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周围的村庄,家家户户开工厂,东西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有人买。
去年一年,外来人口增加了三十多万,但还是不够用,到处都是招工的广告。
劳动力紧缺,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现在月工资都上百了。不过劳动强度也大,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三班倒成了二班轮换。”
姥姥转过头征求援朝舅舅的意见,他们几个人都希望去工厂,特别希望能去村里参观,准备给临水农村找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姥姥对罗新华说:“兄弟啊,您年纪大了,明天让瑞和带着我们就行。再说了,您们爷俩,总得留下一个,主持大局。”
“好,就让瑞和陪着您们,他在外面跑的多,比我还熟悉。”
不过,临水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决定不去别的地方了,他们希望能留在振华的收录机车间里学习,吃住也在这里了。
这不是大问题,罗新华立即吩咐,马上有人负责给他们做了安排。
晚饭考察团回宾馆吃,罗新华一家三口留在别墅里,大家一起吃的,还是温秀娟做的晚饭。
不得不说,温秀娟的南方菜做的地道,即使姥姥一直生活在北方,也吃的赞不绝口。
饭后,罗新华父子向姥姥汇报了去年的经营情况,罗瑞和把去年的账目,全部带了过来,交给了姥姥。
他们还没走,援朝舅舅就回来了。他回来陪姥姥和悠悠住,毕竟一老一小,单独的住在这里,他还是不放心。
罗新华他们走后,安排好三舅的住处,娘俩就回了自己的房间。
姥姥把账本全部扔给了悠悠:“让你那智脑看一遍,姥姥得去歇着了。真的老了,这又没干什么,咋感觉这么累。不行,姥姥得进你那空间里,做套按摩,松松筋骨。”
娘俩进了空间,就没出来,在空间里休息了一个晚上。悠悠给姥姥提建议:“姥姥,咱不跟三舅他们回去了,坐火车太累了,我开车带您回去。”
姥姥却说:“恐怕不行,你舅舅能同意。姥姥也不想和他们一起走,到时候再说吧。”
智脑一个晚上,就把账本整理完了。罗新华还真是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几个亿的账目,没一点差错。
第二天,罗瑞和雇了一辆客车,带着大家先去工厂参观。还真像罗新华说的,深南的变化真大,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深南的建筑面积,比79年大了10倍不止,原来振华和震宇公司的周围,已经全部建设完毕。80年深南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建设好的工厂全部投产,大部分是制衣厂、制鞋厂、电子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罗瑞和领着大家,连着观看了好几个织布厂、印染厂。全都是化纤的织布厂,织布厂都有专门的印染车间。
看过几个专门的印染厂,姥姥大感疑惑:“瑞和,这印染厂那来的布匹啊?”
罗瑞和对姥姥说:“董事长,您看过附近的村庄,就明白了,这里好多村家家织布,一家好几台织布机,织好的白布,送到这里来染色。
董事长,您那震宇公司还闲着一个厂区,不行咱也开个织布厂吧。我都考察好了,织布厂比其他的厂子都赚钱。我爸说,就等您来了拿注意。”
参观了完工厂,接着罗瑞和带着他们去了附近的村庄,真的像他所说,这里的村庄,基本上都以家庭加工为主,大部分家庭都有雇工。
按照国家的政策,个体户可以雇佣10名以下的工人,可是这里的家庭,雇工超过10人的很多。
据罗瑞和说,特区特事特办,深南在雇工方面,只要雇佣双双协商好就行,连个劳务合同都没有。
家庭加工大多是手工制品,家庭织袜厂、纽扣厂、头饰厂、毛巾厂、制鞋厂、服装厂、印刷厂、收音机组装厂,五花八门,只要是适合家庭的项目,都有干的。
八十年代初,虽说改革开放二年了,可是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就连上层对深南特区,始终存在着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
其他的地区,更是没有放开手脚,从上到下,对待发展个体经济,都持观望状态。
计划经济造成了工业品极度缺乏,八十年代初是卖方市场,各种产品只要生产出来的,就被疯抢一空。深南精神成了至理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南特区正是赶上了这个黄金期,各种家庭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每个村都有自由市场,各家生产的产品,不出村就卖了出去。
正如罗瑞和说的,家庭从事织布的最多,房间里摆满了简易的织布机,以比较简单厚实的涤纶布为主。
像是雪纺、乔其纱、尼龙绸等高档的化纤布,依然无法生产。
一是机器落后。深南的织布机,大部分是港岛淘汰下来的,好多都是报废的过期机器,不过还可以使用。
生产雪纺、乔其纱等超薄面料的精密机器,大部分是德国制造的。现在即便港岛购置也非常困难,别说是国内了。
二是原料缺乏。国内的化纤纱都是32支以下的粗支纱,只适合制造涤纶、涤卡等厚实的布料,的确良面料就是最薄的了。
乔其纱和雪纺等面料,用的是进口的100以上的高支纱,国内根本生产不出来。
八十年代初期,化纤布料结实耐磨,而且不褪色,在缺衣少穿的困难时期,还是比较实用的。
特别是涤纶布,比较厚实,更加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的心目中,厚实的布料,咋着也比薄的耐穿。
价格虽然较高,可是和棉布比较起来,还是挺划算的。一件涤纶的衣服,穿三四年还和新的一样,可是一件棉布的衣服,节省着穿,二年就成破烂了。
第423章 尼龙袜
再说了,涤纶布不用要布票,价格即使比棉布高了一倍。生活稍微改善的人们,还是热衷于买涤纶布。
特别是准备结婚的小青年,最少也做两身涤纶的衣服,一身冬季穿的,一身夏季穿的。
故而这两年化纤布料需求加大,港岛的商人,瞄准了国内的市场,把淘汰下来的机器,运了过来,生产低端的涤纶布。
深南不仅劳动力便宜,涤纶布的原料也便宜。国内的原料跟不上,就从国外进口。深南特区的政策,新建的企业,三年内进出口免税。
小型的织布机简单易操作,这里部分村庄,前些年偷渡出去的人们,就给留在村里的亲人,运回几台织布机和涤纶纱,在家里生产涤纶布。
有了开头的,而且利润惊人,大伙就托亲戚找朋友,弄来机器和原料,跟着干。
先是专业户,后来到专业村,不到一年的功夫,化纤布料价格一降再降,即使如此,还是有利润空间。
毕竟,泱泱中华,接近十一亿人口,消耗量巨大。再说,化纤布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利润空间巨大。
家庭织布机生产出来的白布,送到印染厂染色,基本上是染成单色布,很少有染花布的。
染好的布匹,就在本村出售。每个村庄,都有批发市场。在村庄的主要街道上,沿街搭建个简易的棚子,布匹就摆在货架上。
前来购货的人群,南腔北调都有,听口音就能大体的分辨出是哪里的人。
这里的涤纶布真的便宜,1.50米的宽幅布,每米批发价才4.50元,而且厚薄一个价,稍有瑕疵的布匹,每米1.50元就卖了。
也有乔其纱和雪纺布料,印花的的确良以及花涤纶布料。不过价格就高多了,每米都在10元以上。买的也不少,毕竟国营商店里这些布料的价格,每米可是25元以上。
悠悠看着这些布眼熟,罗瑞和笑着说:“这都是咱家的布,他们自己不生产,要些配着卖,销量也挺大。”
跟着来的同志,看的惊讶极了,这价格比国家的定价低了二倍。百货楼里的涤纶布,分仨个价格,12——18元。
价格最低的12元,那种布比较薄,做出来的衣服发飘。稍微厚实些的都是15元一米,比较厚的18元一米,18元一米的布料,下垂度较好。
地委办的王处长,看到这么便宜的涤纶布,走不动路了。
他给援朝舅舅提建议:“韩书记,咱不能白来,这布匹可真便宜,咱带的资金足,就买些布匹回去吧,也算是给同志们搞福利。
回去咱加上一倍的价格,也比百货楼里的便宜一半,还能给单位创收。”
其他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单位的负责同志,即便不是一把手,在各单位也是当家说了算的。大家的想法一致,带些布匹回去。
援朝舅舅看大家都同意,就说:“好,你们自己决定,咱这次的费用也有出处了,还能给单位创收。”
罗瑞和在这方面是行家,大家把家底都亮了出来,在他的帮助下,购买了大量的布匹。为了凑够一车皮的货,最后还是姥姥给他们垫了一半的资金。
以后的时间,考察团的人员就自己行动了。罗瑞和给他们派了个振华的员工,负责协调联系。
援朝舅舅每天回来,都会给姥姥唠好长时间,对深南的好多做法,深受启发,分析挑选着符合临水的项目。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