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他们通过不断的迁徙与组合,在此时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五大聚居区,西北聚居区,云南聚居区、中原聚居区和华北聚居区以及江南聚居区,其中人口聚居数量最多最明显的就是陕甘地区。
  陕西回回数量超过百万,占人口总数起码一成五,而甘肃回民更多,超过了两百万,占甘肃人口一半以上了,甚至可能达到了五分之三。
  人口的大量增加,尤其是聚居模式,以及人口占比的提升,让西北的回回几乎完全转为了族内通婚,其次就是回教经堂的影响力更加扩大,他们更加排外。
  因为是大分散小聚居模式,所以数量最多的陕甘地区,回回也基本上是以村落的方式分散聚居,一个个的聚居点,与汉民相邻。
  这种模式与岭南的土客村庄相邻而居类似,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回村庄比邻而居,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
  回庄报赛演戏,不准汉民去看。汉庄演剧,也贴告条,不准回民去看。
  若是有汉回小孩子跑去看戏,或是有人跑去别族售卖瓜果等,就会被对方殴打撵赶。
  而有时相邻两个回汉村庄,为了争夺水源等,更容易爆发集体械斗,这种械斗打起来非常激烈,甚至可能会引发附近周边许多同族村庄加入,双方死伤惨重。
  而回民好斗,他们自己回教这些年也有新老教派之间的矛盾。
  从唐代时大食东征,回教东传,此后数百年来,中国境内的回教其实基本上都是逊尼派的,都承认四大哈里发为正统,在中国境内的是其分支底格目派,底格目派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新月教派,又称老教派,他们的教义相对保守和温和,并不主张积极的扩张。
  形成守旧传统,反对标新立异,坚持按老规矩办事,倾向于汉地本土化,教立了教坊制组织,他们还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在寺内开展经堂教育。他在中国近千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他们的教派礼仪中甚至引入了许多汉族的风俗习惯,相对温和保守。教坊的组织形式是“三掌教”制。由领拜伊玛目、讲经宣教的赫蒂布和呼唤礼拜的穆艾津(宣礼师)组成。
  但是明末时,受叶尔羌汗国的影响,苏菲教派传入。
  苏菲教派又被称为神秘主义教派,叶尔羌的黑山派、白山派都属于苏菲派,苏菲派准确的说是苏菲主义,而不是如底格目一样的教派,相比起传统守旧的底格目派,他们更激进些。
  这些年许多苏菲派的人在西北传教,他们被统称新教,而新教里又有各个不同的派别,在中国,他们被称为新教门宦,新教门宦越来越多,甚至大门宦里又分出了新的门宦。
  新旧之争越来越激烈,而新旧激进的教义,也让回汉冲突加剧。
  传统守旧温和的底格目派入中国千年,都与汉族相安无事,但随着新教的各个门宦迅速发展,加上明末整体社会秩序的崩塌,使的如今陕甘变成了一座活火山。
  回教中的伊玛目、阿訇等,本来只是教里的老师,类似于其它教的牧师、和尚等,开始并没有赋予特殊地位,也没有特殊要求,他只是一个老师,可心娶妻可以生子,也可以经商谋利,还可以做官当差,不必穿特殊的服饰,这与儒家的夫子倒是类似。
  在元代,他们就被称为回回大师,在明朝,也被称为老师夫。
  大明的汉人接受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私塾教育,而回民则建立起兼具有私熟和寺院特色的,以回回十三经为主的经堂教育。
  阿訇们就是经堂的老师夫,他们在回人中是少数能识文断字,是有学问的人,也是精神和文化的导师。
  在地方乡里,他们就相当于汉人里的士绅族老们,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时间久了,这些阿訇们就出现了世袭地主教长。
  形成了回回里的门阀,其特点就是阿訇们拥有的威名权力大,他们以地主身份收租,还通过念经盘剥教徒,通过世袭相传,代代积累,这些教长便形成了门阀。
  陕甘新教就有四大门宦,地位无人动摇。
  不过这种现状,也引的一些回人不满,于是有人创立新的教派新的门宦,另起新旗帜,主张只诵默经文,不需要交羊、布这些给教长,于是在明末这个哪哪都乱哪哪都天灾兵祸不断,大家都受困受穷的时候,各种新教派极受欢迎。
  几乎只要有人站出来登高一呼,自称是从圣地朝圣回来,得到什么圣谕建立新派,立马就会有很多人拥护支持,这种情况,那些大小门宦自然不肯,于是便会指责这些人是异教徒,号召回民攻击。
  双方经常会因为新老教派之间的矛盾,发生械斗。
  这使的陕甘地方的形势就更乱,加上之前农民起义,后来顺军攻占陕甘,再又清军入关攻夺陕甘,再到吴三桂据陕,米喇印、贺弘甲据甘,各方你来我往的交战,夹在中间的汉、回百姓也都遭受其乱,更是加剧了混乱。
  在这种局势下,地方府县也基本上失去了地方控制权,下面的回回新教之争斗殴也好,汉回之间械斗也罢,根本管不了也没人管,加剧了形势的恶化。
  而米喇印丁国栋他们举旗叛明后,更是到处传贴,号召西北回民起来造反,要让甘肃成为甘肃人的甘肃,要在西北建立一个回回国。
  一时间,越发混乱了。
  临潼县有不少回庄,现在已经发生过好几起回汉村庄械斗了。
  其实明末时已经有很多人对于回回有了提防,如早年陕西巡抚曾上疏奏报,称回回左道惑众,律有严禁。如回教不敬天地、不祀神,另定宗主,自为岁年,党羽众盛,济恶害民,请概令出教,毁其礼拜寺。
  甚至在朝堂上,有许多大臣眼里,回回与汉族别无二致,他们说汉话穿汉衣,所以认为回回不过是一小部份具有特殊宗教习惯的汉人而已。
  绍天朝的从龙元勋顾炎武,更是直接上书,说惟回回守其固俗,终不肯变,结成党伙,为暴乡间,以累朝之德化,而不能训其顽犷之习。
  只是到了晚明后,大明朝内忧外患,回回虽已成患,但却还排不上朝廷最当急的,一拖再拖,结果就被放到一边顾不上了。
  直到农民起义席卷天下打进北京,东北女真一步步杀进关中,大明朝也还没能腾出手来顾这些。
  只是大家也没想到,朝廷终于出手了。
  吴三桂交出兵权,征召入朝,朝廷已经派来了总督、巡抚,又有御营入关,各府县官衙也都陆续有新官上任。
  这新知县一上到任,就颁了此告示,汉民们纷纷围观叫好。
  眼下回汉冲突厉害,特别是在米喇印的传贴挑动下,更如干柴浇油,有点火星子就着。
  以前回汉争斗,官府基本上不管。
  现在终于有人管了。
  县衙内,新知县赵炳正在与县丞、县尉、主簿,还有各乡镇的乡镇长、保长,巡检,县团练营的大小官员们议事。
  “报,老爷,出事了。”
  一名班头进来禀报。
  “何事?”
  “灞桥镇打起来了,好些个回汉村庄大械斗,已经死了几十人了,还在打,四面的回汉庄子的人都还在往那边赶,有回回已经喊出口号要夺取灞桥,占领临潼,响应米喇印。”
  知县赵炳一听,啪的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这还得了,赶紧召集团练,并向省巡防警备营报告请援,还有向长安上报。”
  “县尊,区区村庄斗殴,咱们自己解决就好,用不着直接捅上去吧?”一名吏目还劝说。
  “哼,闹这么大,还大事化小?这什么时候?圣人的旨意白贴了吗,既然敢顶风作案,还敢勾结叛军,那自当严厉打击,一网打尽,要快,要狠。”
  赵炳甚至都没问因何而起的械斗,既然回回都已经敢喊出占领灞桥镇攻占临潼县,响应米喇印的大逆不道口号,那还问什么,先剿灭了再说。
  “取本县棉甲、鸟枪和腰刀来,本县要亲自上城督防。”
  赵炳是秀才出身,但当初是在御营军队里做过文官副职的,打仗他可一点不怵。
  披甲提铳上城墙的时候,他才询问起因。
  事情也不复杂,就是之前吴三桂占据关中时,招募了不少兵勇,其中有回也有汉,后来蓝武关吴三桂交出兵权入朝,他的兵马被朝廷大部份遣散了,部份则收编整顿其它军中。
  有一些回勇散归渭北,路过临潼灞桥,据说是偷了小张村的一只羊吃,结果被村民发现,双方起争执。
  因为小张村是汉庄,于是更加愤怒,直接叫来村民围住那几个回勇,让他们加倍赔偿,他们不肯,于是争斗中,直接把几个回勇打死了,有两个逃脱,跑到附近回庄求救,回庄的村民过来讨要说法,小张村的村民们骂他们是贼,还要他们赔羊钱,甚至要他们赔受伤汉民的汤药费,争执不下,双方又打了起来。
  回民没打赢,又死了两个,逃回回庄后,立马联络附近的其它回庄,本来因为经常回汉械斗,附近的回庄也都是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四方帮助,十分团结。
  这下灞桥镇的许多回庄都闻讯赶来,那边小张村也没坐等,一面向府县报官,一面也广发英雄贴,邀请亲朋好友,附近汉庄帮忙。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