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估计,再有二三十年,才会真的大面积爆发危机……
可朱标扪心自问,二三十年,也不是多长的时间啊!
自己完全能活着看到那一天!
而且现在不着手解决,到了积重难返的那一天,就真的没办法了。
几乎一瞬间,朱标就意识到了,唯独发展工商,才能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张先生是真的厉害,大明刚立国没几年,张希孟就在说这事,并且已经做了安排,彼时不理解的人居多,张希孟几乎是顶着所有压力,勉强向前推行。
现在朱标后知后觉,明白了先生的厉害。
可还剩下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办?
具体怎么利用工商的力量,打破现在的僵局……朱标不得不召集群臣,商议这事情,以孙炎为首的朝中重臣,齐集一堂。
有关讨论早就有了,此刻大家伙也都心里有数,到底要怎么办,其实也算不得毫无头绪。
“殿下,说到底,还是要把人从土地当中,释放出来……要改变原来的方略,让整个大明都动起来。”
孙炎刚刚说完,汪广洋就道:“孙相,一直以来,我们做得都是让老百姓静下来,要解决流民的问题,要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吃饱肚子。骤然逼着百姓动,这事情可是不小啊!”
孙炎点头称是,“确实如此,也幸亏张太师早早布局,现在才有机会。我的意思,要打破一个个堡垒,重新塑造大明的格局,才能有机会!”
孙炎讲的是什么呢?
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拿粮食为例,大明现在真的缺粮食吗?
很显然不是这样的,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粮商,他们手上囤积了相当数量的粮食。粮食丰收的时候,从老百姓手里收上来,然后等到青黄不接,再拿出来贩卖。
一转手之间,至少有三五成的利润。
算是囤积居奇吗?
自然也算,可问题是这种人太多了,遍及南北,多如牛毛。大明朝廷能管到主要的城市,能管到交通要道,但是还有太多的地方,根本管不到,也无从管理。
说白了,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常态。
在农业社会,匮乏是常态,因此从上到下,都养成了储藏的习惯。
粮食,布匹,很多地方,干脆存钱,把钱放进地窖里,硬生生弄出了钱荒。
因为大家伙都知道,物资宝贵,粮食值钱,只要存着,就肯定能升值。
这种病态的观念,让商品资金陷入停滞,失去了流通,一旦某地出现了灾荒,那么对不起,没有其他地方补充,只能粮食价格暴涨。
如果朝廷的救济不到位,就会出现流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算太大,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搞到足够的商品,变得不再紧缺,然后硬生生砸下来,告诉所有人,规则变了。不要想着积累物资,而是要想着创造更多的财富。
“殿下,还有诸公,这事情在大明,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长芦盐场,现在大明的盐价如何?你们应该都心里有数吧?”
孙炎又抛出了一个例子,这一次尚在迟疑的众人,也渐渐改变了想法……没错,似乎有些道理啊!
当初收复北平,开辟长芦盐场,筹措军费养兵,修长城。
现在过去了这些年,审视当初的做法,绝对是非常成功的。
元朝承袭了两宋的盐法,彼时盐价最低也要三五十文一斤,普通百姓,饱受高昂的盐价之苦,朝廷又收不到多少盐税,只是肥了中间层层的盐商。
他们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把钱赚了。
彼时的盐商,和现在的粮商很相似,一个是拿到了食盐的经营权,一个是囤积了粮食,然后就可以坐等发财。
试问这样的经商方式,赚钱方法,又有什么效率可言,根本也谈不上什么进步,不过是聚敛财富罢了。
当初在长芦盐场,张希孟是怎么干的?
首先推行晒盐法,拿到足够的食盐,然后大举出售,以极低的价钱,行销天下。
对于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由朝廷设立盐铺,或者借助常平仓,平价售盐。
这一番努力下来,食盐不再金贵。
一口气把盐价打到了七文钱。
哪怕最穷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食盐。
而且由于盐场出多少盐,就缴纳多少税赋。
盐税这一块,不但没有减少,还大大增加了。
更有趣的是盐价这么低,让肆虐千年的私盐生意消失了,几乎没有私盐贩子生存的空间了。
这一下子,几乎解决了所有问题。
堪称大明的德政。
彼时孙炎还跟在张希孟的身边,非常熟悉整个过程。
现在想起来,他还是五体投地,钦佩不已。
其实仅凭着整顿盐法这一项,就看得出来,张希孟做事的本事,绝对是第一流的,哪怕是老李,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只不过张希孟不愿意把自己陷在政务当中罢了。
此刻孙炎也想用类似的办法,以北平的粮食,大肆销售,填补各地市场的亏空,把粮食价格也打下来,让那些粮商失去利润空间。
“孙相,这么一来,那些普通的百姓,又该怎么办?他们的收入也会减少啊!”汪广洋低声道。
孙炎一笑,“或许会减少,但如果能促使他们离开家乡,去北方屯田,或者进入工厂,充当工人,也可以弥补缺口,或许还能赚得更多。”
汪广洋皱着眉头,“孙相,不是所有人都能背井离乡,你这么做,是会招来骂名的!”
孙炎哈哈一笑,“你说得对,但是什么都不做,把人圈禁在土地上,依旧是要背骂名,说我们无能的。既然如此,还不如大刀阔斧,杀出一条血路。至于后果如何,我愿意一肩抗起,如果结果不好,那就拿我孙炎治罪。”
顿了顿,他又道:“到了那时候,还请汪相公站出来,收拾残局。伱记着,一定不要对孙某客气,千刀万剐,诛灭九族,都是我咎由自取!”
汪广洋的老脸瞬间憋得通红,姓孙的,你太不是东西了!你这话什么意思,摆明了警告我,不要掣肘,拉你的后腿!
行,你可真行!
看着汪广洋哑巴吃黄连,孙炎心里头暗乐。
我跟着张太师学了多少年?他一肚子损招,只不过顾及身份,不愿意用罢了。但是没关系,我孙炎不在乎,想跟我斗啊,再学几十年吧!
这时候朱标突然开口了,“粮食只是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接下来还有木材,还有油料,毛纺……我们要学会借助北平的物产,重塑整个大明的格局!”
朱标攥紧了拳头,“此事我身为监国储君,亲自负责。如果不能利国利民,我情愿辞去储君位置!”
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
“燕王殿下,这是三十万贯定金,先起运一百万石粮食,后续金额会陆续打到北平银行的账上,请殿下放心。”
朱棣看了看眼前这个户部官员,无奈吸口气。
这要是换成别人,无论如何,也是要狠狠敲一笔的,想拿这么点定钱,就把粮食运走,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这么多年了,他朱棣还没吃过亏。
不过当朱标开口之后,他就真的没办法了。
这年头朱棣应付不了的几个人里面,大哥朱标绝对算一个,而且还是排名非常靠前的那一个。
说实话,这些年朱棣能迅速发展壮大,绝对跟朱标的纵容有分不开的关系。
没有朱标点头,就连朱元璋和马皇后都不好给朱棣大开方便之门,难道你们想看孩子们自相残杀啊?
更何况朱标牵着那么多人,他们都能出来给朱棣下绊子。
但是对不起了,朱标什么都没做,甚至还纵容朱棣,容忍他为所欲为。
朱棣虽然混点,但是他不傻。
大哥替自己遮风挡雨,自己要是不能知恩图报,满天下的人,都能把他撕碎了。
“行,这是太子哥哥吩咐的,就没有不行的……不过我可要提醒你们,粮食运走了,这也是俺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你们可要小心应付,务必稳妥,不许出一点差错!”
户部的官吏立刻点头道:“多谢燕王提点,请殿下放心,我们心里有数!”
交代完毕之后,官吏上了漕船,一声令下,满载着粮食的船只,沿着大运河,直接向南。
另外还有一些粮船,干脆满载着辽东的粮食,自大沽南下,运往浙江和福建。
一直以来,都是南方的漕粮,运往北方,支持九边的军事开销。
什么时候,北方居然有多余的粮食,可以运到南方?
这不是做梦吗?
谁知道,这个梦里才能发生的事情,居然真的变成了现实。
这个影响,哪怕是朱标,也没有办法预料,他不得不跑去中书省,时刻盯着,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立刻处置。
相比起朱标的忐忑,张希孟回京之后,宅在家里,闲着也没事,每天给夫人做点饭,江楠则是每天坐班,回家就能吃到丈夫做的饭菜。
当年的一句戏言,还真成真了。
果然是江楠在外面忙活,养活张希孟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