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秋收,时间拉的较长,活计还重,慢慢的人的私心就出来了。干活偷懒耍滑,偷拿多占。脸皮厚的沾光,脸皮薄的吃亏。
第404章 责任制
老实人也不会总吃亏,于是发展到明着往家带东西,今天你拿穗高粱,明天我就敢抗家去一捆大豆。多好的关系,生分了。再铁的爷们,也掰了。
就连包产到户的亲爷俩、亲兄弟,在利益面前,也有了矛盾。各种不公造成的分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三秋”大忙季节,每天都有吵架打架的,大小队干部整天忙着调停各种争吵。
反而是彻底分开的,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干的比较快。庄稼管理的好,收成也高。
别的组还在收获,他们的小麦就种上了。即便是缺劳力的人家,请亲戚求朋友帮忙,反而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
今年的中秋节是9月23日,正值秋分时节,人们光顾着三秋大忙,节日过的相当的简单。
韩屯村今年还是和去年一样,每人发了2000元的福利。大豆还是每人500斤,其余的队里统一保管使用。
今年村里的人舍得消费了,悠悠家的代销点,苹果、梨、葡萄和石榴等水果卖出去好多,各家光是卖水果都没少花钱。
已订婚的男青年,去对象家送节礼,拿的礼物比原来重多了。不仅拿烧鸡,还得拿块二十斤的猪肉。
月饼最少拿十斤,苹果也是成篓的。今年悠悠家卖出去的红富山苹果苗,真的当年挂果了。
红富山苹果又大又红,酸甜爽口。卖相好,口感好,还易储存,上市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尽管每斤价格高达0.50元,上市就被大家抢了。
头一年挂果,单株产量虽然不高,可是由于密植,也达到了亩产2000斤,一亩地收入1000元钱。
第一年就有盈利,各园艺场都高兴坏了,大伙都找李专员套关系,预定明年的红富山苹果树苗。
不仅如此,各园艺场也开始准备自己育苗,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接穗,育苗不是问题,关键是得三年的时间才能移栽。
李专员专门找了姥姥,让她帮着联系红富山树苗,开口就许诺给姥姥,明年的树苗按市场价购买,不再让姥姥吃亏了。
“韩姐,您放心吧,明年的价格一定不让您再吃亏,他们今年可都没少赚,您只要联系着了,我负责给您往外销。”
姥姥知道,悠悠的电子商城里,红富山树苗多的是,于是就大包大揽的给他许诺:“李书记,既然您吩咐了,我就是赔钱也得办,您统计好了数量,我去联系。”
李专员得了姥姥的回话,立即着手布置,他立志在临水发展几个优质苹果基地。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各县都新增了千亩果园规划。
县区之间的联系非常方便,可是李专员找姥姥得等到星期天才行。因为只有到了星期天,悠悠才会开车带姥姥来临水,给震宇公司补货。
大感不便的李专员,亲自协调,给韩屯村装上了电话机,是从张集公社扯的专线,接近5公里的电话线,耗费了50多根水泥杆,说实在的,造价确实高了些。
现在的电话,还是人工交换机,真的非常麻烦,还不利于保密。不过比较起写信和拍电报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悠悠穿过来后,查询七八十年代的资料,看到各大队都安装了电话,还疑惑过为什么各村没有电话,公社开会都是在广播上下通知。
看到人工交换机和那50多根的水泥杆,悠悠才明白了村级没有电话的原因。现在水泥杆可是贵重物资,只有县预制厂才能生产。
因为装电话是为了方便和姥姥联系,所以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安装了一个分机。
自从有了电话,杨奶奶和王代娣她们要货,就去邮局打电话,方便了好多。
最高兴的就是李保国了,他那里业务量大,几乎每天下午4点,都去邮局打电话,向姥姥汇报情况,让姥姥准备货源。
朝霞舅妈也不用拍电报了,她现在是部队家属服装厂的厂长,办公室里就有电话,直接用电话和姥姥联系就行了。
远在深南的罗新华知道姥姥安装了电话,大为兴奋。深南的振华和震宇两个公司都装了电话,大家相互联系起来,方便多了。
悠悠和姥姥也轻松了好多,按照他们的要求,提前在电子商城里下好订单,准备好各种货物,计划性越来越强。
80年9月27日,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明确的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文件内容迅速传达到各村各户,受到人们的欢迎,分地到户成了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大家不顾农时,迅速的把土地分到各户,没收获的地块,带着庄稼就分了。
因为有了前面的生产组,这次分地到户比较容易,大的生产组七八十口人,十几户人家,四五片耕地,按人口把土地平均分开就行。
小的生产组更加的方便,三四十口人,五六户人家,半天的时间就能分清楚。
即便是已经承包到户的生产组,没有分彻底的,也重新进行分配,结了婚的子女和父母都分开了,各过各的。没有分家的,趁机先把土地分开了。
其实这次的土地承包,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和政策,各地都是摸索着进行。
这次,集体的财产分的更加的彻底,连根牛绳都分了,就连房屋都作价分到了个人手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工分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分分,群众的命根”成为了过去式。
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订婚的年轻人赶紧结婚。就连刚订婚的,也去领个结婚证,把户口迁到婆家,先把土地分到手再说。
桂香的婆家在石庙,她婆家就在重新合起来的那个队,结不结婚不当紧。
景芝和三档赵芳的婆家来人商量,催着她们办理结婚证,迁户口。
“大一号”家非常爽利,她们本来就说好了,年前结婚,俩人顺利的领取了结婚证,景芝对象的户口也迁到了韩屯村。
第405章 成伙房
赵芬的奶奶又耍开了小聪明,托媒人对亲家说:“韩屯还没说分地的事,让赵芬的对象先在他家分了地,再去办理结婚证,把户口迁到韩屯村,这样就能多分一份地了。”
在赵芬和爹娘不知道的情况下,她就把事情办下了。她的打算是好,可是赵芬对象的村里不乐意。
特别是现在分组了,每个组就几十口人,他要是不走,占用的是组里人份额。
他们组里的人直接找到公社里,让公社的干部帮着协调。韩屯村的干部知道后,就去找了赵芬的父母。
结果一家人除了老太太,其他人都不知情,还在家纳闷那,咋说好的去办理结婚证,没有音信了。
经过老太太的瞎掺和,赵芬的结婚证反而办的比景芝都快,把宝山奶奶后悔的,到处嚷嚷:“真是亏大了,俺花朵似的好闺女,白白便宜了他们,一个豆都没出。”
景芝的婆家虽说是男到女家落户,可是全部是按娶媳妇准备的,各种礼节不仅没省,比其他人还多。
相比较下,赵芬的婆家由于时间仓促,反倒是没什么准备,比别人看着寒酸了不少,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宝山奶奶百般不如意,也没了办法。
大部分村庄安定下来,韩屯村成了另类,和韩屯村作伴的,还有石庙村的两个生产队。
他们忙完了三秋,接着把韩屯的簸箕柳买过去,开始忙着收割簸箕柳,晒条子。
对这种特殊情况,公社里也挠头,像韩屯村的这种情况,他们也没好办法。
别的村庄,集体经济薄弱,能分到各户,韩屯村的肉食厂可是几百万的资产,根本没法分开。
石庙村的两个队,只有一个养猪场,还有辆拖拉机,还是比较好分的,可是他们那两个队,群众就是不愿意分开,他们跟在韩屯的后面学,感觉挺好。
这两个队在石庙村的东面,离韩屯村比较近,大伙卯足了劲,积累资金,准备从韩屯村把高压电接过去。这时候让他们分开,大伙都不乐意。
这次派下来的工作组,倒是没坚持多长时间,就撤了回去。听说别的地区,也有这种情况。
省委派了调研组,最后决定尊重群众的意见,不愿意分开的村庄,可以保持现状。
不过,群众愿意分开的时候,必须无条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任何人不得阻拦。
就这样,韩屯和石庙的两个生产队,依旧和原来一样,基本上没什么大的改变。
石庙村的两个生产队,因为没分地,今年和韩屯村一样,接受了县种子站的委托,给种子站繁育齐麦一号原种。
全县就剩下了这两个村庄没分开,县种子站为了便于管理,把原种的繁育工作交给了这两个村,并一直持续了下去。
石庙的两个队,还加大了养猪场的规模,都建立了大型的养猪场,他们没有别的集体项目,只好在养殖上做文章。
他们从夏季开始,也把属于自己的塘子坑围了起来,利用塘子坑养鱼。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