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的集市可是非常的繁荣,卖农副产品的非常多,价格便宜品质好,全都是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
再说了,农村集市上的这些农副产品,价格虽然低,可也不好卖,家家都有的东西,农村人买的不多,除非是家里有喜忧事。
集市上的农副产品,主要是靠商贩收购,他们在集市上收了,再贩卖到城市中,从中间赚取差价。
悠悠开车带着姥姥,每次都是大采购。先买鸡鸭鹅,再买鸡蛋鸭蛋和鹅蛋,临到散集的时候,再去买猪肉和羊肉。
几家卖肉的看到悠悠娘俩,都高兴的不行。主要是娘俩来了,基本上都给他们包圆,他们也主动的降低价格,便宜一毛钱。
因为姥姥在外面买猪肉,还给舅姥爷赚取了极好的名声。张集公社的人,大部分都认识悠悠的姥姥,知道是韩屯村支书的家人。
卖肉的提起来就说:“大家都不明白韩屯为啥不分地,那是人家支书领的好。村里开着那么大的肉食厂,天天杀几百头的猪。
可是支书自己家,都是在俺们的摊子上卖肉,那次都是几十斤的买,每天得合好几斤肉。
光是自己家买的都吃不了,肯定不会沾村里的便宜。就是得这样的村干部,才能领的起来。
摊上这样的干部,韩屯村的人,是有福气了。好几年了,一个工都是2元钱,村里人比城里的干部挣的都多。
听说他们村里,顿顿吃白馍,连馍都不用蒸,在村里的食堂换馍吃,天天都吃肉,咸鸭蛋都是用大缸淹,那家都淹五六百个咸鸭蛋。
看人家村里,电灯电话,电犁子电耙,连自来水都接上了,要是再盖上楼,还真到了共产主义。”
第430章 收割机
很快就到了麦收季节,八一年的麦收,应该是广大群众最高兴的一个麦收。
自打种上小麦,土地就分到了各家各户,大伙攒足了劲,把小麦管理的特别的好。老天也给力,风调雨顺,因此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好,一片金黄。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同一方麦田,有好有差。那些懒汉和缺劳力的人家,小麦比相邻的地块,明显的矮一截,麦穗也小的多。
特别是一些村干部家,他们平时不干活,家里的孩子也没出过力,好多不会种地,又拉不下脸问别人,庄稼就比别人差的多,背地里没少受村里人的指点笑话。
麦收前下了一场透雨,人们迅速的行动起来,在麦地里套种上大豆和夏棉。收麦的时候,还没露头,也不用怕压坏了。这样麦收后,就不用抢种了。
麦收期间,人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天刚亮就到了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早上,就能割二三亩地。
早饭都舍不得回家,让家里人把饭送到地头,趁着吃饭稍加休息。妇女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成捆,男劳力往场里运。
头一年单干,有地排车的人家不多,大家就用胶轮车推。给自家干活尽量多的往车上多装,给队里干活却是能少装一点是一点。
麦场里老人和孩子帮着摊场翻场,另外就是看着自己自家的麦子,别和其他的人家弄混了。
也有穷的连胶轮车都买不起的人家,就等下午借别人家的车子,这样麦子在地里晒干了,容易掉麦粒。因此大家都是在早上割麦,上午就把麦子运到场里。
缺少劳力的人家,不是找亲戚帮忙,就是求靠邻居。公社里麦收前就让各村统计,麦收期间组织工作人员,给缺少劳力的人家帮忙。
割麦还好说,关键是打场,分到牲口的人家,就轻松多了,套上牲口就能压场。没有牲口的人家,只能是用人拉石磙。
关键是石磙也少啊,一个队就那几个石磙,不可能一家一个,分队的时候,就是按亩数分的石磙,几家伙着一个石磙。
牲口得歇着,石磙不用歇,再说了原来在队里,也用人拉石磙,人们对拉石磙倒是习惯了。
可是这和在队里时不一样,在队里的时候,没有在中午拉石磙的。现在人们专门趁着中午压场,这时候温度高,麦子干燥,容易脱粒。
正中午的毒日头下,拉石磙可不是个好活,又热又累,即使是壮劳力,也累的够呛。
因此,割麦是各家分开进行,打场大部分都是两家合伙干,还有三家合伙的。
有个牲口就轻松多了,单独的一家就能打场。妇女和老人都能牵着牲口压场,其他人跟在后面翻。
韩屯村今年,谢绝了公社和县里的人帮忙,轻松的完成了麦收。可是韩屯村开镰(收麦的第一天)的那天,公社和县里的领导,还是都来了,他们来看韩屯村的农机作业。
两台收割机过后,齐刷刷的麦子到地,接着就被拖拉机运到场里。麦场里两台脱粒机呼呼作响,碎麦秸和麦糠往一旁飞扬飘落,干净的麦粒从前面喷出好远。立刻被守在两旁的人们,摊晒到场里。
韩屯村的小麦长势好,可以说是撒土不落,根本没法套种。上午收割完的麦地,妇女和老人孩子在地里捡一遍漏下的散麦穗,下午就用播种机,把大豆播种下去。
连收加种,一天三百亩地。没用人工割麦,也没用人工播种,就这人们也累的不轻。脱粒机得用人工往里送,脱出来的麦粒和麦秸,得人工往外清理。
一个脱粒机围着十多个人,飞扬的尘土,一会就把人呛的受不住,得换上一拨人。不过比起扬场来,算是轻松多了。
妇女和孩子也轻松了,再也没有妇女因为割麦累的腰疼,也没人因为拉耧把肩膀勒肿的。
来韩屯的领导,看过收麦现场,都感慨的说:“农业机械化,我们喊了二十多年,现在终于看到了。这要是能推广开,得节省多少劳力啊。”
一千一百亩的小麦,四天的时间,轻松的收完了,亩产高达700多斤。不仅收完了,也种上了。
韩屯村又一次在十里八村引起了轰动,人们越传越邪乎,到了最后,就成了一天收获千亩小麦。
第五天合垛,货车拖拉机齐发动,给县种子站把麦种送了过去,剩下的每人分了400斤,村里留了5万斤。
今年的麦种,种子站是按0.70元一斤的价格收的,没再补偿粮票。韩屯村共卖了60万斤麦种,收入42万元,每人先分了1000元钱。
从村里的肉食厂开始生产,村里分配就只是按人口进行,劳力的工值明着说是2元,其实大伙都是按月领工资,彻底废除了工分一半人口一半的分配模式。
石庙村合起来的两个生产队,耕地算是多的,人均三亩,今年的小麦产量也达到了650斤。不过他们队里的人口少,都是180多人。
两个队都买了拖拉机,麦收的速度加快,不过比起韩屯来,他们算是慢的。可他们队里的社员满足,比起分开的那几个队,他们就是快的。
他们和韩屯不一样,韩屯的塘子坑多,光是边沿就多出来二百多亩地,种的麦子就够大伙的口粮了。
他们只是分了保护地的一些小麦,每人才二百斤,其余的都卖给了种子站,每个队收入20多万元。
每个人分了300元钱,不是队里不舍得分,而是大伙不愿意分,大家都说让队里攒着,把高压电接过来。
麦收以前,是小麦最贵的时候,今年的麦子长势好,小麦的价格没升上去,每斤才0.32元。麦收后,价格降到了0.30元。
300元钱够买一千斤麦子的,这两个队的群众拿着钱,高兴的合不上嘴。
他们村别的队,土地都分到了户,每人三亩地,即使是亩产500斤,每人1500斤麦子,留下500斤做口粮,够全年吃白馍的。
剩下的1000斤麦子,0.30元一斤,也卖300元钱。看到这两个队的人那个高兴劲,都不能理解。
第431章 鬼溜达
“傻乐呵个啥劲,每人才分了200斤麦子,根本不够一年吃的,分300元钱就找不着北了。咱那家的麦子卖了,不比他们分的多。”
那两个队的人却说:“俺们攒钱接高压电,你们得跟着兑钱,买的那300元钱,都不够兑的。”
石庙村的人,看到韩屯通了电,这两年都眼气的不行,可是听说兑钱接电,大伙就各有想法,没人痛快的答应。
光是靠这两个队,他们也不乐意。一个村里两种意见,整天的瞎议论。
今年老天也有眼色,整个麦收期间,连着晴了半个月,到了阳历的6月20日,麦秸都垛好了,一场透雨下了一天一夜。
分地到户的第一年,麦收算是顺当的完成了,整个临水地区可以说是大丰收。
这两年,临水地区的小麦,大部分种的是齐麦一号新品种,加上今年管理的好,小麦的产量基本上都超过了400斤。
家家户户缸满囤流,人们把平时的盛粮工具都找出来,还有现做布袋的。
不论收成好坏,大家都高兴。收成差的,亩产也超过了二百斤。现在刚分开地,人均耕地都在二亩以上。大部分的村庄人均小麦500斤,少的也有300多斤。
两年以前,洪城县得有一半的村庄,人均小麦不到30斤,甚至有不到10斤的。守着大囤小囤的麦子,人们高兴的合不拢嘴。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