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洪荒之我意由心 (一而再而三)


  关于治水的人选,人族各方贤能都给帝舜推荐了许多人选,但是,帝舜在这个时候却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人皇的眼光——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了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了鲧的儿子,禹。
  禹是鲧的儿子,而鲧,便是帝尧时期治水失败的罪魁祸首,帝舜选择了这样一个人来治理水患,毫无疑问是顶着极大的压力的——如果禹治水失败了,那么他便会如同尧一般在本来完美的帝王生涯之上留下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但是,舜选择了禹。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禹治水
  帝尧在位期间,水祸日益剧烈,当时因为四岳的推荐,帝尧选择了让鲧来治理水患。
  鲧治水采用的乃是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堵截洪水。
  然而,人力有穷,水势无穷。堤坝虽然越筑越高,但水却也越淹越高,最后堤坝被积蓄起来的洪水冲毁,水患更甚以往,鲧历时九年的治水生涯以失败而告终,终究未能平息洪水灾祸,而鲧也因此被帝尧流放到羽山,最终死于羽山。
  等到帝尧退位之后,帝舜在位晚期,禹就已经长大成人了。
  禹因为父亲鲧治水失败被流放而死的原因,从小就专心研究水患,总结治水的方法。最终,他发现鲧采取堵截的治水的方法完全是不可取的。因为单凭人力是无法战胜洪水的威力的,因此,禹最终总结出来应该采用疏导的方法来治水这个结论。
  等到帝舜把禹找来向他询问治水的策略时,禹便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深得舜的赞同。因此,舜力排众议,决定让禹来领导治水的事情。
  当舜把治水的事情交给了禹之后,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
  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在此期间,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初禹从帝舜那里接下了治水的重担之时,他才刚刚和妻子涂山氏女娇结婚数日。但是,女娇亦是一个贤惠的女子,听说禹要去治水,虽然不想和丈夫分离,但是还是选择了支持禹。
  后来,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第一次经过家门,听说女娇有身孕了。但是,心系水患的禹没有进去看望女娇一眼,就离开了。
  禹第二次经过家门的时候,正是他的儿子出生的时候。禹在门口甚至可以听到孩子的哭声。但是,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禹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禹和女娇的孩子启已经长大了。
  女娇抱着启在门口远远地看着禹,启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然而,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随着水患的治理,禹在民间的声望也变得越来越高。
  大禹治水共历时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因为大禹采取了正确的治水方略——疏导,而那些趁着水患兴风作浪的妖孽也被火云秘境派人清除,因此,经过十三年的治理,禹治水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而禹的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
  而在禹治理完水患之后,舜也已经该退位了。
  因为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商钧不够贤能,舜觉得商钧无法治理好人族,因此,舜便决定把帝位禅让给因为治水而拥有了巨大声望的禹。
  一开始,面对舜的禅位,禹选择了避让。他把帝位交给了商钧,自己则是隐居到了阳翟这个地方,但是,在那之后四方诸侯都来到阳翟来朝拜禹,却没有人去朝拜商钧,因此,无奈之下禹只好继承了人皇之位,并且定都于阳翟。
  禹继位之后,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划分九州,铸造九鼎,以九鼎为根基铸造九州结界,庇佑人族。
  因为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因此,禹就根据这些因素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之后,禹又汇集九州气运,铸造九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分别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都城阳城,以显示人皇禹对九州的统治。
  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也在此之后成为了皇权和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此外,因为在治水期间禹受到了各种趁着水患兴风作浪的妖孽的阻挠,治水大业也一度被这些妖孽脱入泥潭,如果不是后来火云秘境派遣修士清除了这些妖孽,大禹的治水大业就有可能毁于这些妖孽之手。因此,深知这些妖孽对于人族的危害的大禹,以九州鼎作为阵基勾连人族气运,于人族居住的九州之地布下九州结界,日后但凡有妖邪进入九州之地,就会被九州结界压制修为,十分本领发挥不出来三分。
  而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心愿已了的禹也选择了如同历任人皇那般归隐于火云秘境。之事,在禹之后的人皇交替却是发生了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惊变。
  禹离位后,为了效仿尧舜,他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选择了把帝位禅让给了伯益。
  而问题就出现在了伯益身上。
  禹效仿尧舜让贤传位给伯益,因为当初舜和禹继位的时候都是一再推辞之后才继承了帝位,因此,伯益也想要向舜和禹学习——他把帝位又让给了启。
  然而,这一让,就让出事情来了。
  当初舜和禹选择了推辞,然而丹朱还有商钧太过无能,因舜和禹才被各方诸侯又请了回去继承帝位,现在伯益想要效仿舜,禹,但是,启却不是丹朱,商钧。
  启身为禹的儿子,自由就聪慧过人,长大后更是一直跟在大禹身边学习治国方略,因此亦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所以,当伯益把帝位让给了启之后,事情并没有按照伯益想的那样,四方诸侯再来请他回去继任帝位——恰恰相反,继任了人皇之位后,启很快就以雷霆手段使得四方臣服,坐稳了帝位。
  而看到事情急转而下,伯益又不甘心原本属于自己的人皇之位就这么白白的让给了启,因此,在几经考虑之下,伯益选择了出兵攻打启,他想要用武力来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帝位。
  于是,人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内乱,就这么在启和伯益之间爆发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丛林法则,成王败寇
  火云洞。
  人族三皇五帝,加上少昊,帝挚,共计十位人皇,以及燧人氏等人族三祖,还有兵主蚩尤,文祖仓颉,——目前火云秘境所有有足够地位的存在,一共十五人共聚一堂,只为了讨论关于启还有伯益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有些大题小做,但是,在场的都是人族历史上的大贤之才,却都是一眼看出了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场争斗之中的关键——那就是定性的问题。
  事实上,这场伯益与启之间的战争,没有悬念,伯益是不可能战胜启的。因为现在的启才是名义上的人皇,而作为人皇,启可以得到九黎部落的帮助。因此,伯益毫无胜算。
  因此,伏羲等人聚到一起,不是为了讨论如何处理这场战争,而是在讨论该如何为这场战争定性——是人皇之争,还是叛乱。
  争夺人皇之位和叛乱,看似差不多,但是,其实质却是截然不同。
  如果伯益和启之间的战争被定义为了人皇之争,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启和伯益都有成为人皇的资格——只有拥有成为人皇的资格,才可以参与人皇之争,就如同当初的轩辕还有蚩尤一般。如果没有资格,就去争夺人皇之位,那就是叛乱。
  眼下问题也就出现在了这里。
  当初,禹离位的时候,是把帝位传给了伯益的,所以,按理说伯益是有资格成为人皇的,但是,当初伯益为了效仿舜禹,把帝位又让给了启,因此,现在启才是人皇。而伯益又在这个时候不甘心就这么失去了人皇之位,出兵与启争夺人皇,严格来说又属于叛乱了——启已经是人皇了,还争什么?出兵攻打人皇,不是叛乱又是什么?
  只是,伯益毕竟是禹指定的人皇的继承人,因此最终如何给伯益定性,却是一个难题。
  若是定义为人皇之争,那么伯益可免于一死,甚至可以继续身居高位,辅佐人皇。但是,若是定义为叛乱,那么伯益必死。
  “伯益乃大贤。”
  沉默了良久,禹最先开口打破了沉寂。而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清楚——伯益是难得的贤才,要不然当初他也不会放着才能不俗的儿子启不管,把帝位让给了伯益。而这种贤才如果死了对于人族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因此,禹的意思是把伯益之事定性为人皇之争,留下伯益继续为人族效力。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