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咱们要先确定几个基本的原则,对待海外的土地上,我认为应该秉持先占原则。”
朱元璋道:“什么意思?”
“就是谁先到达,谁先拿到手,就归谁。插旗占地,上报朝廷,我们就要予以承认,别人再想霸占,那就不行了,我们向外移民,还是要避免械斗,尤其是不能自相残杀。”
张希孟倒不是杞人忧天,其实历史上的下南洋,各地移民之间,就时常械斗,血流成河也不新鲜。
广东和福建,不同省的能打起来,漳州泉州这种,也能打起来……至于不同的村子姓氏,宗族械斗,那就更不要多说了。
所以没有定好规矩,没有妥善安排,都用不着海外的蛮夷,自己人争斗,就能损失惨重。
因此在开发海外的问题上,排在第一的原则,那就是先占原则。
谁先到就归谁,不能胡乱抢劫,不能自相残杀。
“这条很好,接下来还有吗?”老朱问道。
张希孟道:“接下来的一条,应该是先商贾屯田,然后用兵建国。”
怎么说呢,假如一支船队,找到了一块肥沃的荒地,可以耕种生产,那就要先进行屯田,种出粮食,扎下根基,然后再考虑下一步。
也就是说,要积攒足够的家底儿,才能考虑设立国家,由朝廷颁布政令,进行册封等等事宜。
如果已经有国家存在,大明的移民过去,想要直接圈占土地,人家多半是不答应的。
难道还能立刻就摆开车马炮,打起来吗?
显然也不行。
因此张希孟主张以通商为主,首先了解情况,要有一定基础,然后才能进一步下手。
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高丽,比如倭国,这种在眼前的,大明海军能触碰到,门户已经打开,问题不大的。
可以直接进去,根据情况,或是从事商贾,或是屯垦种田……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已经被大明确定掌控的土地,移民出去,那是不能随便立国的。
因为这些土地有的划归皇子,作为封国,有的许给了勋贵,已经算是有主的地了。不能允许随意圈占。
你去生活可以,经商发财,全都没问题,但是你不能建国。
张希孟又提到了一件事,“主公,咱们是不是还要定个标准……比如移民出去,他们占有多大的土地,产出多少,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比如咱们已经确定的,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往下还有没有,要不要安排子国,男国?”
朱元璋也听得头皮发麻,“还是不要那么麻烦了,在伯国之下,就按照市镇村来算吧!移民出去,几十人,上百人,就是一個村子,有些商贸往来,可以升格成镇。等商贸繁荣,人口超过一万,就可以算作市,以此类推。”
“那要算当地人,还是只算大明人?当地人……到底算不算人?”张希孟声音不高,但是却又问了个致命的问题。
人,什么算人?
有手有脚,人科人属。
这就是人,还有什么疑问吗?
对不起,还真有。
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土著是不被承认的。
他们并不算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所以可以肆意杀戮。
一颗子弹,一条人命。
一张头盖皮,一片肥沃的耕地。
所以人籍问题,可不是个小事……万万不能被什么很高大上的历史文件骗了,不要以为里面的讲的“人”,顺理成章就包含你。
毕竟在某些人的眼里,你只是黄色的牲口。
其实面对这事,朱元璋也是深有体会的。
毕竟在大元治下,南方汉人的命,也就和一头驴等价!
朱元璋沉吟再三,终于道:“既然是要往外走,争夺土地,开垦蛮荒,打仗杀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务必要戒杀,咱们还是要利用当地人的劳力。再有一点,如果当地人愿意归附大明,成为华夏子民,也要给一条路。如果某些地方,华夏子民数量达到七成以上,心向中原,也可以纳入本土,和中原一视同仁!”
张希孟面带笑容,跟老朱相处这么多年,他很清楚,朱元璋虽然杀人的时候,不会手软。但是对待普通百姓,他永远都是最为了他们考虑的。哪怕是海外的人,朱元璋也愿意给他们一条活路。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由大明主导海外开发,由华夏统领天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运气,至少不会被轻易抹掉。
“主公,既然如此说,这就涉及到对海外的教化,还要我们的文明习惯,要向外传播。学堂,寺庙,宗祠,这些东西,怕是也要一起送出去才行。”
朱元璋怔了怔,也不由得满心感叹。
先是寺庙啊,祠堂啊,宗族势力,都是大明极力压制,甚至需要彻底铲除的。但是到了对外开拓的时候,却需要利用这些力量。
果然,权力厌恶真空。
没有强大的行政体系,甚至没有充裕的驻军,带来不了足够的秩序,就需要依靠曾经的东西填充。
朱元璋突然涌起一阵强烈的担忧,他突然想到了一种情况。
“先生,如果任由他们做大,发展起来,会不会借尸还魂,反过来影响大明啊?”
张希孟无奈苦笑,“所以说往外移民,大肆开拓,不是一件小事情,父子颠倒,主客异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希孟又道:“所以说,如何掌控海外,也是一门大学问,趋利避害,咱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
朱元璋深深吸口气,叹息道:“过去总觉得人口滋生,土地不够,非要往外开拓,占了更多的地盘,也就好了。可现在真正开始动手了,却又瞻前顾后,觉得移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生,你说咱们俩是不是有点可笑了?”
张希孟反而笑道:“这么多年了,难道主公觉得,天下间有什么事情是容易做到的?干什么事情,有利有弊,有弊有利,互相纠缠,难以言说清楚。这是治国的难,也是治天下的趣味所在,全看主公怎么想了。”
老朱朗声大笑,“不管怎么想,往外走是必须的,而且往外面走,不光是人出去,心也要出去,华夏的魂儿,更要出去!”
张希孟猛地一振,他意识到,老朱已经确实掌握了精髓。
海外移民就是这样,不可能包办一切。
如果派出兵马,打下土地,把人迁过去,再安排官吏,治理地方,派兵保护,有什么事情靠着朝廷裁决。
这么干,不出十年,就能拖垮大明的财政,顺利把对外开拓,做成一个亏本的生意。
经营海外,肯定不能和中原一个方法。
对待外面,必须因地制宜,能商则商,能农则农,能矿则矿,能牧则牧……反正什么适合,就做什么。
首要的一点,是要有收入,能先站稳脚跟。别给大明添麻烦。
毕竟你们已经是出海的孩子了,就不能事事都靠着大明,朝廷也不能像一个奶妈子似的,成天照顾你们。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一脚踢出去,什么都不管……这些移民又会怎么样?
他们失去了依靠,又很弱小,即便他们勤劳,聪明,能赚钱,比那些土人厉害多了。但这些人也一时掌握不了权力,就只能依附当地的土著。
混的好点,就成了豪富,混的不好,就沦为韭菜。
但不论好坏,由于出海的刹那,就隔断了中原的联系……这些移民,除了和中原百姓长相差不多之外,其他的方面,只会渐行渐远,几代之后,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对外移民,还要保持一定的控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大明的存在,体会到大明的力量。
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对待大明的敬畏和忠诚。
因此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定期巡逻海疆……这可不只有大明的近海,还有其他的海域,一切关键的水道,都需要大明存在。
不为了别的,一杆大明的旗号飘扬在那里。
船队在,武力在,国威就在。
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支撑,谁会听伱的?
所以向外开拓,绝对离不开一支强悍的海军。
自从除掉了廖家和俞家之后,朱元璋亲自主持,以常遇春督造船只,刘家港船厂全年无休。
经过了这几年的筹备,大明已经拥有了上千艘各式帆船。
组建了一支强悍的海军。
就是靠着这支船队,常遇春才大杀四方,迫使倭国将怀良王送到了大明。
接下来,向北,向南,只要商船队触及的地方,都要有海军船只存在。
三个月,五个月,一年半载,必须巡视一圈。
这也是郑和船队不断下西洋的原因所在。
这一支庞大的船队,就是大明的威严。有了不断南下的船队,才有万邦来朝,才有海上的贸易繁荣。
靠着源源不断的收入,才有了历史上永乐朝的种种壮举!
当郑和船队停下来之后,武力不在了,大明就很快退出了海上商路,将贸易的主导权,拱手让给了西夷。
所以对海上商路的掌控,是海外开拓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武力作为基础,才有后续的一切。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