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宋朝的俸禄比唐代则更高,拿有名的包青天包拯来算,他任开封府尹时,大概位于三品左右,年俸大概在一万八千到两万贯之间,按现在来算,折合大概人民币一千八百万左右,接近两千万。
  包拯当年还有每年一百八十担大米,一百八十担麦。二百四十捆柴火和四百八十捆干草、另有凌十匹,绢三十四、罗两匹和绵一百匹。
  朝廷还分了两千亩田,种种加起来,妥妥的年过两千万。
  而明代的正一品月俸仅有八十七石,与唐宋相比较,简直连零头都不及。因此《明史》中说:“自古官俸制薄,未有若此者。”
  除了低俸禄外,明朝还有奇葩的官俸折色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减少了官员的收入待遇。
  明代官员俸禄的发放,何时支付本色俸,何时支付折色俸,都是朝廷说了算,而从不考虑各级官吏的实际情况。而且折色的比例也是朝廷一言堂,具体是发什么物品也是根据朝廷的现实需要发布。
  比如当时一二品官员工资种60%的米要折成白银,而且是明初的固定价,而八品的官员只有20%的工资折成白银。总的来说,官员的品阶越高,折合成白银的比例就越高。
  但是问题是,明朝初期的时候一两银子是可以买一石粮食的,但是到后面粮价就越来越高了,像现在到了明末,一石粮食要4到5两银子,相比明朝初期粮价翻了4、5倍,但是官员工资是没变动的,朝廷折米换银,还是按一石一两换,所以官员们都哭穷,米不够吃,钱不够用,那钱不够用怎么办?当然要想办法捞钱啊。
  老朱对贪官也算大手笔,动不动就杀,还剥皮什么的,可这么杀都没有用,明朝的贪官还是数不胜数。
  没办法,真的活不下去。
  比如眼前的吕大器,好歹也是一品大员,历史上死时,两袖清风,银子都没留下一两,还是王祥赞助,才把他埋掉。
  正直的官员都这么穷,好官当然少了。
  丁毅结合唐朝和宋朝的情况,再考虑到将来的国家税赋,决定大力提升官员和吏员,还有军队的工资。
  原正一品官员年俸为1044石,现在一品官员提升为2000石,并且不折色,也没有其他布绢等物,而且由官员自己选,你要粮食还是要银子。
  这就有了选择余地。
  比如一石米价格在三两白银时,官员一家可以全要米,就算要全银,是按现价一石米三两算,可得6000两银。
  而以前的明朝,朝廷折银,还是按明初一石米一两银,甚至一两银两石米等来折。
  仅这步改革,让所有官员都要欢呼雀跃,高呼镇北王英明。
  从一品官员年俸由888石,提升为1700石。
  正二品由732石,提升为1500石。
  正九品由66石,提升为130石。
  从九品由60石,提升为120石。
  吏员则为50石。
  基本都是翻了倍,丁毅原先的吏员提升最多。
  且为了降低基层官员们的开支,除了京城,各省和县府州的官吏在当地衙门一起吃午饭和早饭。
  各地餐费当然也有统一标准,早饭就是白粥、鸡蛋加白馒头加小菜,每人大概三十文钱的标准。
  中午大概每人五十文标准,不管官吏大不,都是一样。
  不得折现,不吃的就算。
  所有开支从当地税赋中自留。
  为防有胆大的官员中饱私囊,克扣伙食等形为,朝廷会以诏旨各地,张贴到各县府大门口,张贴至少一年,通知全县官吏知晓。
  那个官员敢这么做,全家抄家,没收全部财富。
  凡举报查实者,取代之。
  这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某个县令,县里有六百官吏,原本是要供早餐吃的,你不供,让大伙自己吃,或者降低标淮,从三十文降到十文。
  如果被吏员举报查实,县令全家抄斩,没收财富,举报的吏员,提拔为县令。
  吕大器他们一遍一遍看着丁毅的提薪表,前面是又惊又喜,因为这样的改革的确能很好的提升大伙的收入,甚至可以说是当前官员的士气。
  但看到后面时,他们吓了一大跳。
  “每府州吏员五百?县三百?”
  户部尚书吕大器脸都绿了:“王爷,这全国要多少吏员?一县吏员,比以前数县还多?”
  以前一个县吃财政饭的吏员包括捕快什么加在一起,也就一百人左右不得了。
  现在县里达到三百,府、州达五百,全国要多少吏员?
  “必须要多,三百我都觉的少。”丁毅沉声道:“大明皇朝落到现在这地步,你们也要反思。”
  “朝廷对乡村一级的掌控力几乎为零。”
  “有了足够的吏员,朝廷的旨意,可以随时传达到农村,甚至说可以威慑到乡绅。”
  马士英马上道:“若下面阴奉阳违,朝廷依然管不到下面,又如何确定朝廷的政策能下到地方乡村?”
  “无论官吏,俱不是终身制,每年考核不合格的官吏,俱要被免,优秀的可以得到提升。”
  “如何算合格?如何算优秀?”
  “执行朝廷旨意严格,收到相应的赋税,没有百姓到上一级府州告状等等--今明年会有考核的细则出来,现在一言半语说不清楚。”
  丁毅当然有很多办法,你下面不用心干活,我用淘汰制,巡查制,京城每年派出大量的巡查组,或由当地驻军来当巡查组,专门下去查问题,查不到问题就是巡查组的错,巡查组当然要死命的查。
  这个办法有点不讲理,但在现在,肯定有用,下面人不好好干活,必然要被查。


第772章 稳步替换
  现在官吏大力提升工资待遇,你们不好好干,我立马换人来干。
  诸臣一听,王爷你真是阴险,这不是锦衣卫那一套吗。
  锦衣卫下去查问题,也没说一定要查出问题啊。
  “可用地方查军队,军队查地方,或湖广查江西,江西查湖广,相互错开,各地越地而查,总有办法,查出问题。”
  “当然,只要下面人认真做事,尽心尽力完成朝廷的旨意,再怎么查,也不会有问题。”
  其实就是相互监督,但在古代基层,没有党派竟争,那怎么办?就用其他办法,来搞相互监督。
  丁毅又道,比如他最重要的重新量田,先由当地吏员丈量一遍,得到数据后。
  丁毅会派当地驻军再去量,两者误差超过一百亩,当地官员吏员皆斩。
  众臣脸色大变,狠,镇北王真是狠。
  谁还敢隐瞒粮田。
  但这还没完,每年重新丈量一次,上报新数据,因为丁毅要求尽量的多囤新田。
  每年朝廷还要派人抽查,各省各府都要抽出一县再重量。
  若误差太大,当然也是斩。
  这些政策都要贴到各县府大门外,白纸黑字,贴上一年,让所有官员和吏员天天看着,牢记在心。
  马士英这时颤声道:“重新量田,当年张居正就干过,江南反应尤烈,若士绅们再反对?并阻挡,该如何?”
  “杀。”丁毅没有犹豫,厉声道:“江南士绅有多少人?十万有没有?本王派两万大军,一人杀五个,够不够?”
  武英殿里顿时一片安静,所有人都感觉到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
  诸臣面无人色,瑟瑟发抖,很直观的感受到丁毅改革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这也是张居正无法完成的事情。
  张居正办不了,因为他手里没有兵。
  也不知过了多久,“南京城里,好多开国功勋--”吕大器沉声道。
  这些开国功勋家里,不知有多少粮田,从不纳税。
  “明朝都亡了,还那有开国功勋。”丁毅冷然道。
  诸臣面面相虚,王爷你不要这么嚣张好不好,含蓄点啊,大伙还是要面子的。
  但大伙其实心里挺爽的。
  他们的田都要被没收,这些功勋贵族家里,那个不是几万几十万亩。
  像明朝开国国公徐达家里,就是南京勋贵,粮田无数,肯定第一个要倒霉。
  眼前这几个人,当然都会幸灾乐祸,乐于看到。
  “诸位都是朝廷重臣,家中粮田最好不要超过一千亩,以为表率,大明都差点被贼兵灭了,你们应该明白,再多的钱和田,也没有国家安定,生活平静来的重要。”丁毅语重心长道。
  众臣若有所思,丁毅最后的话,他们皆由感触。
  吕大器这时道:“县府吏员这么多,朝廷支饷的压力很大啊。”
  他是户部尚书,一直在想着有没有钱,能不能支付这件事。
  “本王都算过,只要重新量田,没有天灾,收得税赋,完全没问题。”
  他在山东有经验,田税加商税,这些人是养的起的。
  “各县官员也就二十个不到,以后肯定会增加,加上吏员三百,算三百五十。”
  “每县饷粮,加上补贴的伙食费,大概在两万石左右。”
  “一县粮田为二十万亩计。”
  “亩产两石,税二成即为八万石,用掉两万石,还能上交朝廷六万石。”
  “且大部份县粮田不止二十万石。”
  “每县还有商税,仅堵坊和红楼的商税,每县也能收数万银。”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