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还有就是成了的独立的服装厂,单独给韩屯村的服装厂联系,收入归队里所有。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各村的服装厂却保留了下来,现在除了深南特区,国家依然限制个人企业的发展,服装厂成了村里集体经济的唯一来源。
  今年麦季,国家改变了征购政策,群众分的口粮增加了一倍,秋季收获更是全部分到了群众的手里。
  家里有年轻妇女的,都想法买个缝纫机,练上几天就能加入服装厂,先从简单的工序做起,一天最少也能赚一元多。
  整个秋季,从事服装加工的人数剧增,两个月的时间,从一万多发展到近2万人,大小服装厂800多个。
  姥姥和大舅妈及时调整了布局,现在韩屯村的服装厂,基本上不加工服装了。只留了一个组,以做样品为主。其他人都成了质检员,分别负责检验质量。
  今年童装热卖,款式种类也多了起来,各种漂亮的童装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不过做工都比较简单。
  韩屯村每天的人流量那叫个多,拿货交货的,加上送鞋垫和布鞋的,每天都在百人以上,中午饭就成了问题。
  张集公社的群众离家近,中午就能回去。可是,其他公社的人,离家较远,半天的时间根本回不去。
  加上天气凉了,这么多的人,在谁家搭伙都是问题。关键是韩屯村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计,忙起来自己家的饭都顾不上做。
  二万从业工人,每天给韩屯带来二千元的管理费,这可是笔大收入,村里对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也开始上心了。
  经过大伙几个晚上的商议,决定在村里成立伙房,每天中午做一顿饭,就是简单的一个大锅菜。
  村里的馍房也提前开始,来人自带干粮的,就给她们溜热。
  伙房和学校里的伙房合并,桂莲和“小老妈妈”两个人负责做饭。
  伙房设在服装厂的最后一排,挨着村里的东西街。两间伙房,三间餐厅,伙房和餐厅之间用玻璃窗隔开,留着一溜推拉窗口。
  餐厅里摆放着两排长方形的桌子,四周配上长条凳子。统一的大瓷碗,靠南墙一排自来水管,方便大伙洗手刷碗。
  餐厅内还配备了一个50升的保温桶,里面盛满了开水,就餐的人随时可以喝到开水。
  “小老妈妈”把亲家接了来,帮着看孩子,做家务。王兰芝自然是没意见,她们娘俩的关系更好了。
  大伙和“高高三”开玩笑,问他:“老高叔,你们家的两头驴咋栓一个槽上了?”
  韩屯村的肉食厂,肉和油都便宜,而且方便,随时都能购买。“小老妈妈”和桂莲的手艺都好,做的菜闻着就香。
  一毛钱一份素菜,二毛钱一份肉菜,村里的人时间紧了,特别是家里没老人做饭的,中午就不回家做饭,在伙房买着吃。
  住在村医院的病人,也不自己做饭了,跟着伙房打饭吃,不过他们用自带的碗筷,端回到病房去吃,刷碗筷也在医院那边。
  馒头就用小麦换,也不用蒸馍了。自打馍房开始了,村里人基本都是换馍吃,很少有蒸馍的了。


第406章 老来轻
  全村320人,俩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又加了两个五十多岁的男劳力,反正现在是农闲季节,地里的活计少了。
  村里人吃食堂上了瘾,就给村里提要求,希望每天多做个菜,一素一荤。
  大伙主要是图省事,中午不用做菜了,只是早晚两顿,还不用蒸馍,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都能挣出来饭钱。
  一顿中午饭,连做带收拾,最少得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能加工两件衣服了,手工费最少0.30元。
  能买一素一荤两个菜,伙房的菜分量大,够一家人吃的了。再说,自己做也得有成本。
  办伙房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上了年纪的人,那叫个高兴,他们经常凑在一起议论:“五八年天天喊口号,实现共产主义,没想到还真到共产主义了。
  咱村里这伙房,可比那时候的大锅饭好,天天有肉吃,顿顿吃白馍。就是原来的地主老财,也没这个吃法的。”
  到了后来,村里人吃伙房的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家为了省事,中午都在伙房吃饭。孩子放学后,不用回家,直接去伙房吃。
  为此,村里专门做了几个碗橱,各家都有固定放碗筷的地方。即使是老人,腾出的空闲时间,多做些手工鞋垫,也比做饭强。
  本来为外来人员设立的伙房,给自己村里人创造了便利,成了村里人福利,深受大伙的欢迎。
  改革开放时值二年,今年才算有了改变。农村的集市上,开放繁荣,实现了真正的买卖自由,工商税务只是收取摊位费,打击缺斤少两。
  没人再提倒买倒卖、投机倒把,到了集日,供销社的门前,摆满了个人贩卖服装的摊位。摊位上的衣服,比供销社里的款式好,价格低,服务态度好。
  现在和后世不同,服装厂大部分是国家的,个人办服装厂的几乎没有。
  韩屯村的服装厂,也打着村办企业的名号,加工的服装还是震宇公司的订单。
  现在服装的款式少,各摊位都是相同的衣服,只不过是颜色花色有些区别,价格也差别不大。
  人们挤在个人的摊位上,挑选着合适的衣服,还能当场试穿,合适就要,不合适转头就走。
  个人摊位上可以还价,同样的衣服,要价就比供销社的低,会讲价的还能降下来几毛钱。
  现在一毛两毛的,也不是小钱,能买不少东西。白菜2分钱一斤,咸盐7分一斤,火柴2分一盒。孩子的铅笔3分钱一支。半斤的盒装小苏打饼干,才0.18元。
  鸡蛋、猪肉、粮食等这些农产品,更是敞开了交易,特别是猪肉,每集都有几家专门卖猪肉的。
  卖烧饼的,卖包子的,炸油条糖糕肉盒的,水饺混沌和丸子汤,各种小吃都有卖的。
  群众分的粮食多了,集市上卖各种面食,有粮票的价格低,没粮票价格高,大家买吃食,再也不受粮票的限制。
  就像烧饼,一斤粮票加0.25元钱买5个烧饼,没有粮票0.10元一个。
  就连多年不见的“老来轻”点心也有卖的了,大伙赶集都会给老人捎半斤。
  老来轻点心其实是用江米做的膨化点心,外面裹着一层白棉糖,酥脆爽口,又香又甜,还带着一种特别的江米焦香味道,老年人牙口不好,非常适合他们。
  “老来轻”点心体积大,半斤就是一大包,黄色的包装纸上面在放张红色点心签,用纸绳扎上。
  老人从赶集的孩子手里接过点心,嘴里抱怨着:“费这钱干啥,以前的地主也舍不得吃。”脸上却高兴的笑开了花。
  还有就是卖芝麻糖的,用谷子和麦芽熬制的麦芽糖,外面沾了一层熟芝麻,酥甜香,令人吃的欲罢不能。
  做芝麻糖和“老来轻”点心,都是祖传的手艺,姥姥专门去进了一批货,放在代销点里卖。
  悠悠特别的喜爱那种焦香味道,总是趁姥爷不注意,偷着吃一个。姥爷看到她进来,就提起精神盯住她,怕她吃多了牙疼。
  不过,食糖、布匹等国家控购产品,还是按票供应,买卖布票也成了公开的,就在供销社门口,公开的叫卖。没尺布票价格上升到了0.25元,还是有人买。
  现在人们的生活稍有改善,年轻人结婚,都想多置办两床铺盖,就花钱买布票。
  隐藏了十多年的黑市,彻底的成了历史。倒买倒卖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票,也成了公开的,明码标价。
  不仅没人管,人们对票证的真假拿不准了,还能去供销社,让营业员帮忙辨别真伪,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集市上的摊位,除了服装,最多就是小商品摊位了。畅销的不仅有女孩子喜欢的小饰品,各种纽扣销量加大。
  人们的生活好了,做衣服的也多了,造型新颖的有机玻璃的纽扣,亮晶晶的金属纽扣,深得妇女群众的喜爱。
  特别是二毛钱一个的中等价位纽扣,销量最好。人流量多的时候,一个人都忙不过来。
  悠悠特别爱逛农村的集市,看到合适的就买,姥姥也不管她,随着她的性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电子商城里经常开展特卖活动,每次都能带来巨额利润,乐得悠悠找不着北。
  电子商城里,最受欢迎的就是青山羊肉了。后世青山羊几乎绝种了,也就是专门的繁育基地里,还有一些,全都是人工圈养的,和现在的散养青山羊,品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现在的集市上,卖羊肉的多了,价格比猪肉便宜,纯羊肉每斤才0.60元。悠悠碰到了,每次都包圆。
  其实每个集市,最多就是十来只羊肉,每只不到十斤肉,就是都要完,也就是一百多斤羊肉。
  商城里青山羊肉价格高啊,每斤上千元。百十斤就是十万元,每次赶集悠悠都笑的合不拢嘴。
  有一次赶集碰上了下雨,打烧饼的犯了难,看着五十多斤发面唉声叹气。
  悠悠躲雨进了他的摊位,闻着烧饼的芝麻香味,勾起了馋虫。鼓弄着姥姥,把烧饼摊上的烧饼全要了。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