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讲银子,仅黄金琥珀佛顶石等,每箧百斤,每库五十箧,共两百五十库,就是一百二十五万斤。
其他的银子珍宝什么就不说了,运了几个月还没运完。
总价值远远超过李自成在京城弄到的七千多万白银。
必竟沐氏在云南做了近三百年的云南王,这也是丁毅看中的一个大宝库。
丁毅辅政之后,没几天就派使者,召沐天波进京。
沐天波断然拒绝。
此后丁毅也没功夫管他,先平定天下再说。
他隐约记得马上云南好像有叛乱,直接动摇了沐天波的统治,把沐天波赶出昆明。
等到那时再收拾沐天波不迟,还能借机夺走沐氏所有财富。
于是整个崇祯十七年,丁毅都在各地布置,征兵,指派巡抚,总兵,巩固地盘,清扫乱兵,为后期量田收税做准备。
进入到1645年后,朝廷经过商议,继续使用崇祯年号。
为崇祯十八年。
历史上,一般新皇登基,就会改元。
有的皇帝甚至会在任上改元两次甚至以上。
但也有新皇登基没改元的,用前皇帝的。
比如五代第一明君之称的周世宗柴荣,他在位时,一直用显德(显德是先皇郭威的第二个称号),柴荣死后,他儿子柴宗训即位后,还是用显德,这家人也真够省事的。
于是朝中群臣商议后,以定王永王没找到,太子年幼不懂事,还不能当皇帝为由,继续使用先皇年号,仍为崇祯。
崇祯十八年,三月。
大量兵马和各种物资从四面八方往云南集合。
----
京师的三月初还有点小冷,温差比较大,有时夜晚能到零度以下,白天却有十度以上。
这段时间京城有些热闹,百姓们都在坊间议论着朝廷的大事、方计。
以往大部份普通百姓并不关心朝廷大事,只有读书人和官员们才会关注。
但去年十月,朝廷宣布在都察院中成立‘宣传司’,都察院中原本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各部主官从正六品到从九品不等。
宣传司出现后排在第一,主官称宣传。(经历司主官为经历,司务厅主官为司务)
首任宣传为阮文龙,正四品,都事两人,正五品。
宣传司的作用就是发行京报《天下事》。
《天下事》为月刊,每月三日发销,第一期发行了五千份,非常惊艳,引起万人空巷,争取观看。
当时售价为一钱银一份,已经算贵的离谱,但根本不够卖,到月中时,黑市二手的都炒到一两一份,翻了十倍。
天下事大小和现代报纸差不多,折叠后如书大小。
第783章 天下事
天下事共分四版,一版是大明皇朝的国内事情,比如九月官军剿灭张献忠,十月第一期报纸就有展现,写的还生动有趣,当然肯定略显夸张,把明军百战百胜,贼兵不堪一击,表现的淋漓尽致,战斗场面更是写的和似的,百姓们都看的津津有味。
结尾更写了个战斗英雄,第一个登上城墙,面对十余名贼兵,死战不退,身负重伤。
文章最后写着,兵士刘奋进,浴血奋战,悍不畏死,立下大功,虽然伤重退役,朝廷商议决定,任命其为家乡固安县主簿,另家中赏粮田三十亩,耕牛一头。
当时京城许多读多人看了哗然。
十年寒窗不如一个战兵?那我们读书有什么用?
结果这文章下面有当朝太子写的文章。
“论读书人和兵士对大明朝的作用”
太子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在文中把读书人贬的一文不值,更用先皇崇祯宾天前所说,诸臣误国,文人误国。
当贼兵进京时,读书人纷纷投降,只有兵士敢于决战,为保卫大明江山,保护京城百姓而出力。
最后言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番话引起全天下读书人的愤概,大伙对太子都极为不满。
但天下间,最多的可不是读书人。
京城市井之中,也是有大量的市井之徒称赞太子英明。
太子的这篇文章,还捧红了另一个人,因为这句话是曹学佺所说的。
曹学佺也是大明忠臣,历史上李自成进京后,听到崇祯死了,他就投井自杀,被家人所救。
等后来清兵攻入福建后,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丁毅进京后,升曹学佺为贵州巡抚,曹学佺在福建呆了好久,等丁毅兵马进贵州之后才去上任。
他的这两句话,原本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太子的一篇文章,再随着《天下事》,很快红遍全国。
原本在大明高高在上的读书人身份,因为这文章,被天下百姓生重重的鄙视,受到狠狠的压制。
但丁毅并不是要打压读书人,打天下靠军队,治天下还得靠读书人,他只是给读书人一个警告,不要以为这天下离了你们就没有用,不要以为,个个都高高在上,可以免除税赋。
《天下事》包罗方向,军事、政治、民生、奇闻什么都有。
朝廷的政策,改革也在其中,世界形势更是让很多人感觉到新奇。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大明之外还有欧洲、美洲,非洲。
十月,第二期《天下事》发行一万份,其中有三百份由快马或水驿道发向天下各省,并让各省收到之后,加印。
十一月后,全国除了云南都有《天下事》,偏远地区可能远一个月以上,当月看到的是上个月,甚至上上个月的报纸,但百姓们还是趋之若鹜,非常喜欢。
当时丁毅的打算是,先把《天下事》弄到全国大火,人人爱看,到了一定时间后,突下重药,全国开始改革。
古代最大的问题是消息闭塞,但一旦以报纸和当地的宣传两种方试结合,打开局面,搞的人尽皆知,那些士绅地主们想反对也没有用,因为没人支持他们。
三月初二。
几员大将出现在武英殿。
“拜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千岁。”
“哈哈哈,赵大山,尼娘的,肚子吃大了啊。”丁毅笑哈哈的跑上前。
从大员赶来的赵大山顿时眼睛都红了,声音也哽咽了:“王爷,俺想死你啦。”
两人重重抱在一起。
边上的吴三桂、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都奇怪的看去。
四人都算是降将,吴三桂一直被丁毅安排在京城,他还以为自己要被关一辈子了,没想到突然被叫到皇宫。
李定国三人被抓后,带到登州生活了几个月,看着登州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三人的心思也慢慢改变。
特别是李定国,当年去登州买过马,知道那边和大明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他现在已经知道,这是镇北王丁毅成长的地方,也是全大明最好的地方。
“罪民李定国。”
“刘文秀”
“艾能奇”
“拜见王爷,请王爷恕罪。”
丁毅大笑,示意他们坐下。
众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听话的坐下。
“吴三桂。”丁毅先看向吴三桂。
“王爷。”吴三桂低头陪笑。
“听说你年轻时,有次为了救父亲吴襄,带着二十几个家丁就敢冲后金军队,可见你其实,还是很有勇气,很敢打的。”
吴三桂这事不知是野史还是什么,反正丁毅先帮他吹一下。
吴三桂满脸通红:“惭愧惭愧--”即不否认,也不承认。
丁毅马上语气又一转:“可大凌河之战,你父亲带着你,多次未战先跑。”
“。。”吴三桂脸更红了,低着头不敢说。
“松锦之战,王朴先跑,你也不甘落后。”
“末将死罪。”吴三桂大哭,跪下,身体颤抖不止。
他以为丁毅在清算了。
“其实你们都是能战的,为何要跑?”丁毅长叹:“我明白,你们对友军不信任。”
“怕自己不跑,友军先跑,大明各镇皆是如此,难怪遇到建奴,一败再败。”
李定国三人鄙视的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瑟瑟发抖,不敢说话。
“你起来呗,本王不是要秋后算帐,算帐也不会等到今天。”
“你献山海关有功,本王岂能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情。”
李定国三人听的惹有所思。
“多谢王爷,多谢王爷。”吴三桂哭着起身。
他哭道:“三桂愿带兵决战建奴,不胜不归。”
他以为丁毅叫他们过来,是准备打建奴。
而且最近朝中和民间已经有很多人在议论打建奴满清的事情。
丁毅之前说过攘外先安内,现在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两大巨寇已经被灭,后面都是一些零散的乱兵土匪,朝廷压力大减,是不是可以解决辽东的建奴?
赵大山等人也都以为丁毅要招他们打建奴,同时看着丁毅。
“建奴肯定要打,但不是现在。”丁毅却摇头:“本王正在准备粮草和调兵。”
丁毅原本只有二十多万兵马,开战之后,先后扫平李自成,张献忠,前后俘虏了几十万人,除去解散了一部份,仅天津附近,就有九万降兵在集训。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