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少数田少的县,由朝廷补给,总体来看,肯定没有问题。”
  从丁毅分配的吏员数来看,一个县只要有五万亩田能准时纳税,并能收起来,田赋就能达到两万石,就能养起全县的官吏,有五万亩以上,田赋还能有多余的上交中\央财政。
  而此时的大明朝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县。(府州等没算)
  明朝按缴纳田赋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县6万~10万石,中县3万~6万石,下县小于3万石,田赋和人口成正比,明朝的上县至少两三倍于下县。
  这什么概念,就是原先明朝纳税,八成以上的县,田赋都在三万石以上。
  按这税赋算算,八成以上的县以前就能供养的起丁毅现在的官吏,还能多余。
  而以前,可是有好多田都没有算在收税里面。
  这样看看是不是明朝很有钱?
  咱们再看看明朝以前的田赋。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
  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
  宣德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江南地区税高是因为朱元璋报复当年江南民众过于支持张士诚),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直至明朝覆灭。
  明亡时,按标准田赋就有两千七百万石,可是崇祯每年手上可用最多两三百万石,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就是说,崇祯的的帝国一年也要开支到两千五百万左右。
  丁毅现在每县两万石,一千多县,也就花费到两千多万石,加上府州和京城官吏和军队,估计最多五千万石就顶天了。
  而明朝时全国收税田不足一半,计算的产量是每亩1.3石。
  丁毅大面积推广土豆红薯,并且着重水利沟渠建设,看重农业生产,将来产量每亩两石甚至三石都不会有问题。
  加上税田大帐增加,一年开支五千万石,完全没问题。
  至于大明朝现在有多少田,历史上各有说法,有说七八亿的,有说十一亿的。
  丁毅现在也没全统计起来,按1502年明廷统计为835.7万顷。
  按前两年崇祯征饷来看,又不一样,当时崇祯征饷一千多万两饷银,朝廷是按七百三十万顷面积为基数算,那大概为七亿亩出头。
  但征饷田地不包括大量勋贵和宗室、缙绅、官员的田,实际数据肯定远远超过七亿。
  所以丁毅的打算是,前期以田赋来开支全国,商税则是上交中\央,后期田赋除了开支还有多余上交中\央,这样国库就会越来越富。
  吕大器看完后,犹豫下,还是道:“按王爷山东的例子,全国养这么多官吏和兵马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若遇天灾,田赋失收,如何处之?”
  意思是,要是天灾,收不上粮,官吏们的粮,你怎么发?
  “所以要官员们勤勉,不要只会死读书,要懂的精修水利,善种田粮,引导百姓做好抗灾准备,决不能出现以前崇祯年间失收,绝收的事情,你们治天下可以,种田这块,还得靠本王的东江镇。”
  几位尚书一脸尴尬,但丁毅说的没问题,论种田,他们真不行。
  现场唯一能种的就是张慎言,跟着卢升像学过,可肯定也比不起丁毅的人。
  王铎想了想,道:“全国官员提升俸禄的事,老臣觉的还能再缓一缓?”
  吕大器顿时瞪着眼睛看着他,缓个毛啊,我家里都没米开锅,没钱买新衣。
  “王尚书有何高见?”丁毅笑道。
  “可先发出风声,让天下的官员支持王爷,等天下大定时再开始,现在天下未定,战火纷乱。”王铎眼珠转着,说道:“田赋都收不齐不说,官员们也都不知道自己为谁办事呐。”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你丁毅现在提升俸禄,大伙还认为是大明朝干的。
  这好事不能让大明朝占啊。
  这得让天下官员都知道,这是王爷您的决定。
  更何况,先发出风声,官员们就有了盼头,到时所有官员,都巴不得王爷您赶紧上位。
  王铎这马屁拍的真好,丁毅当然早想到这点了,而且现在田赋都没收起来,那能这么发,这样发不要心痛死。
  但他故意自己不提,果然,王铎还是提了出来。
  “王尚书说的有道理,可徐徐图之,咱们现在,也不缺吃喝嘛。”马士英马上跟着道。
  其余众人纷纷点称是,只有清官吕大器不爽。
  “吕部堂钱够用吗?需要的话开口。”马士英这时陪着笑。
  “不用,够用。”吕大器一口拒绝。
  当下丁毅与诸臣议定,先发出风声,画个大饼,拉拢人心,也促使各地,加快执行朝廷政策,重新量田,征收田税和商税。
  东江镇有军将也曾问过丁毅,为何不一下子清扫大明这些官员,大明的官员有几个是好的?
  事实上明末还是有很多好官的,决不能一刀切,而且现在丁毅的前期大量事情,比如量田、募兵、修水利等,有当地官员配合,会干的更快,更容易。
  丁毅的计划就是稳,慢慢用自己的人,替换原来大明的人。
  一定要稳妥和顺利,尽量减少冲突,不用到处派兵镇压。
  天下已经乱了够久,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上平定的生活,丁毅没理由再弄的更乱。
  当晚丁毅与诸臣说了很多,因为大家喝了酒,又知道要加薪,所有人心情不错,相互间也亲近了许多。
  几位尚书感觉和以前与崇祯相处,完全不一样,非常轻松,也不用担心丁毅突然发火什么的。
  最后诸臣走时,吕大器走出武英殿,看向对面文华殿和东宫方向,一脸愁容。


第773章 官员士绅,一体纳粮
  “走吧。”张慎言在后面推了推他:“看什么看。”
  “太子不懂事。”吕大器左右看看,王铎他们走在前面,身后只有他和张慎言,便沉声道:“当选重臣好好教育。”
  “镇北王还不算重臣?又潜心教他新政,你看他刚才如何了?”张慎言好像喝多了,脸色微红,说到这里,他意味深长的看了眼吕大器:“大器啊,你是清官,更要好好想想,是明君和百姓重要,还是你心中的忠义重要?”
  “嘶”吕大器倒吸口冷气,不可思议看向张慎言。
  “哈哈哈”张慎言突然大笑,走路也摇晃起来,好似醉了:“秦汉三国晋,唐宋元和明,王觉斯(王铎)那表文,写的真不错。”
  说着,说着,他摇晃着离开皇宫。
  张慎言书法很好,有南董北藐之称,与董其昌齐名。
  但他更厉害的是思想,也是丁毅要重用他的原因。
  张慎言为学颇有见地,思想和成就更为引人注目。首先他肯定的提出本末兼治、“恤商”的经济思想。他认为一国经济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反对随便开采矿山资源,任为国用不足,应该发展生产。
  同时,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给商人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其乐于从事商业活动。他的这种“恤商”在当时赞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统治阶级中是难能可贵的。
  明代,理学是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思想。张慎言虽然自幼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并酷爱五经,但思想方面却坚持反道学的民\主思想。
  做为明末少有的,思想比较进步的重臣,张慎言很快接纳了丁毅,并决定支持丁毅。
  吕大器站原地好一会,猛然一跺脚,大步而去。
  众臣离开皇宫时,东宫端本宫(慈庆宫)内。
  “碰”朱慈烺哈哈大笑,拿过桌中的八条。
  接着又拿出四个六条:“杠”。
  “杠开。”哈哈哈,朱慈烺兴奋无比,忍不住的手舞足蹈。
  对面三个小太监也就十六七岁,这会纷纷陪着笑:“太子真厉害,又胡啦。”
  “太子又赢啦。”
  “殿下威武。”
  他们笑着叫嚷着,然后纷纷拿出碎银,交给朱慈烺,朱慈烺眉开眼笑,看看自己的好牌,再想想刚才的奏折,那有打牌好玩。
  “镇北王,坤兴平主、驸马都尉到。”外面突然传来叫声。
  “不好,快起来。”朱慈烺大惊失色,叫小太监们把桌上的麻将拿起,往后面跑。
  但麻将太多,三个小太监根本拿不过来,好多麻将掉到地上,叭叭有声。
  朱慈烺左右看看,抓了本书在手上,正想装模作样。
  “混帐。”突然听到丁毅的怒吼声。
  丁毅和驸马都尉巩永固和坤兴公主同时走进来。
  “镇北王,姑父,妹妹。”朱慈烺心虚道。
  “拜见王爷,巩驸马,公主。”小太监们纷纷下跪。
  哗啦啦,其中一个小太监怀里的麻将掉了一地。
  “该死的。”丁毅上去,砰,一脚把那小太监给踢翻了。
  三个小太监拼命磕头,瑟瑟发抖:“王爷绕命,王爷绕命。”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