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行军处,大军南下络绎不绝,塞外胡天百万峰,这时候好像都在为摄政王的威灵所颤动着。
滦河有一部分没有完全结冰,浑浊的河水就夹着碎冰,自苍茫中流来,又向苍茫中流去,水面上狂乱地起落着的,如蝶在飞舞。
凤林大君李淏望着封冻的河流,看着远方苍莽的沧海,对兄长的话完全不以为然。他认为自从苏观生等明朝忠臣义士带着津辽水师南逃以后,清军没有水师战船,作战都将十分不利。
不管是渡黄河,还是过运河,没有水师的东虏,难道真的能够飞渡天堑吗?
凤林大君李淏想到最近的京中传闻,不少小道消息说中原流贼已经在开封拥立了明朝后裔为帝,这大清的国运,难道还能长久吗?
不过李澄的想法却完全不同,他和弟弟不同,因为同摄政王的私交亲密,所以李澄能够了解到一部分清军秘密活动的内幕情报。
朝鲜世子李澄知道自从去年获鹿大战结束以后,自多尔衮斗倒豪格,独掌清廷政权以来,摄政王并不只是颁布了一个剃发令,便没有其他作为了。
实际上这段时间,多尔衮已经连续派出好几波使节团前往南方,联络南明势力,准备合击流贼。
如此想想凤林大君李淏和崔孝一等朝鲜亲明派,是何等愚蠢!
他们居然还在做着明朝和流贼结盟,共击清军的幻梦?殊不知在远交近攻的利害关系下,江南的南明势力,其实反而更亲近清廷,更倾向于联虏以制寇!
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闯孽
光中元年,或者应该说是大清昭和元年的元宵节,过得并不安稳。
剃发令造成的伤痛还没有平息,北京附近的百姓们,就又负担上了新的沉重包袱。清廷虽然依靠剃发令,已经抄没了许多士绅的家产,但多尔衮还是感到军资不敷使用,因此又在和内阁商议以后,命内院草拟了增加岁入的办法。
于是不仅三饷尽复,而且在辽饷、练饷、剿饷以外,又新增了一项东师饷。
北方百姓的负担,显得尤为沉重了起来。
清晨树枝上厚厚的雪还不曾被惊扰,整棵树都低垂着头,歪歪斜斜地倾侧着。整个山谷都是悄悄的,似乎是怕惊醒谁的沉睡。
炊烟缓缓地向天空升腾,院门被费力地打开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已经剃成辫发的百姓悄悄地循着脚印前行,笔架山始终在那屹立着,柳河依旧被封冻大半,不再流动,人们于新年见面也只是随意寒暄两句,微微地点头。
天空弥漫着飞雪,太阳是不会出来了,只有西风悄悄地吹着。
过去让北京百姓觉得如糖似絮的雪,此时只让这些亡国之人感到十万分的悲痛与肃杀。
胡骑踏雪而过,战马的四足深入雪中近半,摄政王多尔衮也在满洲众多亲贵的拥簇下,立马山冈之上,眺望着清朝大军的总动员和行军。
范文程穿着一件厚厚的貂皮对襟大褂,连连搓着手说:
“今次大举,将兴兵三十万南征,尚倍于获鹿,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满洲的重要宗室诸王贝勒之中,豫王多铎已前往陕西、英王阿济格则在山东济南领兵、礼亲王代善在北京留守,其余的有力宗室,以济尔哈朗为首,以下的衍禧郡王罗洛宏、承泽郡王硕塞,及贝勒博和托、博洛、尼堪、硕托,镇国公艾度礼,辅国公满达海、吞齐喀,全数随从多尔衮出征。
多尔衮骑在马上,他看着这一排满洲的宗室亲贵们,全部都在自己的麾下俯首听命,终于感到大清国的实权完全落入了自己的手中。
这,是那老谋深算、自以为万全的皇太极,曾经预料到的情况吗?
他看着这样一支庞大、强悍的军队,心中油然而生不可思议的豪情。大清在获鹿大战以后,依旧能够聚集处这么一支可怕的军队,那么还有什么是多尔衮做不到的呢?
“数月之间,练兵治谷,合辽左强兵、幽燕军器、蒙古快马为一军,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多尔衮志得意满地说:“发炮启行!”
几十门礼炮同时奏响了清军的进军乐曲,除了这些满洲宗室以外,另外还有臣服于清军的蒙古外藩王公、背叛了豪格的三顺王一顺公等部汉兵,大军聚集,民夫不可计数,人流人海,充塞于铺满雪花的京师大道。
剃发令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多尔衮不在乎人们留的是什么发型,他在乎的是让所有人被迫效忠于他、臣服于他。
对于那些不愿意效忠和臣服的人,剃发令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正可以用于剥夺他们的家产。
此刻在多尔衮的手中,在大清的国库里,满洲人已经掌握了一笔高达三千余万两白银的巨额财富。
大顺的二千万石米麦粮食,大清的三千万两巨额白银,孰高孰低,谁能够胜出一筹呢?
京畿一带的勋贵、高官、望族、士绅门第,已经遭到了满洲人火焰焚烧一般的扫荡和掠夺。他们多年来靠着兼并和贪墨积累起来的巨额财富,此刻完全落到了多尔衮的手中。
摄政王以这笔天降横财中的一部分,用来犒赏和收买八旗将士。剩下来的财富数额依旧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可是摄政王居然还嫌不满足,又以三饷和东师饷做了再一次剥削。
对于一部分汉族文官的反对,多尔衮对此反认为:
“此次南征,成则为忽必烈,败则为完颜亮。不至武昌,大军绝不北返,满洲大兵如若战败,我军亦无北返之机,留燕北之民一线生机有何益?”
北国的雪花不停地飞舞,纷纷扬扬的大雪,如蝴蝶般满世界上下翻飞。飞累了的瓦灰色的雪片,就一层层叠落在纵横的沟坎、山梁上。
白洋淀已经完全结了冰,和一年前的景况比起来,这一年的冬天气温反而有了些许的回升。
多尔衮早就习惯了关外的苦寒,怎么会担心北京的天气?他忧虑的是,如果这回升的气温继续升高,那么留给清军突破黄河天险的窗口时间,就将会越来越少了。
摄政王问投降清朝的明廷重臣冯铨:“江南有音讯了吗?”
很早以前,南都政权就有遣使到北京联络清廷。但是后来南都政权发生了三镇进京的内战,三镇虽然成功拥立了福王称帝,但亲近大顺,以李建泰、苏观生为首的另一派拥唐、拥鲁势力,兵力也不弱。
在江南地方根基深厚的东林一党,同样有可能重新竖起拥潞大旗。
冯铨因此建议清廷从此处下手,通过外交上对弘光政权的强力支持,吸引南明倒向联清制顺的方向。
这一战略对于弘光政权来说,首先是外交上获得清廷的认同,依旧很有价值——毕竟崇祯太子还在北廷手上作为傀儡;
其次,则是因为大顺控制着湖广和山东,从两个角度包围江南,对弘光政权形成居高临下之势。以远交近攻的地缘利害关系来看,南明的确是采用联清制顺的方针,显得较为有策略性。
冯铨已经剃发,这个阉党余孽中首屈一指的明朝降臣,跪倒在多尔衮的面前上奏说:
“回禀摄政王,江南兵皆羸弱不堪,将又皆胆怯之徒。唯独高谦一旅,驻足淮安,又北伐克定闯孽之议。”
多尔衮挥挥手,自言自语道:“至多到三月,黄河冰融,我朝大兵南征就会受到黄河天堑的限制……到时候有用得到这些人的时候!”
多尔衮另外还给吴三桂送去了不少文书告示,他是希望吴三桂能够策动西明张献忠政权,诱使西明军出川侧击湖广,对大顺进行拦腰斩断的致命一击。
清军的大军,留在北京附近的全都是满洲八旗中最为精锐的部分。这些彩甲精骑左右飞驰游曳,大军往来,人流不息,不管是降清的明朝诸臣,还是清廷的宗室权贵们,所有人都等候在山脚下,等候着多尔衮最后的发号施令。
待数十门的礼炮全部轰隆作响一遍以后,多尔衮遥祭盛京方向的堂子,将佩刀抽出了刀鞘:
“南征!”
“大清南征闯孽!”
余下的八旗精兵也全都跟随着多尔衮呐喊了起来:“南征闯孽!”
此情此景,在皇太极的阴影下潜伏蜷缩了半生的多尔衮,终于感到了大张手脚的快意。
不仅是大清的社稷,这天下的江山,多尔衮亦有意之。
第六十章 兵发中原
大清调动了其在关外关内的绝大部分机动兵力,仅在守边各堡留下老弱兵员三四万人而已。多尔衮实际聚集调动了约二十万的机动野战部队,号称为三十万,做出了席卷南征的态势。
为了筹措军需,北直隶、陕西北部、陕西全境,都遭到了清廷加倍的盘剥。多尔衮相信一个道理,明军并非不善战,而是过去崇祯皇帝不能给予明军部队充分的饷粮支持,也不能让军官善待士兵。
单纯论战斗力,固然明军的一般部队,和关宁军、和八旗兵,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武艺、马术、炮术上面,可是大顺军那些农民兵,许多人拿起武器、接受军事训练的时间,还不过才几个月,难道武艺和军事技能就比有好几年行伍经验的明军士兵更厉害了吗?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