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马甲掉光后,我被五个大佬围了 (总会发光的小咪)


周围的同学瞬间炸开了锅:
“完了完了,理论课的‘星际异兽分类’我还没背熟,这要是考砸了,肯定要被分到基础班!”
“体能测试听说要加‘负重深蹲’,我上次练完腿酸了三天,这次肯定过不了关!”
“精神力测试才可怕,要是波动太大,会被强制去医疗部做‘精神力稳定训练’,太耽误时间了!”
焦虑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掏出终端机开始刷题,有人拉着同学互相提问,还有人唉声叹气地抱怨复习时间太短。
只有凌砚舟依旧保持着平静,手指却在口袋里悄悄攥紧——对别人来说,期中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关卡;对他来说,这是一场“伪装精度”的终极考验,每一步都必须精准计算,不能有丝毫偏差。
他快速在脑海里复盘摸底考试的策略,寻找可优化的细节:
上次理论考试,他故意做错了3道基础题,最终得分62分,刚好卡在及格线边缘,这个分数很安全,但这次需要更谨慎——如果太多同学考得差,他的62分可能会显得“相对突出”,所以这次要控制在58-60分,确保排名稳定在全年级倒数20%;
体能测试上次1000米跑了倒数第5,这次新增的“负重深蹲”可以选择最低负重(10公斤),做的数量控制在及格线的80%,比如要求30个,他就做24个,动作故意放慢,显得“力不从心”;
精神力测试则要继续保持表层精神力稳定在8Hz,波动幅度不超过0.2Hz,确保仪器检测结果依旧是“微弱、稳定、无异常”。
“凌砚舟,你也来看通知啊?”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边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凌砚舟缓缓抬起头,看到林薇薇站在他旁边,手里拿着一本《理论课复习笔记》,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你准备得怎么样了?上次摸底考试你好像没发挥好,要不要一起复习?我整理了理论课的重点,或许能帮到你。”
凌砚舟的心里泛起一丝警惕,脸上却露出“有些为难”的表情,轻轻摇了摇头:“谢谢你,林薇薇,不过……我可能帮不上你什么。”
“我基础太差了,好多知识点都没看懂,怕耽误你复习。而且我低血糖还没好透,医生让我少熬夜,复习时间也不多,能及格就不错了。”
他故意强调“基础差”和“身体不适”,既拒绝了林薇薇的“组队复习”邀请,又为后续的“低成绩”铺垫,避免引起怀疑。
林薇薇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理解的笑容:“没关系,那你自己多注意身体,复习时别太勉强。”
“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我随时都在。”
“嗯,谢谢你。”凌砚舟轻轻点头,说完后立刻低下头,假装继续看电子屏上的通知。
实则在悄悄观察林薇薇的反应——她没有怀疑,只是转身加入了其他同学的讨论,手里的复习笔记被翻得沙沙作响。
凌砚舟松了口气,却依旧不敢放松——林薇薇的善意是“无威胁”的,但谢临渊和苏星辞的关注是“致命”的,他必须确保每一个行为都符合“废柴”人设,不留下任何可被探究的破绽。
接下来的一周,凌砚舟开启了“精准复习模式”:
• 理论课复习:他只借基础类复习资料,比如《星际常识入门》《精神力基础100问》,高阶书籍如《精神力深层操控技巧》《异星环境战术分析》连碰都不碰。
整理笔记时,故意漏掉“星际异兽习性”“精神力波动原理”等难点,只记录“异兽分类”“精神力单位换算”等基础知识点,甚至在笔记上标注“此处不懂,跳过”,模拟“基础薄弱、无法理解难点”的状态。
刷题时,他会先做10道基础题,确保正确率100%,再故意做错2道中档题、3道难题,精准控制错题比例,确保模拟得分稳定在58-60分。
• 体能训练准备:每天早上,他会提前半小时去操场,不是为了加练,而是为了观察其他同学的训练情况——记录下F班同学“负重深蹲”的平均数量(35个)、1000米跑的平均时间(4分30秒),确保自己的成绩比平均水平低15%-20%(深蹲28个、1000米跑5分10秒)。
训练时,他故意放慢动作,做深蹲时膝盖微微弯曲,显得“无力支撑”;跑步时中途停下休息2次,每次都假装“气喘吁吁”,扶着栏杆咳嗽半天,吸引周围同学的注意,进一步强化“体能差”的形象。
• 精神力稳定控制:他暂停了所有精神力分层练习,每天只在深夜做5分钟“表层精神力稳定训练”——将精神力频率固定在8Hz,用意念控制波动幅度,确保仪器检测时不会出现“异常坚韧”的信号。
训练时,他会打开宿舍的窗户,让外界的杂音(风声、远处的脚步声)干扰精神力,模拟“容易受环境影响、精神力不稳定”的状态,避免检测结果“过于稳定”而引起怀疑。
复习期间,凌砚舟依旧保持着“低社交”状态:拒绝所有同学的复习邀请,午餐和晚餐错开高峰期,在图书馆只坐角落的位置,复习时全程低头,不与任何人眼神接触。
苏星辞曾在图书馆偶遇他,笑着问:“复习得怎么样?需要帮忙划重点吗?”
凌砚舟只是摇摇头,声音微弱地说:“谢谢苏医师,我……我自己慢慢看就好,您忙吧。”
说完后立刻收拾东西离开,避免任何可能的深入交流。
考试前一天晚上,凌砚舟在宿舍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演练”:
理论课做了一套真题,故意做错5道题,得分59分;
体能方面,在宿舍做了24个10公斤负重深蹲,动作缓慢,做完后立刻坐在椅子上“喘气”;
精神力则用简易检测仪测试,频率8.1Hz,波动幅度0.15Hz,完美符合“E级精神力”的标准。
演练结束后,他将简易检测仪、末世压缩饼干、复习笔记全部收进书桌最底层的抽屉,用旧课本压得严严实实,确保考试期间不会被任何人发现。
然后,他喝了一支星际营养剂,躺在床上,却没有立刻睡着——他在脑海里反复过了一遍考试流程,从进入考场、答题、交卷,到体能测试的每一个动作、精神力测试的每一次呼吸,都精准规划到秒,确保不会出现任何“意外”。
“再坚持一天,只要考完,就能暂时安全了。”

第72章 理论考试的精准控分
期中考试第一天的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星盟军事学院的理论课教室就已坐满了人。
淡蓝色的窗帘拉到一半,柔和的晨光透过玻璃洒在课桌上,映得试卷上的黑色字迹格外清晰。
教室里静得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监考老师踱步的“笃笃”声,紧张的氛围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每一个考生。
凌砚舟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位置靠窗——这是他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选好的“安全位”,既能避开监考老师的频繁视线,又能随时观察窗外的动静。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校服,双手放在桌下,指尖轻轻攥着衣角,看似紧张,实则在快速调整精神状态:将深层精神力压缩到极致,只留表层维持“正常思考”的微弱波动,避免因过度集中注意力而暴露异常。
“开始答题。”监考老师的声音打破寂静,试卷被依次传递下来。
凌砚舟接过前面同学递来的试卷,指尖触到纸张的瞬间,快速扫了一眼卷面——满分100分,分为选择题(4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30分),题型和难度与他之前模拟的一致。
心中悬着的石头稍稍落地。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假装“浏览试卷”,目光在题目上缓缓移动,实则在脑海里快速规划“得分策略”:
• 选择题(40分):基础题12题(24分)全对,中档题6题(12分)故意错3题,难题2题(4分)全错,计划得24+6=30分;
• 简答题(30分):第一题(基础知识点)得8分,第二题(中档知识点)得4分,第三题(难题)得2分,计划得8+4+2=14分;
• 论述题(30分):难题,计划得6分,只写基础措施,字迹故意潦草。
整体算下来,总分约30+14+6=50分?不对。
凌砚舟立刻修正——之前规划的是58-60分,选择题中档题可少错1道,简答题第一题多拿1分,论述题多写1个要点。
他快速调整:选择题中档题错2题(得8分),简答题第一题得9分,论述题得7分,总分30+1+14+1+7=53?还是不对。
再细化:基础题全对(24分),中档题错2题(得8分),难题全错(0分),选择题共32分;
简答题第一题9分,第二题5分,第三题3分,共17分;
论述题9分,总分32+17+9=58分,刚好卡在目标区间。
确定策略后,凌砚舟才拿起笔,开始答题。
他的书写速度刻意放慢,比周围同学慢了近三分之一,像是“思考吃力”。
答基础题时,写得流畅却不潦草,偶尔故意在公式后画小圈,假装“确认对错”;
答中档题时,停顿几秒皱起眉,像是“犹豫不确定”,在正确答案旁划一道再改写成错误答案,留下涂改痕迹;
答难题时,只写一两行就停下,笔尖反复戳纸,最后无奈放下笔,假装“完全不会”。
坐在他斜前方的林薇薇偶尔回头,看到凌砚舟对着难题皱眉的样子,悄悄递过来一个“加油”的眼神。
凌砚舟却立刻低下头,假装没看到——他不敢与任何人有眼神交流,生怕被监考老师注意,更怕“伪装”被熟悉他的人看穿。
监考老师两次走到他身边,目光落在试卷上。
第一次看到选择题的涂改痕迹,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第二次看到论述题只写了几行,眉头微微皱起,提醒:“还有半小时,没答完的抓紧。”
凌砚舟连忙点头,假装“慌张”地拿起笔,在论述题后添了句无关紧要的话,实则仍控制在9分范围内。
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时,大部分同学已完成答题开始检查。
凌砚舟却故意停下笔,双手抱胸,眼神放空,像是“放弃检查”——过度检查会显得“对答案有把握”,不符合“基础差”人设,且答案都是精准计算的,多改一字都可能偏离目标分数。
“停止答题,开始交卷。”监考老师的声音响起。
凌砚舟没有立刻起身,等前排同学都站起来交卷后,才慢慢收拾笔和橡皮,拿起试卷,跟在最后一个同学身后排队交卷。
交卷时,他低着头,将试卷轻轻放在讲台上,没看监考老师,也没说话,转身就朝教室门口走去,动作快得像是在躲避什么。
走出教室的那一刻,凌砚舟深吸一口气,清晨的微凉空气涌入肺中,让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但他没有停留,沿着教学楼的侧楼道快速下楼——主楼道聚集了很多讨论试题的同学,他不想参与,更怕被人问起“考得怎么样”。
“凌砚舟!等一下!”身后传来林薇薇的声音。
凌砚舟的脚步顿了一下,却没有回头,反而加快了速度。
林薇薇追上来,手里拿着保温杯,脸上带着关切:“考得怎么样?是不是很难?我刚才看到你对着论述题皱眉头,要不要一起讨论一下?”
“不了,谢谢。”凌砚舟的声音压得很低,头依旧埋着。
“我……我考得不好,好多题都不会,不想讨论了,免得影响后面的考试。我还要回宿舍复习体能测试的内容,先走了。”
他故意提到“体能测试”,用“复习”作借口,快速拉开距离,不等林薇薇回应,就朝宿舍方向走去。
林薇薇站在原地,看着凌砚舟快速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一丝疑惑——凌砚舟好像比平时更“避着”她了,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愿说。
但她没有多想,只当是凌砚舟考得不好心情不好,转身加入了其他同学的讨论中。
凌砚舟没有回宿舍,而是绕到了教学楼后的僻静角落。
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拿出终端机,调出之前保存的“答题对照版”,快速核对:
选择题对15题(基础12+中档3),得32分;
简答题第一题9分,第二题5分,第三题3分,得17分;
论述题9分,总分58分,完美符合目标。
“还好,没出意外。”他低声自语,指尖的颤抖慢慢平复。
理论考试只是第一关,接下来的体能测试和精神力测试,才是更难的“伪装考验”。
他不敢放松,收起终端机,朝着操场方向走去——不是去复习,而是去观察其他同学的体能训练情况,为明天的测试做最后的“精准规划”。

第73章 引体向上测试的伪装细节
期中考试第二天的体能场,上午的阳光带着穿透力,洒在金属单杠上,反射出冷冽的光。
空气中弥漫着汗水、橡胶跑道和器械润滑油混合的味道,喧闹的人声比昨天更甚——引体向上是新生体能测试的“难点项目”。
大部分同学都在紧张地热身,甩动胳膊、活动肩膀,偶尔传来几声“哎呀,我昨天练得胳膊还酸”的抱怨,让原本就紧张的氛围更添了几分焦虑。
凌砚舟站在测试队伍的最后端,双手插在运动裤口袋里。
看似在观察前面同学的测试,实则在脑海里反复演练自己的“表演流程”。
他的目光扫过单杠——标准高度,直径约3厘米,是学院统一配置的训练器械,握感粗糙却防滑。
前面的同学依次上前,有人轻松拉完15个及格线,落地后还得意地挥了挥手;
有人咬着牙拉到10个,就再也没力气,手臂颤抖着松开单杠;
还有人跟他一样“基础差”,最多拉3个,落地后红着脸走到一边。
他快速记下这些“参照样本”——自己的目标是“0个”,但不能表现得“完全没用力”,那样会显得刻意。
要演出“拼尽全力却连一个都拉不起来”的狼狈,比如手指发白、肩膀耸起、脸憋红,甚至脚不自觉踮起,让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真的没力气,不是故意放弃”。
“下一个,凌砚舟。”负责测试的张教练拿着记录本,声音洪亮地喊道。
他是学院的资深体能教练,眼神锐利,见过太多“装弱避考”的学生。
对凌砚舟这种“摸底考试体能垫底”的新生,本就没抱太高期待,却也没料到后面会看到那样“狼狈”的一幕。
凌砚舟深吸一口气,慢慢走出队伍。
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提前甩动胳膊热身,而是故意放慢脚步。
走到单杠下时,还“踉跄”了一下,像是“紧张到脚步不稳”。
周围的同学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赵磊站在不远处,抱着胳膊,脸上带着看好戏的笑容;
林薇薇则在队伍侧面,眼神里带着担忧,悄悄朝他比了个“加油”的口型。
凌砚舟假装没看到他们的目光,双手慢慢抬起,握住单杠。
他刻意选择了“宽握”姿势——这种姿势比窄握更费力,更能凸显“无力”;
手指紧紧攥着单杠,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甚至能看到手背青筋轻微凸起,却故意让手臂保持“半弯曲”状态,没有完全伸直,为后续“发力失败”铺垫。
“准备好就开始,记时1分钟。”张教练的声音在旁边响起,手里的秒表已经归零。
凌砚舟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开始“发力”——他的肩膀用力向上耸起,脖子微微前伸,脸憋得通红,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
可单杠下的身体却几乎没动,只有脚尖偶尔离地几厘米,又很快落回地面。
他故意让手臂颤抖,幅度不大却足够明显,像是“肌肉力量不足,无法支撑身体重量”;
喉咙里还发出一丝极轻的“哼唧”声,不是故意做作,而是模仿“用力时的自然生理反应”,让整个过程更显真实。
“再加把劲!手臂伸直,往上拉!”张教练站在他侧面,皱着眉头提醒,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耐。
他以为凌砚舟是“紧张到忘记动作要领”,却没发现少年手臂颤抖的频率“太均匀”,像是刻意控制过。
凌砚舟“听话”地调整姿势,手臂慢慢伸直,可再发力时,身体依旧纹丝不动。
他的手指开始打滑,不是真的握不住,而是故意放松了一丝力度,让手掌在单杠上轻轻蹭动,营造“体力不支、即将脱手”的假象。
几秒钟后,他像是“再也撑不住”,手臂突然一软,双手松开单杠,身体重重落在地面上。
落地时他故意往前踉跄一步,双手扶着膝盖,大口喘着气,胸口剧烈起伏,像是“刚跑完1000米一样疲惫”。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