府的事情,故而这天,又开始旧事重提,说起了文韬的事情。
这一回还没等众人开始商议呢,辽东知府史大人的奏折就送到了。史知府在奏折里,参了荣郡王一本。指责荣郡王随意诬陷新科举子,无凭无据只靠几句诗文,就将新科的解元给抓进大牢,并且滥施刑罚,对顾解元施以酷刑。
同时,还参奏荣郡王罔顾朝廷律法。不等朝廷公文示下,便随便派人,抓捕皇帝下旨赐封的承务郎顾承勇及其家人。堂堂大齐的官吏,就这样被关押至大牢之中,成为阶下囚。史知府在奏折中质问,究竟顾家犯了什么错?为何就要被抓起来?
随同奏折而来的,还有辽东书院几百名学子的联名信。整个辽东府的学子共同为文韬喊冤,力证文韬的清白,并且请求朝廷,释放顾文韬还有他的家人。
这下子,整个官厅可就炸锅了。众人并没有想到,只不过是一个学子的事情,竟然牵连出来了辽东府的几百个学子,还有那个刚刚被皇帝封赏的顾家。
楚尚书也没想到,不过是这么几天的时间里,辽东府那边就闹到了如此的地步。顾家竟然会被牵连,这个也是楚尚书始料未及的,按理来说,荣郡王是不可能如此莽撞的啊。这其中,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楚尚书这边心中疑问重重,没人能够解答。就在此时,官厅这边,却有内侍来传旨,说是皇帝召众人去议事。原来,就在史知府送奏折进京的同时,荣郡王那边,也送了文书给太子。太子接到文书之后,竟然直接就去面见了皇帝,直接把事情捅到了皇帝的面前。
既然皇帝召唤,众人当然是不敢怠慢,便一路来到了御书房。御书房里,此时却是一片狼藉,病中的皇帝在听完太子的话之后,就大发雷霆,将御书房里一通乱砸。众人进来之后,见到这个情形,各自也是心惊肉跳。
楚尚书一见这样,心中顿时有了不好的预感,皇帝大发雷霆,这件事可就难办了。此时,也只能是尽力想办法吧,文韬的生死,恐怕就在皇帝的一念之间了。
见到众人进来,坐在上首的皇帝就直接把手里的东西给摔在了地上,“你们看看,这都是些什么?真是好大的胆子啊,没想到,这都多少年了,还有人敢如此说。他们这是当朕老了,当朕要死了么?”
六十几岁的永和帝,虽然因为疾病的缘故有些苍老,可是那一身的气势依旧是不容小觑。尤其是此刻龙颜大怒的模样,真的是让众人全都胆战心惊,没人敢发出半点儿声音。众人静静地站立着,没人敢说一句话。
倒是一旁站立的太子,此时赶紧上前来,扶着皇帝轻声安抚,“父皇息怒,这些不过是几个跳梁小丑瞎胡闹罢了,原本也不值一提的。倒是康儿,非得大惊小怪的上什么奏折。要儿子说,直接砍了也就是了,何必费劲儿再惊动父皇?”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