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讲究意境,除去别的原因,语言功力十分紧要。王维的语言功力深厚,他很少用奇字,也不用僻字,不求古怪,只要准确。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名句,用字浅显平达,虽浅显平达,却不容有一字更改,确实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得到多少后人好评。他的诗水平固高,但一般不尚华丽,也不刻意搜寻,平易畅达之间,忽出点睛之笔,恰似一枝红杏出墙头,整幅画面都鲜亮起来。
(3)最妙田园山水,最擅五言律诗王维诗、文、书、画、乐,样样精通;诗歌形式,无体不备;诗的风格,随遇而安;诗的题材,万千气象。这不是说他所有作品都好得没法想,而是说他的整体水准高,而且全面发展。但也不是样样盛唐第一,如果那样,还要李白、杜甫作什么?王维的诗,虽然题材广泛,又有精品如许,最卓而不群的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诗,虽然无体不备,最反映他风格,或者说代表他最高水平并独居盛唐诗体首席的则是他的五言律诗。加之他写田园山水多用五绝,那么,我们可以说,在百花齐放的盛唐诗苑里,五绝、五律的首席代表作家,应是王维。
王维共留存五言绝句50 余首,几乎篇篇都是山水诗。诗的笔法多采多姿,或写人兼写景,或以景寓人,或咏一物,或写一念,或叙一事,或存一愿,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专写景色的五言诗,即那些属于"无我之境"的典范作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这些诗,前人多有赏词,各家选本,大体无遗。诗的意境幽深雅静,只须细细品味,美妙自在其间。
其实,他的《南垞》、《欹湖》、《孟家坳》、《文杏馆》也都写得极好。如《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意态朦胧,大有只可意会,难于言传之美。
又如《欹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送友已然伤怀,送夫情深意切;何况极浦无边,萧声动魄?更兼日暮情思,哪堪回首?不能回首,偏偏回首,既一回首,但觉青山在目,白云在天,舒卷左右,如心旌摇动。这等手眼,令人叹为观止。
王维最擅长五律。他的五律很多,而且几乎篇篇皆为精品。对此,《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发表一番见解。这是林黛玉讲给要刻意学诗的香菱姑娘听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摸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①由此可见王维五律、杜甫七律、李白七绝在曹翁心中具有怎样的分量。
王维五律,用字讲究,布局讲究,格律讲究。并不一味刻求遣词造句,也不以形伤神只讲格律。他有数量很多的五言律诗,诗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千变万化,莫测高深,代表了盛唐五律的 最高水准。如他的送别诗《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全诗意态百端,时有"神韵俊迈","龙跳虎卧之笔"。②又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雪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难怪后人评说:"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③王维善用俗字,虽极平常的字一入王诗,便生奇异光采。如他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这些好似信手拈来的妙句,细想却是万分肯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得到多少赞赏,已然广为人知,就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样的名句,不过最简捷直白的两句话,但它反映的自然境界,却是优美异常。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表现得常常是一种幽远宁静的审美情趣,他的这种情趣,有时只宜领悟,不宜说明。
4。王维评价王维是盛唐诗坛上首先升起的一颗文学巨星,他的诗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气韵和境界,或者说他的诗歌是盛唐之音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王维崇信佛学,因佛而好隐,或者因隐而好佛。他本人也曾和神会大师会晤,也曾为慧能大师作过碑铭。他的诗甚至反过来影响了禅宗的发展,丰富了禅宗公案的内容。
但他与李白杜甫相比,毕竟还有差距。李杜如同日月,他只是苍穹之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① 《红楼梦》第59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卷本,1974 年出版。
② 《唐宋诗举要》第428 页。
③ 《唐宋诗举要》第425 页。
他与李、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他作人不如李、杜。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也曾被贼人所捉,但头一个念头就是反抗,头一个行动就是逃脱贼手;李白的反映则是拔剑而起,投笔从戎。王维虽有《凝碧诗》,毕竟作了伪官,《凝碧诗》说明他不想作伪官,但终于作了伪官,这就不是用几句话可以解说清白的了。
其次,他缺乏李、杜特别是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王维诗最好写山林美景,田舍情怀。但对人民疾苦,缺少关注。总不能说杜甫接触的全是难民,而王维遇到的全是先富起来的人。这就降低了王诗的社会深度和社会含量。
再次,他喜欢隐居。虽也曾走南闯北,不是去作官,就是去出使。边塞风光,激动了他,使他写出不少好诗。但他主观方面还是更喜欢优悠舒适,会友玩山,听琴赋诗。所以他的山水诗虽称大家,却不如李白的山水之作,达到辉煌壮丽的审美境界。王维的诗歌,壮丽辉煌者少,幽远宁静者多。后人评价李、杜、王,说:"唐无李、杜,王维便当首推。"①也有人说李、杜、王代表诗界三才:"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②人之才的艺术特质,一言以蔽之,则为"和"。
① 《载酒园诗话》2 编。
② 《王右丞集笺注》卷之末附录二。
(四)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派的其他几位代表性人物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杰出代表,却不是盛唐最早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比他时间早些又是他亲密诗友的,是孟浩然。以后又有储光羲、刘昚虚、祖咏、丘为以及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诗坛名家。
大凡文学事业的兴旺,非有几个基本条件不可。一是阅读基础,一般阅读者越多,创作者的成就也越大。纵不能一时见效,必定有美好前景。二是群星灿烂,作诗、作文的人多,作出成绩的人自然也多;三是群体效应好。群星灿烂不等于群体效应。群体是指诗风,诗派和诗人群。或者说,是一批颇有文学成就的人组织在一起所产生的创作效应。四是出现超级巨星。孟浩然不是超级巨星,但也是巨星。是盛唐诗人群体中的中坚人物之一。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李、杜、王,杜甫时间晚些。于是有人就说盛唐诗苑的代表人物是李、王、孟、高、岑。其中的"孟"就是孟浩然。
1。"山水"巨擘孟浩然孟浩然(公元689-740 年),襄阳人。比王维、李白年长12 岁。浩然一生布衣,没有做过官。他少年即有节义之声,但作诗与王维相似,特别擅长五言诗--或许五言诗更适合表现田园景色,也末可知。
他一生多半时间隐居山林,隐居地在今襄阳县东南的鹿门山。他才华横溢,诗名很大。他长期隐居,使他有时间写诗,更有条件给大自然写诗。隐居者须耐得寂寞才好,但看孟浩然的诗,他却不是一个耐得寂寞的人。于是恭迎友人来访,与友人叙谈友情,送别友人离去,就成为他诗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隐居,一方面又希望"热闹",外凉内热,所以他的诗比之王维更能情景交融,别有一缕淡淡的清愁。他与王维声名相近,经历却大不一样。王维真正隐居的时间少而又少,作官的时间则长而又长。孟浩然却一生隐居,绝少入繁华地。所以他的诗没有王维那种富贵人特有的闲散气,静态美的意境与程度也不如王维。他人在山林,心有所思,意有所想,情有所钟,志有所向,虽然以山水田园诗名重一时,却强调山水田园的动态与气势。如他的千古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是王维可以写得出来的。孟浩然一生不曾作官,却并非不想作官;而是未能如意。到了40 岁的时候,终于耐不住寂寞,或者也因为诗名大了,觉得有资格进入官场了,于是游京师,求仕宦,走了一遭。在京城,曾与张九龄、王维等大诗人联句,深得众人赞赏。有传说,王维曾私下请他去翰林院,议诗论作。忽然有人传报玄宗驾幸,孟浩然不觉大惊失色--毕竟没有思想准备,只好先钻到床下去躲避。但王维不敢对皇帝隐瞒,玄宗说:"我早就听说过此人,只是还没见过面呢!"他先生只好从床下爬出来。玄宗问他带诗来没有,回答说"没有",玄宗就命他吟一首近作,他便吟颂了《岁暮归南山》,当吟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时,李隆基不高兴了,说:"是你不求功名,朕何尝弃你,为什么诬赖朕呢?"这段传闻,虽正正堂堂写入《唐才子传》,却未必可信。唯孟浩然追求功名是实。他的一些诗反映的渴望功名成就却又无法成就功名,终于化作牢骚的情形,确是很逼真的。比较可信的事实是,他到长安,寄希望于张九龄,而且作诗给张,希望得到提携,这诗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上面提到的那两句千古名句即出自此诗。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