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食楼也果真如当初东方宇说的,参与了捐粮救灾,不仅仅是青阳县,其它县城包括京城的食楼,全部都捐了。
不但食楼,天一书局、如意斋、徐家粮行都按分铺各自捐了粮。恰恰负责赈灾工作的是太子,可算将差事办得漂亮了。
原本灾年赈灾是很多人抢着争夺的好差,既能从户部捞到油水,又能在各级占到好处,还得了民心,尤其对于争宠的皇子,谁不乐意?
可若赈灾没银子拨下来,却要求受灾州县开仓放粮、地方捐粮、安置流民,无受灾州县也要捐粮相助。这样的差事就被私下称之鬼差,无人敢接。
辛苦不说,还容易得罪人,得罪人也罢了,还很难办成,这样的差事谁傻了谁接。
因此,朝堂之上,几个王爷都说这是储君忧民为民的好机会,也是去了解民情的好机会,应该太子殿下亲自督办。
当时四小安侯还跳出来说叔王这是大欺小,自己怕吃苦还把太子推下去受苦。
叔王们自是一翻反击,这时福王便站出来说既然太子不愿意去,那就他去好了,他愿意为民受苦。
他都这么说了,太子殿下自然也要出列说为百姓辛苦不是苦,忧民之忧才是上位者应该做的,因此他愿意去办这件差事。
太子殿下在福王嘲讽的笑容里还被几个叔王要求,接了差事可一定要办好,民以食为天,今年大面积的粮食欠收,饿一点也能理解,可别饿死了。
这次四小安侯又纷纷指出,几位叔王既知今年粮食欠收,百姓没饭吃,那就先捐一些粮食出来作为皇室表率吧。
然后在四个小年轻的躁动下,不但叔王、皇子、各路朝官也都要响应捐粮,当然,四小安侯自己提的要求,当然自己要先捐了。
有他们起头,太子也立刻响应,说缩减东宫用度一年,省粮三月,不要求其他人效仿,但他身为储君,理当为国、为君父分忧。
话都说到这里了,皇上龙椅高座,自然是将太子殿下大大夸奖了一翻,便准了他的请求,下诏让他率户部办理这次南边水灾、北方雹灾、西北旱灾的灾情赈济之事。
谁知,当很多人都以为太子殿下这次在劫难逃时,因为天一书局率先提出捐粮,接着太学、各地县学纷纷响应,并倡导“一人省一口,救活一个人”的善义活动。
所有人都没想到最先响应的居然是这些并不宽裕的读书人,而且他们倡导的善义活动感动了很多人,不但更加崇拜天一先生,也感激这些读书人。
之后天一先生更是振臂高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子殿下尚且忧心灾情、省衣节食助百姓度过难关,他号召天下善义之士以少聚多、滴水成河。
有太子殿下为表率,天一先生的声望,太学和县学的积极响应,民间很快就形成一种极具正能量的热情。
这也是当初东方宇在大杂院里时,和方小福讨论出来的应对策略。如果只是平常的捐粮,度过难关是肯定的,但达到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方小福根据现代救灾的众志成城的精神,给东方宇支了几招,没想到顺利开启了反踩敌人一脚顺便收取民心的外挂。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作为青阳县出身的方家食楼和徐家粮行,以响应天一先生的号召、支持太子殿下赈灾为由,京城铺子先捐,之后各县分铺也展示了不甘落后帮助百姓的善义形象。
之后如意斋、五味楼纷纷效仿,在这次捐粮行动里都是起到了带头作用,或许商家对手们嗤之以鼻,但百姓却纷纷手动点赞。
而且徐家粮行虽然也趁势囤了不少粮食,但没有趁乱涨价,搞得其它粮行也只能错失横财机会,对徐家敢怒不敢言。
但还是有人积怨太久,放谣言徐家粮行有户部徐侍郎撑腰,肯定暗中得了不少利益,不然怎会如此积极大义?他们是商家!商家!商家!
自古俗话说得好,商家无利不起早!
然而谣言并没有传播太久,就让天一先生通过书局张贴宣传海报的形式传递了他的话,说商家谋利是必然,但商家的衣食父母是谁呢?
是百姓!是客人!
如今多地受灾,百姓受难,商家不伸手,难道以后关起门来左手跟右手做生意?
但无风不起浪,肯定是徐家的善义妨碍了谁的利益,挡了谁发财的路,才会有人造谣生事。因此,请百姓不要传谣,继续传递正能量。
虽然红遍天下的天一先生没有指明谁在传谣,但暗示的话却让人眼尖地发现了,因此,市井议论之声很快从徐家的阴谋转到了陷害徐家的阴谋。
妨碍了谁的利益?挡了谁发财的路?
☆、1245.第1245章 弃文从商
肯定是没捐粮的那些商家同行啊!
很快这样的猜测便从街头传到了街尾,一天飘过几条街甚至出了城,于是那些没有捐粮的粮商吓到了,立刻也背着粮食往县衙赶。
就是其它商铺的老板也不敢跑慢,纷纷或多或少捐了些粮食出来,以证明他们是清白的。
感觉自己没捞到好处还受了损失的那些商家碰到一块儿哀声叹气,然后一琢磨,就决定将传谣的祸首给揪出来。
这一下市井里可热闹了,也给酒楼、茶楼之地增加了不少生意。
同样受益的,当然还有那些真真切切受灾的平民百姓,往年受灾只能逃离家园去别的地方谋生,朝廷也会赈灾,但效率大打折扣。
今年太子殿下亲自督办,又有天一先生起了个好头,这两人一下成了天下百姓的热议榜,也收获了粉丝无数。
这是一个无数路转粉、黑转路的双赢局面。方小福收到消息后自是乐不可支,也能想像得到福王阵营的人有多气愤了。
还有更给他们火上浇油的事情,由皇上下诏、户部执行的朝廷官方钱庄就在天下百姓一片热血沸腾、团结励志的时候,开始营业了。
没有太子、没有世子、没有小侯爷也没有叔王、皇子,钱庄的大老板是朝廷,虽然仍给了机会让有些势力渗入进去,但大份额利益仍在皇上那边。
而且只要多些心思,谁从中捞了什么,就是处理官员的事情,而不是民间私营无法干涉的问题了。
这是上次东方宇带太子哥哥过来看方小福时提及的,皇上直接将她的策划留下了,也不让他们继续参与,只让他们专心督办赈灾之事。
方小福想,这样也好,有什么问题也不会牵扯到太子了。这时代里就算是储君,没有皇上的意思而动作太大的话,引起皇上猜疑也很危险的。
这也是当太子的一直很低调,反而让福王拉拢了很多人,在争夺天平上渐渐势大的原因。
同样,皇上要的是格局平衡,却不是任何一方的突破,福王坐大就要压制福王,太子坐大就要打击太子。帝王权术,不仅对于臣子,也有皇子。
不过,既然钱庄不是哥哥和太子哥哥创办,方小福一边要将所有存款从大丰钱庄取出来,却又不想太快都存进朝廷钱庄。
就算她的策划里写了存款不交手续费,反而定存根据年限有不同的利息,而且银子和银票之间的兑换费用也减了半。
但她还想观望一下,看看朝廷的办事能力和效率如何。竞争,也需要时间。
因此,这次取了一百万两出来,除了六十万两是预留给这次盛世名园要提交的第二批股资,剩下的四十万两,给了十万两让大伯继续买地。
又留下了二十万两交给方子湛先收着,打算后面再做点什么。
剩下的十万两,再加上过去一年里累积起来的价值二十六万两的屏风图,足够方子健和方子元此去京城花费和开十家茶楼的本钱了。
让他们带图进京,也是知道最近盛世名园刚张业,赵书朗是在京城里的。
当初方小福说过,在那一批三十九万两的图看到市场价值之前,她不会出新图。而现在,赵先生可是托周掌柜带过几回信儿的,只是她一直说太忙,没有空画。
后来周掌柜也不敢催她了,免得小丫头又要提价啊。
其实方小福是真的很忙,主要是家里的事儿占用了太多时间,这事情多了就容易记性不好,也就画下了这些彩图,衣饰都没空儿去琢磨。
当然,那些小马夹也就是一起兴起凑了那些个款,后面还能不能出新就难说了。
但是现在两个哥哥进京,她总要交些货上去的,不然他们怎么去见赵先生啊?只可惜她不能进京,京里作坊的人手也该换款式了。
一开始她还奇怪着,为何没人催她换新款呢?后来和兄弟几个一讨论,都说是赵先生在关照,知道她忙也不方便才没催她。
反正货多不好卖就降价、做赠品,还怕积压在仓库嘛?
但是在回县城的路上,她还是下了个决定,和袁三娘商量了一下,征得她同意之后让她随同进京,由她去教新款。
于是一路上她就琢磨起新的款式来。到了别苑后,陆云轩兄弟和彩云母子也回来了,大家说了几句话后,方小福就让燕儿赶紧拿布料等物。
初二清早,方子健和方子元一行就从南门出发往七里坡去了。
这次方子健从别苑那两家下人里挑了两个十六、七岁的后生当他的小厮,一个叫吴江、一个叫郑原。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