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隆庆年间,跟蒙古关系缓和,曾打算跟两翼蒙古都建立封贡互市的关系,但是只有俺答汗接受了大明册封的顺义王,并建立封贡关系,而左翼的土蛮汗,也就是外喀尔喀的札萨克图汗却并没接受。
当然,隆庆和议,本身也确实是个城下之盟,大明君臣也一直引以为耻,而蒙古人自己也认为这是大明皇帝惧怕他们,所以进贡求和。大明后来干脆就捧一踩一,分而治之,扶此压彼。
明朝不烧荒不捣巢赶马,而俺答汗不南下寇边。和议后,也确实曾有过几十年大和平。
现在朱以海愿意给鄂尔多斯更全面的贸易互市,以把他们从满清战车上解绑下来,并安抚住他们,先不起冲突。
通过贸易还能互惠互利,卖茶布瓷器盐铁烟酒等,换回皮毛牛马,还能收取税收,这买卖绝不会亏,要是能够达成联姻和亲,自然好处更多,关系更稳。
至于说将来收复河套地区,那是等干掉建虏,甚至收复建州三卫以后的事了。那还早着,现在没必要就非要把鄂尔多斯就当成死敌一起干,那样四面树敌没什么必要。
“如果额磷臣想要娶大明女子,朕也可以答应他。”
大明有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祖训,但朱以海觉得双方联姻也不是坏事,他用不着下嫁公主,可以在宫女中招自愿前往蒙古做王妃、国公夫人的宫女,收为义女,赐一个公主封号,送去和亲便是。
出身普通的宫人,去草原成为部落的王妃,甚至能成为皇帝义女公主,只要是自愿的,这不是什么坏事,多少人还求之不得呢。
漠西和漠北蒙古现在都和大明友睦,并向大明称臣纳贡甚至和亲,漠南蒙古完全也可以安抚拉拢为先。
先礼后兵,除非是实在冥顽不灵的,否则没必要到处树敌。
朱以海是个务实派。
就算是大明祖训,他也并不会放在眼中,反正违反的祖制早多了去了,也不在乎多违背一条。
一切以中兴大明,复兴华夏为首要,其它的都可以让路。
第714章 武僧
中秋过后,天气转凉。
但好消息却是一个接一个。
马国柱入山西,石廷柱、张集、边大绶等献城而降。马国柱与李际遇、许定国、张鼎、丁启光等迅速扫荡山西,当太原第一场雪纷洒落下时,整个雁门关以南,各府县基本上已经归附大明。
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各地府县是纷纷望风而降。
当初闯军入山西,在山西也就是遭遇了原勇卫大将周遇吉的英勇抵抗,其后便再无像样抵抗,后来清军南下,也是势如破竹。
如今明军却也依然如此,太原一降,各地纷纷投降。
“陛下,祖大乐率部献大同投降,祖泽润兄弟在紫荆关兵变俘济度宣布反正,郎廷左在保定杀马光辉宣布起义。”
接到这捷报的时候,朱以海已经返回洛阳,而且还正在嵩山少林参观呢。一群和尚们接待皇帝时都诚惶诚恐,因为皇帝这几年行事,对佛、道还有其它的那些什么天主教之类,都算不上友善,既不崇佛也不礼教。
不止一次公开反对崇拜偶像,甚至抨击寺院教堂占地放贷等许多问题。皇帝上山前,总督陈潜夫就已经先来过了,还带来了许多官吏兵将,要全面清查山寺产业。
既要清查他们的产业田地铺坊,还要考核他们的僧人等,总督要求河南江北所有寺观的僧道都要参加官府组织的僧道考试,内容是相关的经义等,很严格,且还有名额限制,每个省,每个道,每个府,每个县,每个乡,只能有多少寺观,每个寺观只能有多少人。
考核通过了发度牒,还得交度牒费,有牒才能出家,其它诸如寺观不能从事工商,不能放贷,不能买地出租,甚至不能接受田地捐献,不能给佛像镀金,不能用铜铸像等等,新规要求太多。
而如果不能通过考试,那就算有钱也拿不到度牒,必须还俗。
每个寺观的田产,还有了限额,超额的都要收走,额内的可以出租,也可自种,但要纳地丁银,一文不能少,且出佃的租率必须得在朝廷划的线内。
连寺庙占地面积,建筑规格,都有了新的限制,不能逾越。
按陈潜夫给少林的这些通知,少林这个天下大刹名寺这次要脱皮。
所以皇帝上山,没一个和尚高兴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寺中僧人在先前的考试中都没过,直接就要强制还俗,考试通过了的,可也超了许多名额,依然要还俗一些,或者只能去其它地方的寺庙,有些寺荒废了或是里面的和尚不合格,他们可以过去。
和尚们反对,但现如今反对有又什么用。
以前鞑子也好,闯军也罢,甚至是后来李际遇、许定国等在河南,也经常来找少林拜山,但也就是要些粮和银子,甚至要征点武僧,多少打发些就行了。
可这次朝廷来真的。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皇帝要对寺观动手,这少林倒是首当其冲。
“意料之中!”
朱以海听到这些好消息,却很平静,他还特意在佛前上了三枝香,转身却说那些佛像的金身铜像违规,要求拆毁。
朱以海倒不是跟历史上三武一样要灭佛,但他确实看不惯如今的寺观的这些问题,没到危及统治的地步,但也确实不是小问题。
他也算是再造大明的中兴之主,现在他有这个实力能解决掉一些问题,那就当去做,他要都不做,以后人就更难做了。
秦王和汉王刚才也跟着上了香,想不到皇帝转头却要把佛像拆了。
“礼佛修行,当修的是心,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烧香拜佛,求佛保佑,这可不是修行,这是功利,寺庙中的佛像,便是外相,真正的佛在心中,修行自己,
而如今这些人占山侵地,广建佛寺,大塑金身,这都是外相邪路。
这些人不是在修行,而是在不劳而获。
让老百姓礼佛,却只是要香火供奉,可供奉的不是佛,而是那些和尚。这些人自号出家人,却不事生产,接受捐献,到处化缘,还把百姓捐的善款,反拿来放贷,你看这少林占了多少田地,这一座山都让他们快占完了,这佛陀金光灿灿,这和尚脑满肠肥,可却绝大多数连基本的佛经都讲不明白了,
甚至有和尚在山下偷偷养女人生孩子的。
他们占有这么多田地,每年收取这么多佃租,既为给朝廷缴纳税赋,灾年却还趁机放贷。
所谓放粮救济,也不过是拿出一点点钱粮来做样子,好接受更多百姓捐赠。”
“朕不反对礼佛信道,但得虔诚,何谓虔诚?出家人就得有出家人的样,既要虔诚更得苦修,最起码得自食其力。”
“你礼佛连个佛经都学不好,礼什么佛。何况人生下来,首先还有许多世俗的职责义务,比如起码得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抚育孩子,如果父母都不供养却去出家,这是应该的吗?”
三武灭佛,都是当时寺院经济膨胀到了非常严重的时期,严重威胁统治了,比如到了唐中后期,全国大中型寺院五千座,小型庙宇四万余,僧尼几十万,寺院奴隶还有十几万。
这些寺院还占有无数良田,形成一个又一个寺庙庄园。
甚至当时有个说法,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严重程度,他们收取地租,发放高利贷,开质库典当,结果还不交税。
到后期还有几十个僧人封司空司徒甚至封将军,开始参与政治。
明末的寺观问题没三武灭佛时那么严重,但其实也好不到哪去,明初虽也有设立管理僧道的机构和官员,但到了此时,也几乎就是个摆设。
现在朱以海要求的是,重新整理。
先来一波清理整顿,一面是搞僧道考试,重颁僧道度牒,把不合格的、超额的还俗。
另一面则是清理寺观、寺产这些,所有的寺观,清理登记,保留部份,登记授牌,取缔一部份。
而保留授牌的,也要清理寺产,主要是清理田地,按规模、僧人数量等保留一定量田地,不足的还可以补发一些,超出的收走。
搞完这些,还要做一件事。
重置僧录司、道录司,地方上设僧纲司、道纲司,设立僧正、道正等官员,专门管理僧道事务。
所有获牌的寺观,他们的主持,都需要有朝廷考核和任命并监督,程序就是各寺自己推举提名,朝廷考核然后任命。
另外,所有寺观保留的财产,都要登记在僧录司下,这些寺观财产,从寺观到田地等,都不属于僧人,而是属于僧录司管理,当然,这些财产僧录司也不得随便侵犯,但也不由寺观僧道随便使用。
他们有使用权,但所有权归朝廷。
朝廷每年每季度都要审计,一些重大开支寺观还得上报审批后才行。
寺观以后除了自耕、出佃耕种外,不得从事放贷、典当诸金融行业,以及碾房磨房等所有手工作坊等加工业,并不得在市镇集场开店摆摊等等赢利活动。
寺观的合法财产,用于维修寺观,供给僧道吃穿,甚至是印书抄经等,此外不允许僧道等用于在外购置房产,买马买车等等消费。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