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古代农家日常 (坐酌泠泠水)


  文章写得十分地蛊惑人心,充满激情,赵晤禁不住被激情所感染,心里涌上一股斗志。
  他很年轻,他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和激情,他想要做出一番前人所未做到的事业,他要比祖辈们更出类拔萃。
  要做比其他皇帝更优秀的皇帝,就只能开拓疆土。但开拓疆土就意味着发动战争。赵晤并不想让国家陷入战争与混乱,去征服物产并不丰富的北边和西边国家。那么派船远航,就成了他唯一能做的载入史册的大事。
  他此时早已将对杜锦宁的怀疑抛之脑后,拍着案几、满脸潮红地连声叫道:“好好,写得好。”
  吴公公见状,微笑着后退几步,静静伺立在一旁。
  杜锦宁当初能忽悠赵昶,以一介普通书生的身份俘获他的崇敬,那么此时写几篇文章蛊惑人心,自然也不在话下。
  最重要的是,她通过齐伯昆的嘴,能了解赵晤此人的性情,知道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皇帝。这样的人必有一番建功立业的心。所以她的蛊惑很有针对性,也就最能击中人心,让赵晤深为赞同、引为知已。


第646章 询问
  能朝到金銮殿上并有资格说话的大臣,最少都在四十五岁以上。这些人更喜欢过安稳的日子,所以思想相对保守,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更不愿意冒险。赵晤自当上皇帝以来,总感觉自己站在泥淖里,每走一步脚都牵牵绊绊。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
  他要锐意进取,他想让这些大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施政方针与先皇不同,但总没有一个契机让他立威。而杜锦宁这篇文章,为他知道他能做什么了。
  他要让人造大船,他要让人远航,他要征服星辰大海。阻拦者,滚蛋!
  平复了一下心情,他坐了下来,将目光落到杜锦宁的第三篇文章上。
  在这篇文章里,杜锦宁仍以一样的风格,引经据典地罗列了以往中国跟新罗、日本的贸易所取得的种种利益。最让赵晤眼前一亮的是,杜锦宁在文章里告诉,与近海的国家进行贸易不仅能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同时还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贸易能促使国与国之间更为亲密。而一旦两个国家能为我所用,那么新罗、日本所在的岛屿就如同大宋的瞭望台,更能成为大宋东南边的第一道防线。一旦有海外的敌人来临,两个国家就能给大宋预警。大宋也能派兵去支援他们抵抗外敌,将外敌消灭在国门外。
  文章不光总结了以前跟这两个国家贸易时的成果,还指出了许多不足,指明应该如何在共享利益的同时,利用物资来抑制两个国家的发展,从而让他们成为大宋的属国,永远离不开大宋的支持。
  “太好了,写得太好了。”
  赵晤再一次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以平复汹涌澎湃的心情。
  这三道策问,只是不过是他偶有所想,从而顺手写下的。他并不认为这些从来没接触过国事的贡生们能写出什么实用的意见与建议出来。可他没想到杜锦宁给了他这么大的惊喜,每一篇文章不光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还给出了最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难道这些贡生都有这样的水平,是我以前看的文章有问题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赵晤暂时将杜锦宁的试卷放到了一旁,看起了其他贡生的文章来——之所以说是暂时,是因为他打算一会儿批阅完试卷后,再仔细阅读这三篇文章,好思索如何在这三方面实施杜锦宁所提出的建议。
  第二名的文章写得也十分好,在农业、航海和贸易方面也写了比较详实的内容,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个考生年纪比较大了,所以提出来的建议很沉稳,只做一些小小的尝试,并不建议有大动作——这篇文章拿到朝堂上去,肯定可以获得那些保守派大臣的赞赏。
  这迥然不同风格的两份试卷,估计是八名阅卷官揣摩他和大臣们的心思而选出来的。把杜锦宁的试卷放在第一位,也代表了把他这个皇帝放在了第一位,以免承受他的怒火。
  领悟到两份试卷背后所蕴含的用意,赵晤的嘴角一勾,露出一个嘲讽的笑容。
  将第二份试卷放在另一边,赵晤继续看第三份卷子。
  第一名是杜锦宁,第三名是齐慕远,而齐慕远是齐伯昆的孙子,这是他在大殿里监考的时候就知道的事情。
  所以他很好奇,齐伯昆的孙子针对那三道策问,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将三篇文章细细地看过一遍,赵晤脸上浮现出满意地笑意。
  他之所以重用齐伯昆,是因为齐伯昆与他的想法总是不谋而和。齐伯昆虽然年纪大了,却不像那些浑身充满了迂腐气息的臣子那般保守。就算有些想法他不能理解,但他忠心,能忠实地把赵晤的意愿执行下去。
  这让赵晤觉得十分满意。
  而齐伯昆的孙子,在他的文章里表现出来的思想与齐伯昆一脉相承:严谨又不乏斗志。最难得的是齐慕远小小年纪,却能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文章虽然不如杜锦宁的那般充满激情,蛊惑人心,想得深、看得远,提出的建议更实际。但以齐慕远的年纪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了,不失为三篇优秀好文章。
  赵晤点了点头。
  抛开揣摩上意这一点不说,起码八名阅卷官在挑选人才方面还是挺有眼力的。这一点值得肯定。
  将余下的七份试卷看完,虽说这些人文章写得不错,也还算言之有物,但并没有太多亮眼的地方。
  赵晤拿过杜锦宁的那篇文章,提起朱笔,正要往下写什么,想了想,他又把笔放下,吩咐吴公公道:“让人去查一查杜锦宁今天在做什么。另外,把太学的冯季康找来。”
  “是。”吴公公出去吩咐了一番,又转了进来。
  ……
  太学的学正冯季康今天正纳闷呢。
  因为太学所收的学子基本上都是举人,所以会试和殿试的这段时间,正是太学的学子参加考试的日子,太学基本处于空旷状态。会试取中的学子自不必说,考了殿试后就可以等着派官了,再不用到太学里面来念书;没取中的学子,因为太过沮丧怕人耻笑,这段时间也是各自舔舐伤口,不愿意来书院。
  可今天却有斋夫来汇报,说杜锦宁几个学子来太学藏书楼里看书。
  隔了一个多时辰,宫里又来了人,说皇帝找他。
  “学正大人,不会有什么事吧?”伺候冯季康的斋夫紧张地道。
  冯季康心里其实也很紧张,毕竟以他的官职,平常是很少有机会见到皇帝的。
  不过他没有表露出来,摆摆手道:“没事。要是有事,皇上直接就下令将我抓了,还由着我去他面前辩驳么?”
  斋夫这才放下心来,目送着冯季康上了马车,往宫里去。
  冯季康跟着太监进了宫,直奔大殿,四肢僵硬地对上面磕道行了个大礼。
  “起来吧。”他听到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在太监的示意下,这才起身。却低着头一直不敢往上面看。
  “我且问你,杜锦宁在太学里大半年,他的表现如何?”赵晤问道。


第647章 连带效应
  因为杜锦宁在会试时是会元,所以冯季康刚才也隐隐猜到皇帝召见,问的是这个。
  他定了定神,开口道:“自打杜锦宁进太学,每日十分勤奋,除了上课,就整日呆在藏书楼里,手不释卷。”
  说到这里,想起今天杜锦宁的举动,他又道:“哦,今日杜锦宁和齐慕远还去了太学,在藏书楼里看书。下官做学正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么勤奋的学子。听说杜锦宁在桂省的时候就把书院藏书阁里的书都看完了,他到了太学后也立志把太学的藏书也看一遍。”
  见赵晤不说话,他继续道:“除了勤奋,杜锦宁还十分聪明。他有过目不忘之资,看过的书,几乎都记得。或许是他看的文章很多,所以他的眼界与思维都跟一般的年青人不一样。他写的文章有很多真知灼见,令人叹为观止。”
  杜锦宁刚进太学时,冯季康为难过他,那是因为被人误导而对杜锦宁产生了误会。后看到他写的文章后也没有为难,当即让他入了太学。因为那篇文章,冯季康这大半年来也会时不时把注意力放到杜锦宁身上,他觉得这个年轻人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
  而杜锦宁在太学里,因为不愿意太过标新立意,所以平时锋芒微敛,写文章时会特别注意收敛。
  她的这种收敛,不是故意把文章写得不好。她的任何一篇文章拿出来,都是绝世好文章,是能拿出来当范文的存在,里面所表露出来的思想与内涵,更是令人惊叹。
  但她有意不让自己的名声在太学里传播,所以甲夫子喜欢文采斐然、辞藻华丽的文章,她就故意把文章写得特别平实;乙夫子喜欢平实风格的,她就故意把文章写得特别华丽。如此,她的文章得分虽高,但从来不被夫子当成范文在课堂里念出来,保持了她奢华的低调。
  偏太学里有身份地位的学子实在太多,有好些还是王子皇孙宗亲贵胄,夫子们有限的关注力都被那些人所吸引,因此杜锦宁在她的有意而为之下,就如同在角落里静静绽放的花儿,虽绚烂夺目,却也没有引来多少人的关注。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