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徐敷奏和两人一商量,决定先从三万多兵马中,抽取六千人重新练兵。
  练完后,打乱,把徐带来的三千精兵一分为三,一千老兵带两千新兵,九千人分为两营。
  徐敷奏亲带一营驻守三屯营。
  吴水富带一营驻守乐亭县。
  何大平率一营守永平。
  其中乐亭县东边是盐地,南边是大海。
  丁毅的船以后可以往这边运粮和运军械,同时占有东边当地千户所的盐场,一举两得。
  这九千精兵是由丁毅发饷发粮的,另两万多人就地囤田,煮盐,修建喜峰口等长城。
  这次朝廷核给蓟镇是四万五千兵马,一百四十万饷。
  此时已经在征饷中,结果当然没征到这么多,反而逼的更多的百姓起来造反。
  徐敷奏也估计自己拿不到这么多,按以前历年的经验,能拿到十分之一,十四万饷就算不错。
  除了丁毅养的九千精兵,朝廷下发的饷粮会用来给囤田,煮盐和修建长城的人用。
  至于怎么用,就要好好想想,如何激励他们。
  在这方面,丁毅的人最有经验,也最有办法。
  八月初,徐敷奏和吴水宣,何大平轮流跑遍明军各部。
  每到一营,先以兵马围住全营,然后集合当地明军。
  “朝廷要我们重练蓟镇兵马,我们要从诸营中挑选精锐。”
  “敢于和建奴野战,血战的人,站出来。”
  营中一片安静,无人有反应。
  很多人脸上一片冷漠和漠不关心,好像打仗的事根本和他们无关,也有人跃跃欲试,必竟很多人,与建奴有血海深仇。
  就在这时,早安排在营中的群演开始出声。
  “有饷吗?没饷谁愿意拼命。”
  就是就是,顿时下面一片喧闹,很多人纷纷开口。
  有人甚至说有饷也不能打,和建奴打必死,他们无敌的。
  “都别吵。”边上有人大声镇住他们。
  “此次本镇将改制,营兵分为三种。”
  “一为战兵,普通兵士,每月发银一两,实发不克扣,全部都是到手的。”
  哗,人群微微有点激动,但也只是微微而已,这些钱实在不多。
  “战兵只训练,不干活,每天提供三餐,经常有鱼有肉,每月实拿到手,一两银,有战另赏。”
  军营包吃,那这饷银还算可以。
  有人动心了。
  “队长多少?”人群中有人问。
  “每月四两。”
  “把总呢?”
  “月六两。”
  “真的不克扣?”
  “谁克扣谁是孙子,斩他娘的。”
  “特娘的,和鞑子拼了。”有大汉站出来,看他的衣服,像是把总。
  “我也干了。”又有人站出来。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
  边上把站出来的人,拉到一边,有些人看起来就是老兵油子,还有个千总大肚便便,油光粉面的,一看就不像能打仗的,都先拉到另一边再说。
  等把第一批战兵分出来后,徐敷奏这边又叫:“战兵也不是你们想当就当的,若考核不合格,通不过训练,还会打回来。”
  现场一片嘘声。
  接着再继续。
  另选囤兵,种田煮盐,包吃,同样每人每月五钱银,但囤田和煮盐的产出,都归朝廷(其实是丁毅)。
  牛和种子工具,也全由朝廷提供。
  农闲和不煮盐时,需参加训练。(就是每年抽几个月训练他们。)
  马上又有人问,如果天灾收成不好,没有产量呢?
  徐道:“一样发银,种多少,交多少。”
  “把总多少?”有人又问。
  “囤兵皆是五钱,不论品级。”
  “有鱼有肉不?”
  “鱼肉较少,不如战兵。”
  于是好多人往囤兵去,必竟不要打仗,有些原本走到战兵的,也想去囤兵。
  军官们则不想去,去了和普通兵士一模一样了。
  然后再道,另选辅兵。
  专门筑城,筑堡,筑房,挖坑,运货,包吃,每月银五钱,不要参加训练。
  这也是,鱼肉不如战兵。
  有些囤兵听听,感觉还是要多吃点鱼肉,又走回战兵行例。
  这样徐敷奏他们把蓟镇三万多兵马,重新分选,先选出六千多战兵,又选出一万多囤兵,还有近一万多则为辅兵。
  其间因为辅兵和囤兵不分官阶工资一样,只有少量管事都由丁毅的人马担任,很多军官没得到安置,又不愿意当战兵,多次发生骚乱,皆被徐敷奏直接斩杀,再借着训练的借口,顺势清理了一批老兵油子。
  到当年年底时,蓟镇已经新组三营九千兵马,分守三屯营,永平,乐享县。
  另有一万多囤兵,按登州经验,每一百人左右建一堡,在堡四周囤田,共计囤田二十万亩。
  这边的田原先就是蓟镇的,但蓟镇历经总兵没有一个种田种的好的,现在到了丁毅手上,肯定会提高不少产量。
  这边只种水稻,麦子和大豆,不种红薯和土豆,但每年丁毅会运来熟土豆和成品红薯干,饼给他们吃。
  另这边的盐场规模没有旅顺大,除了够他们自己所用外,可以少量供给隔壁其他九边重镇。
  仅蓟镇经过整偏后,丁毅新得兵马六千,囤兵辅兵数万。
  蓟镇这边收支也都比较大。
  朝廷虽然征饷,其实从来没有按要求能重到。
  以往日经验算,最后到手有十分之一,十四万银就算成功。
  而粮食全靠自己囤,因为杨嗣昌的策略就是让各九边重镇自己囤田自给自足。
  假设朝廷给最终给到十四万银。
  而丁毅今后一年的开支有三万五千多人的工资,粮食,合计就近六七十万两。
  朝廷会提供一部份牛和种子,工具,但肯定不够,丁毅在这方面开支最少也要五万两。
  加上建堡筑城煮盐场的材料费,新增六千兵马的军器装备,马匹,车辆等其他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又要四十万两左右。
  那这边未来一年,丁毅最少要投入一百万,这和朝廷核饷差不多。(还是因为丁毅成本低)
  明年就会好点,如果能丰收,最少能得四十万石粮。
  而军器装备又是固定投资,明年会少很多,这样明年丁毅最多再投入三十万到四十万能养起来。
  一年花三四十万养三万多人,并不算多。
  丁毅打算这边前三年不分田,他自己来养囤兵辅兵,种得的粮全归自己,三年后,看情况可以和登州旅顺一样分田,开始收田税。
  这样的做法是前期投入巨大,三年后收入也比较小,但开支也会少。
  但收支还是小事,关键可以练出九千精兵,几乎等于控制了山海关以西最重要的地盘。
  于是崇祯十二年,徐敷奏和丁毅的人在蓟镇又是修城,又是煮盐,又是练兵,把喜峰口,青山口这两个清兵常进出的地方修好后,又加固,再挖坑,造碉堡。
  徐敷奏把这里经营好后,以后清兵出入,想走这条线就难了。
  徐敷奏在这边大干的时候,王卫忠在临清也同样干,收编当地营军干活,发少量饷银,找地方囤田,不然支出太大。
  沈世魁到天津后同样如此,三位总兵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囤田,练兵。
  而这时,朝廷刚刚开完会,让各路总兵与当地督抚们配合练兵,征饷,但整个大明真正这么干的,只有这三个丁毅的总兵。
  他们认真干,也是为了帮丁毅占地盘,练兵马,囤粮田,积蓄实力。
  九月时,丁毅乘船经海路,先到天津,再到乐亭县(再从乐亭到蓟镇),并运给两镇各二十门12磅守城火炮,然后视察拿他军饷的兵马。
  此时他对外面的总兵也都十分放心,必竟所有的精兵都是他的人训练出来,所有的中高层军官几乎都是他的人。
  连徐敷奏现在也没有家丁了,只有一百亲兵。
  看过天津和蓟镇两地后,丁毅更加无法想像大明朝会败成这样。
  两地可囤田的地方最少几十万亩,仅各千户所加起来就有四五十万最少。
  但当地军户大量逃亡,千户所名存实亡,卫所无数田地无人打理,又因为清兵多次从这边入关,百姓也是纷纷逃亡,百姓的田地也没人管,加上朝廷没钱,士兵没有饷粮,毫无斗志,一战即溃。
  归根到底就是没人好好种田。
  当官的不想种,当兵的没力气没心思种,所有人不种田,朝廷收不到税,收不到税发不出粮饷,士兵打仗就不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明末这方面做的好的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卢象升,他在总督宣府、大同时,专心囤田,每亩收一钟(估计一钟两石到三石之间吧),一年就储存了二十多万石,更是练出宣大山数万兵马,这个囤田能力,让丁毅都汗颜。
  崇祯当年还好好表扬了他,让九边向他学习。
  然而最后还是被崇祯卖给清兵,所练精兵也几乎损伤殆尽。
  另一个做的好是孙传庭,孙传庭在陕西时,练兵囤田,练出一万多秦兵,大败高迎祥,今年因为耳聋请辞,崇祯不信也算了,还把他抓进牢里,一关就是三年。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