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胡俨也忍不住发笑,这事情他在学堂也遇到过,还发生过激烈的辩论。
  甚至有人依据一些笔记,说赵宋多么繁华,多么了不起。只怕大明再有一百年,也赶不上宋代。
  但是稍微推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事情根本不靠谱。
  这些笔记,大约都是文人士大夫记录的,他们是受到偏爱的,普遍有钱……又到了汇集天下财富的东京汴梁,花钱享受,自不必说。
  可是在感叹他们的好日子之余,是否想过,那些给他们提供便利的车夫,厨娘,小厮,甚至是青楼的姑娘……这些人到底如何呢?
  又有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留下一份笔记,记录他们的生活呢?
  貌似还没有。
  其实这事情也不是无从下手……只要能算出几项基本的数据,就能得到一个直观的结论。
  比如历朝历代,亩产多少粮食,分配到人头上,又有多少?分配是否平均?
  不过就在这些数据上面,也时常会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有些专家,根据史料的某一条记载,得出亩产两石,甚至四石的荒唐结论,最后推出大宋朝人均粮食一千四百多斤的惊世骇俗成果,简直可以让人笑掉大牙。
  在没有农业技术颠覆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的亩产并不高。当然不排除有亩产两石,甚至更多的情况,但这个绝对不能当做平均值,更不能天真以为,年年都这样。
  因为土壤肥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连续耕种之后,必须要休耕。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靠天吃饭,气候也是不断变化的。
  也不用说别的,仅仅是旱涝变化,就足以严重影响粮食亩产……如果某一年高温持续几十天,都能把庄稼晒死,这一季就要减产,绝收。
  如果不考虑这种情况,就直接计算平均数值,那就是脑壳坏掉了。
  而根据张希孟多年的观察,如果能保证灌溉的情况,十年平均亩产,能稳定在一石五左右,如果没有灌溉,平均下来,一年可能连一石都没有。
  这就是历代的大概情况,几乎没有例外。
  宋代的精耕细作水平,或许更高一些,但是宋代农田有限,土地肥力流失,亩产究竟有多高,还真不好说。
  反正你要说大宋能比唐朝还厉害,未免胡说八道了。
  胡俨和张希孟聊这些事情,倒不是为了单纯黑宋朝,只是想探讨出一个评价标准。
  以现在的北平为例,折腾了这么多年,到底和中原其他地方比起来,有什么进步?应该用什么标准衡量?
  如果真的一无是处,什么都不行,那也不用费力气折腾了,干脆洗洗睡了算了。
  不得不说,像胡俨这种天才人物,经过张希孟的指点,发挥自己所长之后,确实相当了得,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张希孟笑道:“我也很期待你的成果……农业,工业,粮食,布匹,燃料,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拿出一套标准出来,全面评估各地的治理成果,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踏踏实实,拿出一个结论。”
  胡俨连连点头,“多谢太师指点勉励,学生必定尽心竭力,不负所托!”
  张庶宁想了想,竟然又道:“胡师兄,也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我带你去燕王府吧,我打听打听,燕王的虚实。”
  胡俨自然是大喜过望,他要了解北平的情况,能直接从燕王府得到消息,那自然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只不过张庶宁的措辞很奇怪,难道朱棣有什么隐瞒?外人还不知道虚实?
  胡俨表示很怀疑。
  张希孟却是半点不奇怪,朱棣那小子,学的是比泥鳅还滑,别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北平能管到的区域这么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朱棣的家底到底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是像朱棣哭的那样,欠债一千万贯,穷得连利息都还不上?
  还是另有玄机,这事真不好说。
  张庶宁愿意去探听,那是最好不过了,毕竟众所周知,朱棣和张庶宁,可是光屁股长大的,这俩小崽子,只怕比亲兄弟还亲!
  ……
  “庶宁,你总算是来了,怎么样,北平大学堂,还是北平师范学堂,你挑一个,要是愿意两个都要,都给你了!”
  张庶宁忍不住笑了,“我才多大,哪有脸当什么山长啊?”
  朱棣不以为然,“我当藩王的时候,还没你现在大呢!你瞧我不是干得挺好的。”
  张庶宁突然笑了,“你真干得挺好的?可我怎么听说,你穷得当裤子?每年光是利息就上百万贯,你把我叫过来,不会是跟你一起还债吧?那我可不干!”
  朱棣把脸一沉,哼道:“你把我想成什么人了?真当我一点家底儿都没有啊!”
  “你有钱?”张庶宁好奇问道。
  朱棣眨巴了一下眼睛,“怎么说呢,我虽然没有钱,但我手上有东西!”
  “什么东西?”
  “最紧要的东西!”
  张庶宁忍不住一笑,“要说最紧要的,除了钱,就是粮了?莫不是粮食公司丰收了?”
  朱棣哈哈大笑,“我就说,谁也不如你聪明!恭喜你,猜对了!”
  张庶宁带着胡俨来的,他们之前就讨论了粮食的问题,现在听到粮食丰收,岂能无动于衷!
  朱棣眨了眨眼睛,“那个庶宁啊,我倒是能告诉你。但是你最好保证,不要告诉先生,更不要告诉我父皇!”
  张庶宁怔了怔,无奈道:“我只能尽力而为,如果这事情不牵连到别的,你可以随便。”
  朱棣也是无可奈何了,气得咬牙,“我就知道,你小子向来如此!”朱棣切齿咬牙,但还是没忍住。
  “算了,告诉你就告诉你。现在几十家屯田公司,最少的一家,也有十万亩的田。辽东的土地,还算肥沃,平均亩产也有五斗。虽然不多,但胜在田亩数量惊人。我今年手上至少能捏着三百万石粮食,你说我还有什么好怕的。”
  张庶宁没说话,胡俨却忍不住了,“燕王殿下,你这粮食产量也不高,扣去给农户的,还有交税的,剩不下多少啊?”
  朱棣略怔了怔,“什么农户?俺这里哪有农户?屯田公司用的都是高丽的劳力,还有倭国的。农忙的时候,一天一斤粮,农闲的时候,三两就够了,要不然就卖给木材厂,让他们伐木去。”
  胡俨听得目瞪口呆……他承认,是他疏忽了,似乎不能光算产出多少,分给百姓多少……还要算能抢来多少,压榨多少!
  一句话,现在的朱棣,其实肥得很!


第七百八十三章 该宰肥羊了
  张庶宁的到来,让朱棣大喜过望。朋友相聚,朱棣一改过去每顿两个菜的习惯,给张庶宁准备了二十多道菜,光是酒水就摆了十八样。
  张庶宁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确实朱棣不穷,不然也摆不出这个阵势啊!
  胡俨也更是好奇,这个发展工商,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变得富裕了,还是更穷了?
  北平和中原,到底哪里不一样?
  胡俨作陪,三个人凑在一起聊天,张庶宁频频举杯……猴子想要进化成人,需要两百万年,可人想要变成猴子,往往只要一顿酒而已。
  不出意外,朱棣这家伙果然原形毕露。
  几杯酒下肚,就什么都往外说了,拦都拦不住。
  首先一点,朱棣穷不穷?
  他很穷,光是燕王府的外债,就有八百万贯,还不算兴建师范学堂的开销……但是朱棣也不穷,他有着非常恐怖的现金流。
  光是今年一季粮食丰收,他就掌握了三百万石以上的粮食。
  扣除成本,这些粮食,也能带来一百万贯的利润,再扣除商人的那部分,他也有五十万贯。
  除此之外,辽东开荒,还有一项更大的收入,那就是质量上乘的红松木。
  这可是好东西,充当建材,价钱比红木低,但是质量极好,产量又大……开荒的队伍所到之处,必是伐木队所过之处。
  所谓伐木累,那不是笑话,不光累,还要命!
  光是过去三年,死掉的伐木人员,就超过一万人,这还是有统计的,那些私自砍伐的,还不算在其中。
  仅仅是木材一项,又能给北平带来超过五十万贯的收入。
  而且在开荒的过程中,还发现了金矿,辽东可是产金的地方。
  现在每年能给北平提供三千两黄金!
  如果加大力度,淘金收入还能快速翻倍。
  另外每年从辽东运到中原的人参,就有两万担!
  这还不算其他药材!
  粗略算算,朱棣从辽东等地,就能拿到二百万贯收入。
  对了,还有羊毛纺织,每年呢绒销售,也有八十万贯分红,后续的利润更大。上都开平城,早就变成了一个羊毛之城。
  这还不算完,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种种商品送过来,朱棣都能抽到关税。
  全都加起来,朱棣一年能捞到三百多万贯收入。
  差不多相当于每年挣三十万,负债一百万。
  是数量不少,但也不是不可接受。
  而且朱棣也不是什么都说,毕竟还有胡俨在这里……他从高丽捞到的好处,跟李善长和蓝玉的分红,他就没说。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