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讲,每个官员达到一定的级别后,都会网罗人才,帮自己做参谋,就像古时候请师爷一样。
但是怎么挑人,怎么用人,也是考验一个官员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标准。
像《红楼梦》里的贾政,本身没有能力,招的清客也是那些跟他性子相近的迂腐读书人,除了清谈,没有一点实在的帮助。
有时候识人之明,才是一个官员能不能往上走的关键。
肖东胜能坚持听取自己的意见,说明这方面还是比较出色的。
换个心胸比较狭窄的,对方是个二十岁的女孩子,又是表弟的女朋友,说不定不当一回事了。
“小红这话说的,真是太给面子,我都要当真了。”肖东胜听了,哈哈笑起来。
不管怎么样,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所以必须好好笼络他们。
第二十六章肖东胜的邀请
帮忙做饭的阿姨把饭菜端出来,请他们吃饭。
“不好意思,让大表哥久等了。”见肖东胜也拿起筷子开始吃饭,应该一直在等他们,叶纤红带着些抱歉说道。
“是我说抱歉才对。”肖东胜扒了几句话回答道。“让你们连夜赶过来,辛苦了。”
说完后,又匆匆夹菜来吃。
这几天他也忙得脚不沾地,毕竟工作调动,他必须做好前期工作。
比如将要合作的区委书记是谁,有什么背景,性格怎么样?
那个区的经济发展怎么样?他应该怎么入手等等。
当秘书是参谋,而当区长需要实实在在做事。
这些信息都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和收集,还要考虑去了区里后,从哪个地方切入比较合适。
林省长让他担任区长,是考虑到他的强项在经济方面,所以希望他下去后,再干出一番成绩。
在地区级担任过一把手,如果以后能走上省部级,那这些经历,会成为他最亮眼的履历。
当然他给自己当过秘书,在大家的眼里,都是自己的人。
他干得好,也能给自己添光彩。
“我们是自己人,就不要客气来客气去了。”胡向阳笑着插嘴。“这样太生份了。”
“对,对,我们先吃饭,工作一会儿再谈。”肖东胜笑着点头。
吃过晚饭,大家在沙发上坐下来。
阿姨泡茶端过来,去收拾桌子和厨房了。
“小红,我这次调去肖山区担任区长,那边离余杭市区比较远,称得上乡下了,我打算用你以前跟我讲过的方法,去发展经济,你觉得怎么样?”肖东胜没有拐弯抹角,直接问道。
现在已经快九点了,小红他们赶过来辛苦,所以早点谈完事,早点让他们回去休息。
虽然那些方法他觉得不错,只是具体要执行了,他还是觉得不大放心。
“我不赞成你这样做。”叶纤红想了想,摇了摇头。
“为什么?”肖东胜惊讶地问。
这两天他还拿了肖山的地图,在考虑以哪个地方为突破点,推广小红说的农家乐项目。
最合适的地方,自然是离市区近,又有江有河的地方。
没想到小红居然反对。
“原因很简单,不同的区县,适合不同的发展模式。”叶纤红见茶几上有一张余杭地图,随手拿过来摊开。“肖山最适合发展的模式,其实是两个,菜篮子工程和民营企业。”
在前世,这里就是以这两样产业,闻名余杭,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区县。
“你继续说——”肖东胜听她话里的意思,似乎有别的发展模式,马上放下疑惑,仔细地请教起来。
“我以前说的农家乐,其实是余杭的人文景观的一个有益补充,所以最适合的地方,是西湖区周边的地方。”叶纤红提醒道。“当游客参观完这边的美景,再去农家风味的地方玩一两天,肯定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毕竟余现在的杭市区,主要集中在西湖区周边,东到钱塘江为止。
而肖山区,以前属于越州地区,所以离余杭市区非常远。
照现在的交通情况,应该没有人愿意路远迢迢去那边游玩。
特别是那边的农业比较发达,这些年农民一直有种菜供应市里的习惯。
如果集中力量搞蔬菜种植,肖东胜上台后,再搞一个连接两地的菜篮子工程,那不但方便了余杭市民的生活,本地人的经济也能大幅度提高。
“菜篮子工程的意思是,那边主要解决余杭市区居民的菜篮子问题?”肖东胜反应很快,猜测这个词的意思。
“是的。”叶纤红回答道。“把肖山跟城区联通,保证蔬菜直供,当地政府做好监督工作。只要少了中间环节,成本降下来了,两地的老百姓都能受益。”
市区的蔬菜市场,因为不增加其它费用,进货价肯定比其它地方运来便宜。
而肖山那边,不用受批发商压价盘剥,价格能够保证,所以也能多赚些钱,时间久了,双方需要什么瓜果蔬菜,可以直接联系,采取订单式种植,效果会更好。
“好主意。”肖东胜兴奋地回答。“那你刚才说的民营企业,又有什么特色呢?”
所谓民营企业,指的是私人小厂,这样太笼统了。
“余杭市不是有很多大型企业吗?”叶纤红反问。“让那边专门给大企业做配套就行。”
一个大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配件生产厂家,才能做出好的产品。
前世叶纤红有个朋友是沪市人,他就曾经讲起过这样一件事。说沪市开了一家汽车厂后,他老家周围几十个村,光是替汽车厂做组件,就出现了几百个百万富翁。
可以这样说,上马一个大型项目,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才会有地方政府,千方百计邀请大型外企来当地建厂办企业,因为好处实在太大了。
“哦。”肖东胜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余杭最近确实引进了几个大项目,如果能照小红说的,把它的配件订单接过来,那发展经济就容易了。
“余杭历来是旅游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会引入市中心,最大的可能,会在离肖山比较近的滨河区,建立新型工业中心。”叶纤红再次加了一条自己这样推荐的原因。
“是啊!”肖东胜一听,马上明白了。
余杭现在几个城区,西湖区是旅游中心,不会重点发展工业。
上下城区是经济中心,周围全是高楼大厦,同样不适合搞工业,剩下一个工墅区和江扛区,各有特色,同样可能性很小。
这样一来,只有它最合适了。
如果相邻两个区块,一个发展工业,一个做配套,确实是好主意。
肖东胜既然接受她的观念,大脑马上飞快运转起来,怎么样让这个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
他在省里工作了一年,人脉还是有些,接下来得拜访一些人,争取年前把项目定下来,过了年之后,马上来推行。
同时,把计划书写下来,趁马上要过年了,春节去拜访林省长的时候,请他看看,争取获得他的支持。
林省长虽然调离了,林家留下的关系网却非常小可,如果他认可自己,肯定会帮自己铺一些路。
谈完这件事,又聊了一会家常,转眼十点多了。
“你们晚上在这里休息吧!”肖东胜站起来提醒道。
这边的房子是肖家买的,面积比较大,有不少客房,住几个人,问题不大。
“那我们不客气了。”叶纤红站起来回道。
两人没吃饭,开了几个小时的车,精神确实有些疲惫了。
和胡向阳到客房安顿下来,洗了个澡,上了床。
第二十七章父亲的电话
“小红,肖山离虞城不远,你打算来这边投资?”见小红仰躺在床上,若有所思的模样,胡向阳问道。
他了解小红的脾气,既然大表哥请她过来了,肯定会在这里投入一些钱,一方面支持大表哥,另一方面,也是提前布局,为以后打基础。
现在余杭那边,做外贸服装非常顺利,每个月都有二十几万的营业额。
四季青的批发数量,同样不低,一个月也有二三十万。
这样加起来,一年的净利就有二百多万了。
如果萧山再搞一个项目,到明年年底,说不定收益就有三四百万了。
叶纤红确实有这个打算,要知道肖山可是个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是虞城可以比的。
或者说全国的县级市里,他都是数一数二的。
只是搞什么项目,一时没有头绪。
她也不着急,回家后慢慢想,总归找得不到方向的。
第二天早上,两人吃了早饭后,也没有急着回虞城,先去制衣厂那边看一看,顺便了解一下杨涛的工作情况。
这边的工厂规模一再扩大,他这么年轻,也不知道能不能压住这些手下。
唯一可以放心的是,这边只加工服装,工作没虞城那么复杂。
两人到了工厂的时候,工人还没有来,只有杨涛这个厂长,提前过来开了门,正在办公室忙着。
见叶纤红和胡向阳进来,他激动地迎上来。
“叶小姐,你们怎么突然来了?吃早饭没有?”他热情地问候道。
自从跟了她之后,他的工资待遇一再提高,现在已经跟市里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差不多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