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五代河山风月 (我的长枪依在)


  这次遇到陈承昭属于意外,原本老头也是陪着自己的妻子来烧香拜佛,没想到遇到天子。
  陈承昭一脸同情,大概意思是原来就算是天子也得陪老婆干这么无聊的事啊。
  史从云之前把陈承昭调到洛阳兴修水利,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大功告成,从汴梁到洛阳的漕运,基本恢复了唐朝的水平,促进城市间的商贸。
  “官家,洛阳有所复兴,不过想恢复唐时繁盛已不可能,因为关中残破,洛阳也不再是中转之地,加之以往那里是唐朝神京,如今已经不是,即便运河恢复,其它的也再难回到从前了。”陈承昭认真的道。
  史从云点点头,这点他早想到了,人类是很难对砍自然规律的,即便实在科技爆炸的二十一世纪,何况如今。
  “至少要保证粮草辎重和军队要能快速通过洛阳输送西北。”
  “官家,这点如今倒是轻而易举,如果西北有战事,清空控制运河,至少能保证十万大军的后勤直从大梁抵达洛阳。”陈承昭道。
  史从云点头:“这次让你回来想让你担任机要副使,同时好好休息休息,这几年辛苦你了。”
  “谢官家爱重,臣为朝廷为官家竭尽全力是天经地义的事。”陈承昭连起身拱手。
  “坐下说。”史从云抬手示意:“还有一件事,关于水利水军的事你最擅长,你给朕想想,如果在长江上架设一座浮桥有可能吗。”
  史从云之所以会问,是因为陈承昭本就是江南人,后来才投降中国,而且对水利建设,水军训练十分有见解。
  他对长江的水文情况肯定也比那些北方的将领和官员更加了解。
  陈承昭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仔细的开始思索起来。
  “官家,这件事只怕难度很大,臣所专者在于水军习训,疏浚河道,治水改流,但若说修桥,着实不是老臣所擅长的,虽然修过一些,但都是小桥,若说长江江面数里,这样的长浮桥着实没有把握。”陈承昭说得认真。
  史从云听了也一下反应过来,是了,陈承昭确实治水厉害,可如果打仗时候搭建大浮桥这种事,一般都是负责后勤补给的转远使或者先锋都部署在统筹调度。
  比如当年在淮河的浮桥就是李谷令人搭建起来的。
  而之后,后勤工作大多由于沈义伦,罗彦环等人负责,他们在搭建浮桥上的经验肯定是要更加丰富的。
  史皇帝心里开始盘算,什么时候把罗彦环找来问问。
  两人又陆续聊了一些轻松的话题,之后便嘱咐陈承昭回去好好休息。
  陈承昭十分感激,他大概万万没想到,自己来这一趟居然还能遇到天子。
  ......
  下午,史皇帝回到宫中,和六妹,周宪一起吃了饭,晚上支开酱油瓶孩子,留两人下来侍寝,两人都答应了。
  不过还没得他进入自己喜欢的环节,枢密院的人却来了,说是镇淮军那边有个消息要告诉他。
  史从云正恼怒,他都不知道这是多少次,这些大臣真是一点眼力劲都没有吗!
  不过骂骂咧咧之下,他还是重新穿了衣裤出去看什么情况。
  .......
  枢密院的官员已经在外岁殿外的回廊等候,见史从云黑着脸出来也有些忐忑,不敢抬头把情报递送过去。
  史从云看了一会儿,立即变了脸:“你干得很好,好好干!”
  官员喜出望外,连连谦虚几句,随后退出去。
  史从云之所以变脸,是没想到还他送来的还真是个有那么点用的情报,江南的江防部队控制了一个江南的读书人,根据他的交代叫做樊若冰。
  说他有让北方大军渡江的办法。
  一开始巡江部队伍长带他见了都头,都有引见到指挥使,再到都指挥使,最终因事关重大,虽不知他说的真假,还是被当下镇淮军都指挥使郭廷谓接见,便有了这封直达枢密院书信。
  书信中说来着是个三十多的南唐读书人,他自称在南唐参加科考屡试不第,上升门路早被江南门阀权贵垄断,而在江南如果考试不第,还可以通过上表奏疏,若被帝王赏识仍可入仕,但这一条路也被整天游山玩水,不问政事的国主给打断。
  他又听说北面秦朝科举公正,贵胄子弟高中还要复审,招揽天下人才,便有北投之心。
  于是樊若冰日夜沿江勘测,经常划着小船往返大江两岸测距,终于找到一处可以搭建浮桥的理想地点,能让秦朝大军横渡长江,于是便来投靠,想献上渡江之法。
  史从云看了有些激动,但他心里又不能确定这件事是真是假,那樊若冰是不是真有本事。
  于是回去之后也来不及和周宪六妹玩点愉快的游戏了,而是立即叫来翰林院承旨起草书信,连夜送去淮南,让南面镇淮军送樊若冰进京,他要亲自看看这人是不是有和他所说一样的本事。
  如果真有,那可是天上掉馅饼了,如果真能在长江上搭建浮桥,至少为秦国节省一千艘后勤补给船只,那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也为百姓省去很多负担,并且大大缩短战争准备时间。
  史皇帝迫切的想要见一见这个樊若冰.......


第448章 、阻力
  三月初,《大秦刑统》修订有了很大的进展,窦仪把修改的意见总体呈送给他,史从云接连看了好几天。
  总的来说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很多改进的地方也令人满意,不过在科举公平保护这件事上法规的力度还是不够,他们大多还是抱着唐朝时那种对待科举的态度。
  这点上史皇帝十分不满意,这件事不够严肃,而且他们都抱着之前的心态,这点他需要改变,于是召集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的官员过来,用了一天下午,仔细给他们交代了这件事。
  史皇帝及其重视这件事,一来他不能开历史的倒车,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如果他不将权力跟多下放,很可能会被反噬。
  二来他也需要权力的平衡。之前是启用南方的将领和官员平衡北方将领,接下来则是该逐渐提拔底层人才来平衡跟随他打天下的这些重臣权力的时候了。
  话虽无情,理智却让史皇帝十分清醒,任何长远的王朝都有一个这样的过程,比如汉朝初期刘邦吕后诛杀异姓诸侯王;唐朝则是李治武则天提拔行伍之人收拾勋贵大族;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
  这个规律几乎没有变过,中国的道德论喜欢塑造圣人,但血淋淋事实是人无完人,权力、财富和欲望面前能够保持自我的万中无一。
  而一个国家人员构成庞杂,组织庞大,如果想着靠赌人人都是那万中无一圣人来治国安邦,那简直都不能说天真幼稚,而是自寻死路。
  政治斡旋是对自己和对整个国家都最有利的手段,虽然人们常会看到政治斗争的血腥,如汉初的政治斗争,唐初的政治斗争,宋初的政治斗争,还会把自己带入达官显贵中去而感同身受,义愤填膺。
  但其实在史从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角度,要他来说,高层政治斗争再血腥再残酷,死的也只是少数人,千万倍好过战争,而对于中层官吏和底层百姓来说,是最好的。
  真正无能的高层将政治斗争变成不可控战争时,就是无数黎民百姓的地狱,血流漂橹,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的战争才是最恐怖的。
  为了政权能够平稳过度,权力得到平衡,史皇帝必须现在就开始考虑,靠着更多的机会,更加公平的文举、武举,以及工举,培养跟多没有根基的寒门子弟,在之后几十年里,让他们慢慢制约逐渐环绕在天子身边文武重臣。
  这是他心里的长远打算,当然,这件事他不会对外人说,只是准备用最严苛的法律来保证竞争的公平。
  于是,新制定的《大秦刑统》不要说比五代,就是比唐朝的法律都要宽仁很多,比如族诛罪被去除,改为弃市抄家。
  一些以前随随便便就要处死的死罪改为流放,很多要斩手剁脚割鼻子的肉刑改为苦役、棍刑等。
  已经更加文明,这也附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从秦到汉到唐再到宋,刑罚上一直都是不断减轻,不断去掉很多惨无人道酷刑的发展趋势。
  不过在所有刑罚都变轻的大前提下,唯独关于科举方面的法律史皇帝却是违背唐朝的趋势,反而是加重了的。
  比如唐朝对舞弊考生的处罚一般是剥夺一次或若干次的录取资格,而且还要株连保人,株连的保人会被贬官。
  而窦仪等三堂官员都认为唐朝的这个处理已经很合理了。
  史从云却知道,这种力度的处罚,根本没法阻止舞弊,松散的惩罚也会导致这条上升通道完全被官僚贵胄垄断,日积月累就是亡国之祸。
  于是就强令他们当场修改光于科举的法律,其中特意强调,参与舞弊,帮助考生舞弊,则参与者和考生都要被处死,监考官员也要受罚。
  众多官员听后大吃一惊。
  不少官员都当场反对,再三表示这太严苛了,纷纷请求天子收回成命。
  史从云扫了他们一眼,哪会不知道他们的小九九。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