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个就是元老爷,明明参加了,周怀山还是从他们家失踪的。最后却因为周怀山想不起来自己怎么离开元家的,再加上生了个好儿子的关系,全须全尾的回来了。
有了这个人证,这些人想赖也赖不掉。
总之,樊城很快陷入一种诡异的热闹中,天天有纷争天天有人闹事,可一旦衙门介入,马上又哥俩好的称兄道弟,只说是家务事闹得过了些。
元殷书点了这把火,任着火越烧越大,自己却借着养伤,闭门不出,谁也不见。
☆、第212章 内忧
北方燃起了战火,外族人入侵,北方是大周和外族人的一道屏障,小仗年年有,大仗三五年一回。.ieba
不光朝廷,就是这边的百姓也习惯了,最多商人受些损失,因为战时戒严封路,商人来往不便,自然赚的少了。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听到这个消息最多“哦”一声,又开始埋头干自己的事去了。
只有极少数人咬牙大骂,比如将军就差点将桌子给捶碎了。皇上下诏,大皇子不得不应诏,否则就有谋反的嫌疑。只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战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谁也不敢在战时硬逼着大皇子上京,万一让外族人讨到了便宜,逼大皇子上京的人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所以,人人都心知肚明,早不打晚不打,皇上让你回京就打起来了。但这话,谁也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呢。
大皇子写了奏折,因为战时无法奉诏入京,皇上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我们派出去的人的确发现有不少人从北地潜进樊城,不过,最近樊城的局面太乱,他们自顾不暇,恐怕要落个空了。还是少爷好算计,老朽自愧不如。”
师爷很开心,有什么比少爷的成长更重要,这一招玩的实在高明。
周怀山苦笑,明明是元殷书的手段高明,给他提了一个不容拒绝的提议。而且能提出这个提议,也说明,他看明白了很多东西。
“粮食都入仓了。”
周怀山随口问了一句,见师爷点头,又让他经常派人去外头走一走,算算今年秋收到底要短缺多少。
这话他说的很有底气,因为手里有粮,他根本不愁。
叶青蕊开始加固大门和围墙的高度,并且在围墙上扎进倒悬的铁钉,囤积的粮食和各种生活用也要亲自看过才放心。
她的前世生活在和平年代,从未经历过战乱,比起一脸不在乎的当地人,她的内心更加惶恐不安。因为战争伴随着的,无一不是秩序的破坏,人性的**还有暴力和血腥。
她暗叹一声,压下心里的惧意,她要去商行送一送大管事。
随着马上要秋收,大管事也带着诸多的人开始了新的一轮在奔波的生涯。头一年的布局,在外地谈妥的棉田,安插的织女,能不能起到效果,或是起多大的效果,就要看今年了。
因为是第一年,大管事不放心这些散落在外头的管事,他们中有许多都是第一回干这些事。所以带了些熟手,去帮他们在当地扎下根来,然后可以正常的运作。
大管事这一走几乎就是半年,樊城两个当家的,一个伤着一个哑着,他也放心不下,可大当家却面授机宜,逼着他离开。
叶青蕊到商行,好在能当上管事和帐房的人,基本都是识字的,和她交流虽然麻烦一点,也基本无碍。
大管事交待了好多事,叶青蕊一一记下,最后听到他叹了一句,“大当家那边,还请二当家多多担待,这段时间他实在不方便出面。”
叶青蕊点头,送走大队人马的商队,商行几乎是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她和往常一下,上午在商行看帐本,处理一些日常的事务。下午就去郊外的庄子上看看棉花的收成,目前来看,减产是肯定的,端看减多少了。
五谷的看法是乐观一点,减三成,悲观一点,减四成。听的叶青蕊是心疼不已,一年的心血少了好几成,谁不心疼。
“我们庄子上算好的,有些人家更惨。特别是今年第一回种棉花的,听说天天去张家闹事呢。”
“不是跟张家解了约吗?”
五谷识字,虽不通采,但是认得字,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说起来这事也是好笑,张家和一些农民签了约种棉花,却因为纺车的解密,而让张家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解约。
结果里头有很多人第一回种植棉花,张家又没人懂怎么种,不象之前叶青蕊都是派了人下到地头手把手去教。
再加上今天的旱情和蝗灾,这一叠加,有些人损失惨重。
当初是张家让他们种棉花的,现在不管解约没解约的都去了张家,嚷着让他们赔。
叶青蕊闷声笑的肩膀直抖,又接着写下,”活该。“
可不就是活该,真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半点不差。
等回去时,叶青蕊让马车绕了路从张家门口经过。看到张家门外围坐着一圈衣衫褴褛的人,看样子不像农民,马车夫却是知道的,低声告诉坐在车里的人,这些都是城里的小混混,还有一些乞丐。
白芷下车给了几个铜板,马上就打听清楚了,跟张家签过约的农民来过几趟讨要说法,还险些将张家人给打了。
张家人坚持合同已经解除了,跟他们无关,但架不住他们经常来骚扰,最后只好招了些小混混坐在这里,农民再来,便让这些混混将他们赶走。
但张家最大的灾难并不在这一块,而是来自樊城的士绅。
张家两位老爷面如死灰跪在元老爷的书房里,希望元老爷能保住他们一命。
其实,风老并没有那么傻,底细都不问清楚便去绑人。他是让张家的人给陵州一位官吏写信,问过周怀山的背景。
这位官吏出于张家,早前也得过张家两位老爷的资助,虽然后来因为放火一事让族里的人背了黑锅和族里决裂,但与这位官吏的私交其实一直还保持着。
此人官位并不高,但因为位置特殊,对于每位官员的背景家世了如指掌。
风老是得到张家两位老爷的保证,说周怀山在朝中绝无靠山,他们才敢动手。
结果却是……
“我们迟迟得不到回信,想到族弟就是这么一个慢腾腾的性子,做事又随性,他觉得不重要的事没准就不会回应。
加上他们为了挽回之前的损失,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为了快点出手,这才大着胆子回了风老。结果却害死了二十几条人命,加上上百人受到牵连。
这些人一放出来,头一个不放过的就是他们张家。
☆、第213章 恶化
元老爷不屑的看了他们一眼,心想自己一家关在牢里,他们连面都露过,怕是希望他死在里头。
还有过堂的时候,大儿子表示愿意代父受过,次子本来也想上前,却被张家姑娘偷偷拉住,还当他看不见呢。
人就是这样,越讨厌一个人就越讨厌,以往顺眼的也成了不顺眼。不顺眼的就更要命了。
想到为了张家和大儿子闹的父子生分,他就觉得是自己有生之年,办的最愚蠢的一件事。若不是大儿子不计前嫌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又帮他扛下这二十下的杖刑。
元家就算不家破人亡,也会沦落到和其他人家一样,破产消灾。
他脸上的表情越冷,张家两位老爷的脸色就越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书房外传来一阵骚动,元老爷有些不悦,自己说了有要事不许打扰,怎么还这般吵闹。
很快就是元殷华的声音在外头响了起来,“父亲,父亲……”
元老爷不得已开了门,元殷华进门一脸兴奋的说道:“您要当祖父了,郎中刚走,说是二个月了。”
元殷华一副幸福的快要傻掉的表情,父亲和岳父还有二舅都在这里,就象母亲和妻子说的,他们听了一定很高兴。
两位张老爷当然高兴,暗道女儿争气,这个时候怀上了元家的头个金孙,就是再不喜欢,也不能不拉他们一把。
元老爷高兴归高兴,但看了一圈屋里其他人的脸色,心又慢慢沉了下来。这个孩子来的真不是时候,报喜的时间也挑的不是时候。
不早不晚,他们这头来求自己了,那头就有怀孕的喜事报过来。
这个家,还是他的家吗?他开始有了一种深深的独孤感和失落感,无法言表。
“行了,都是个大人了,还这般毛毛燥燥,不知道我们在谈正事,不许打扰吗?”
元老爷终究还是说了他一句。
元殷华却满不在乎,还有什么比元家后继有人更重要的。
儿子一走,元老爷便垮了脸,却也不再端着架子晾着他们。
直接问道:“你们想怎么解决。”
有了外孙,他们的底气比刚才可足多了,兄弟俩对视一眼,暗自把标准拨高了一点。以前是打算把粮食全赔出去,现在是想着留下一半,只赔一半出去。
元老爷一听,直接摇头道:“这种条件让我怎么去谈,没人能接受。你们也别以为有个孙子便能把元家绑在你们的船上,我有两个儿子都还年轻,孙子我等的起。”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