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小娘子,刚成亲的女子
七孔 比赛用的七孔针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度河一会。这是最开始的牛郎织女故事。那个时候的古人根本没有私会、私奔之类值得提倡的想法好像。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后来那么压抑变态的男女关系。
后来不知道怎么的,传成了现在的偷看织女洗澡,还偷藏织女的衣服等等,这不是耍流氓吗?蠢作者估计这是后来男权社会,低层的男子对于娶白富美的渴望?或者人们对于礼教的反抗?就好像莺莺传这些话本儿一样?
秋禊节 后来因为理学盛行,慢慢的被废除。 脍残鱼 银鱼。这个时候的南北吃食区别很大,南咸北甜,到了南宋时期,北人南下,南北混合,菜式变化综合起来,慢慢的形成了北咸南甜的情况。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安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郗幼菱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80 章
官家看着桌子上的色香味品相都俱全的羊杂四软、羊撺四件, 很是赞同的接口, “南方菜式华丽精致,看着就很开心;北方菜一般是很大份, 更注重实在,看着就感觉好饱, 这可能和北方人饭量大有关?”
想着皇宫里头越来越好看的吃食, 他就有了主意,“互相结合一下更好。”
丁姑娘闻言眼睛一亮, “官家说的对。北人吃甜, 南人吃咸, 口味上也可以结合一下。”
一面克制自己不要脸红, 一面甜甜蜜蜜的吃着官家给夹的鱼, 五姑娘听到他们提到南北饮食差异,咽下嘴里的香炸鱼排,开口解释, “我师父说,北人吃甜是因为北方的气候变化大,吃甜身体暖和, 日积月累的就形成嗜食甜食的饮食习惯。”
“南方气候炎热,身体大量出汗需要补充盐水。加之东南沿海享有鱼盐之利,就刚刚丁姐姐说的一样, 保存食物需要用盐进行处理,咸鱼、腊肉制品较多,慢慢的形成了南人嗜咸的饮食习惯。互相结合一下挺好, 光吃甜、或者光吃盐对身体也不好。”
丁姑娘的师父,也就是这次给展昭前来给展昭送一味紧缺药材的人,展昭对他老人家的医术非常的推崇,当下就很支持的说道:“尊师言之有理。南北方的饮食差异还有一个原因,砂糖的产量少价格高,上好的糖霜更贵。”
丁姑娘咽下刚刚官家他们包括展昭都觉得“很咸”的海味,对于他们口中的“甜和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然她对于砂糖在南方的贵也是认识深刻,“确实是贵。我刚刚来汴梁的时候,发现州桥夜市这些地方都有甜食糖水贩卖,非常震惊。”
不光是富庶人家天天有石密吃,普通的老百姓也是。汴梁城真不愧是大宋都城。
五姑娘也对此也是非常理解的点头,她刚刚来汴梁的时候,也被汴梁人的生活方式吓到。汴梁人的生活对比大宋的其他地方,真的是好的太多。
官家虽然知道蜂蜜、糖霜对于普通人很难得,就和羊肉一样,可他对于大宋的物价并没有多大的概念。他只是想起来苏轼老师给他讲述的沧浪公苏舜钦的诗词,“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对于汴梁人嗜糖如命的印象非常深刻。
此刻看到五姑娘和丁姑娘都是这幅模样,自觉应该对于南方人和西北人的缺糖现实做些什么。
“虽然我们的熬糖技术是当年唐太宗从印度求来,但现在我们的熬糖水平已经比他们好。砂糖的价格之所以贵,是因为量不足,供应汴梁的砂糖仍需要从西域诸国购买。不过我听说苏轼先生已经安排南人大量种植甘蔗在南方开作坊熬糖。”
“到时候南方供应北方的蔗糖,价格应该会降下来。至于北方,应该也有类似甘蔗的植物。就算大宋没有,北方和西方诸国应该有,可以去问问鸿胪寺的官员,或者等派去探访北地的人回来。”
那些冰天雪地里的人总要吃糖不是?天地万物养育各地百姓,肯定有。
展昭也是点头,胡椒、葡萄这些都是西域传来,那边肯定还有其他的好物事。
几个人边吃边聊着天南地北的各种风土人情,各自爱好的琴棋书画等等。分开的时候,官家谢过丁姑娘的招待,还和展昭说起让公孙先生把开封衙门画画留做纪念的事儿。
夕阳西下,天色慢慢的黑了下来。已经成亲的小夫妻都回家去进行下一个“曲目”;还没成亲的比如官家,他先送五姑娘回家。
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不知道说啥好的展昭抬腿也要走,被丁月华拦了下来,她要和他商量个事儿。
“五姑娘的两位妹妹在作坊做事,我也想去作坊报名。”丁月华感觉这次来汴梁震动很大。
展昭有两位宫人照顾日常起居,两个人还没成亲也不好天天腻在一块儿,她就想着去找个正经事儿做。
“好。”展昭知道她闲不住的性格,对于她的想法完全没有惊讶,更不会拒绝,“有个事儿做挺好。”
事儿说完了,丁月华知道现在说也说不清,也就没继续留他。一双秋水双眸轻轻的注视着他的背影,嘴角抿起倔强的弧度。
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听完儿子“叙事上表”一样的描述,对于展昭的丁月华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把握,就笑着放他回去休息。
官家虽然不懂,但是他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展护卫和丁姑娘之间的气氛,就和爹爹和嬢嬢的一样。再加上他今儿听白玉堂说,展护卫很乖的安心休养,所以他很开心很放心的去休息了。
第二天是七月初十五的中元节,虽然当年宋太宗觉得中元节应该是一个阴气森森的节日,不应该搞的那么热闹,因而取消了中元节的七日庆贺灯展。但是中元节对于大宋人来说,还是一个和元宵节一样重要的大节日,一个需要给鬼庆贺,准备“阴灯”的节日。
向来热闹非常的汴梁街道今儿个只有寥寥的几个人影儿,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一大早的无论贫富官民都开始忙碌着准备祭奠亡人的菜品纸钱等物事。
中午的时候礼部派人在各条街道上隔个几步远摆一个祭祀桌,人们把准备好的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当然,佛家在这个道家的节日里也没有闲着,各个道场都办了“盂兰盛会”,反复的做“放焰口”。作为皇家寺院的相国寺在这一天里当然是大开道场,售卖各种开光的冥器,还有更多的人在相国寺附近摆摊儿,各个国家的都有。
去年就说好了要领着他们在相国寺从头吃到尾的庞统将军,今儿个不光是兑现了诺言,还专门带上了一个负责谈价格的人。
于是在官家领着人在各大街道上祭祀了大宋英雄们的亡灵后,麻利的回宫沐浴换了一身儿便服,跟着庞统、展昭、白玉堂一伙儿人逛在大相国寺的买卖街,不光是吃吃喝喝,买个不停。
大宋人仿造倭国香扇制作的松扇别有特色,买下来送给宫里的姐妹们;高丽特产的猩猩毛笔,爱好书法的爹爹和老师们都求知若渴,看到了自然是全部打包;交趾国的香药、大食人的**,买下来送给嬢嬢和宫里的小娘娘们。
绘制着精美的大骷髅耍小骷髅画面的节物扇,实在是可爱的紧。买。买完后他还让人给五姑娘送去。
“官家会是大宋第一好夫婿。”庞统将军发现官家不送美美的松扇给五姑娘,反而送一个小骷髅扇,笑着夸奖。
“骷髅很可爱。”审美和官家很一致的白玉堂特别赞同。
同样觉得骷髅很可爱的展昭指着前方一个偏僻的古物摊位上的五弦琵琶说道:“那个琵琶挺好。”
官家打眼一瞧,瞬间来了兴趣。螺钿紫檀,面板完好,腹面镶嵌着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精妙画面。官家不由得眼睛一亮,居然是保存的如此完好的玄宗皇帝时期的唐琵琶。
已经有几个文人在观赏这个琵琶,官家几个人就一边翻看摊位上的其他物事,一边耐心的等候。
白玉堂买了一把好像是太宗时期的匕首,官家买了一副唐人仿写的颜真卿《争座位帖》。虽然是仿写,但是书**底非常好,唐韵盎然,官家觉得爹爹一定会喜欢。
摊贩的老板虽然因为这伙儿人眼神儿太好,砍价太顺溜,但能卖出去他还是很开心。等到那边看琵琶的人放下了琵琶表示不买。官家立刻上前。
“多少银子?”老早的就闻到了一股岁月的味道,和白玉堂的那把匕首一样的味道。官家非常肯定这个是真品。
小摊贩犹豫了一下,虽然小少年的问话非常的外行,可是他还是给了一个实诚价。官家看向一直帮他们砍价的中年大叔,发现他“面无表情”的暗号,特爽快的从他腰上挂着的荷包里把官交子摸了出来。
自从朝廷把官交子的价位稳定,和黄金固定利率兑换以后,汴梁人就把它当场银子用,这比出门跨一篮子铜钱一荷包银子方便多了有没有。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