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诗的音节极好,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音韵起伏跌宕,仿佛口含橄榄,越咀嚼越有味道。全诗36 句。可分9 个段落。每个段落大体压一韵。韵角变化多姿,口形忽开忽合,忽大忽小;音调忽高忽低,忽平忽仄。如此妙韵天成,有心人闻之怎能不怦然情动。仿佛自己的内心情态也如江水一般荡漾起来。情如江水,心如明月,似影似行,悠然不止;终于归而又逝,不知所之。
第三,诗以写景为主,但有扁舟游子,离人妆台,玉帘清砧,鱼龙潜跃。于是江水明月都染上一缕淡淡的离愁别绪。虽然全诗情调略显哀伤,然而春江月夜,恰成此意。于是情景交融,韵远声遥,终于不复可见。
唐诗至《春江花月夜》,就该迎接更重要的角色登场了。
(三)诗佛王维盛唐诗人,首推李、杜、王。他们不但决定性地影响到唐诗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难于确估的影响。
王维是盛唐时代第一颗出现在遥远天边、苍穹之上的文学巨星。有唐一代,他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盛唐时侯,他又因种种原因,最先产生影响。唐代文化发达,妙在儒、道、佛三家共存共融,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作为儒、道、佛在唐诗苑的代表人物,杜甫、李白、王维各据一方。李为诗仙,杜为诗圣,王为诗佛,虽或经后人论定,其历史成就在当时已赫然可见。
作为唐代文学巨匠,他们的诗歌成就有如下共同特征:其一,他们都能充分吸收前人成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二,他们对各种诗体,都烂熟于胸,不论古体今体,无体不通。
其三,他们都有别人不能企及的独特创作,或者说,都有一批别人难于企及的诗歌精品。
其四,他们都极大地影响到后来人,虽千百年后,他们的诗歌成就依然为后人敬重。
1。王维的生平王维(公元701-761 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蒲县)人。出身一般官宦人家。自小受佛学影响。他的名字取自《维摩诘经》。以维为名,以摩诘作字。
王维早慧,对诗、文、书、画、乐,都有兴趣,又都能领悟。9 岁能诗,受人青睐。15 岁离乡去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应第之前,即得到岐王宠爱,岐王即唐睿宗第5 子李珍。岐王让他将所写曲词献给九公主。公主说:"这些都是我常看的,本来以为是古人所作,原来是你写的呀!"于是延于上座,又力荐之。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进士擢第。为太乐丞。因为他通音律,作太乐丞这个管理音乐的官正取所长。但为官不久,就因为太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参军。开元十四年,到淇上作官,不能如意,于是弃官不作,便在淇上隐居。但隐居似亦不乐,到了开元十七年,又回到长安,一边赋闲,一边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如此三、四年。开元二十一年,他已经32 岁了,正是大好年华,适逢张九龄任宰相,他就给张献诗。二十三年春擢为右拾遗。但好景未长,刚刚过去两年,张九龄受李林甫打击,去朝。王维内心不平,却也无可奈何。他本不是一个豪气干云的人物,只好以诗排遣,暗自神伤。同年出使凉州,在河南节度使幕中任职,于人于诗,皆有好处。开元二十六年回到长安,作监察御史,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同年冬,赴岭南作地方官,大约只赴任几个月时间,便辞官北归,开始了隐居终南山的生活。这时王维已届不感之年,40 岁了。但此次隐居似乎仍不能遂意。又于天宝元年(742 年)入朝,为左补阙,此后累迁给事中。安史之后,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获,缚送洛阳,拘于晋施寺。安禄山大宴凝碧池,他在寺中赋诗,以表心迹:"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玄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总算不忘故主。但他经不住威胁利诱,终受伪职。肃宗还京,在安禄山处作官的人都受到严厉处分,他独得幸免,有人以为与他的这首《凝碧诗》有关系,也有人认为和他诗名太大有关系。这时候,他已经50 岁,享名30 年,可以说在诗坛上已经树大根深,赫然一代诗宗。此外,他的获免还与他弟弟的力保有关。王维自然对皇帝感激涕零,继续为官为宦,官至尚书右丞,致仕。
王维一生没有什么政绩,也没有什么大理想大报负,如李白、杜甫一般。他不能无官,又不能热心于官,于是官官隐隐,常在官、隐之间徘徊。看他中年丧妻,孤居30 年不再另娶,确是位清心寡欲的大才子。但他不耐清贫,在终南山隐居而复出,便和山中生活不够舒适有直接关系,当然也不像他自己诉说那么贫困。他的辋川别墅,本宋之问旧居,虽外表追求自然淳朴,其实内里豪华。临终前,"作文辞亲友,笔停而化。"①初名摩诘,死呈圆寂,佛家影响,可见端倪。
2。王维创作的文学特色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他的才能全面,不但诗歌成就巨大,绘画水平极高,书法也卓有所成,又精通音律,文章作得也很好。唐代的主要文学艺术形式,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但样样精通,还能沆瀣一气。世间多面手并不罕见,但样样精通,甚至在两三个领域均达到大师级水平,就非常罕见了。能够在不同艺术形式间相互勾通,更属不易。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一点也不过分。
王维的绘画成就卓然,实际上是中国宋、元以来中国文人画的鼻祖。盛唐时代,最著名的画家有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王维。道子人尊为画圣,百世一人,且不说他。李氏父子和王维的画,各有特色,成为两大流派。李王两家,路数不同。李氏父子的画,喜用重采,追求堂皇富丽,笔法上重用小斧劈皴,用笔繁琐,色彩辉煌,可看作唐代工笔画。王维另辟路径,独具精神,不用小斧劈皴,而使用披麻皴法,用笔取意,作风简练。可惜当时的画坛尚不能充分认识王维画的价值。加上盛唐作风,最是讲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李氏父子的青山绿水金碧灿烂的画风倍受青睐,李是正宗,王为旁支。但王维画的影响,却远比李氏父子来得深沉久远,甚至于与吴道子相比较,也难分高下。王维的画法人称文人画,感情虽不激烈,却能意味绵长。文人画自宋代兴起,以后便一发而不可遏止,直达元、明、清、民国,即今仍然是中国画中最具特色的画法。明代时候,画坛有南、北二宗之说。李氏父子和王维分别被奉为南、北画派之祖。照他们的理解,南方画派,就是文人画,北方画派则是匠人画。其实匠人画也同样很有价值,比如中国有名的寺院石窟,总是匠人画为主。匠人在许多文人眼里是贬词,殊不知,齐白石大师也是匠人出身。但文人画的影响确实不能低估。苏轼认为王维的成就在吴道子之上,也和他心目中这种画派分法有关。王维本人对自己的作画才能也充满信心,尝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说自己作诗人是转世时出了差错,他的前身应该是画师才对。这与其是说他不重视诗歌,勿宁说他对自己的画具有同等信心。有人说这是他自负之言,其实不是的。他的诗名,在盛唐并无争议,当他死后,肃宗命他弟弟王缙为他编辑诗集,对王缙说:"你的哥哥在天宝年间诗名冠于当代。朕常在诸王府中听到他的诗章"。还
① 《唐才子书》第71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在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上亲笔批示:"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前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云云。自然评价一个诗人,不能以某个皇帝的意见为准,但从肃宗的评价中,可以知道那个时候,王维的诗名在唐王朝上层始终是首屈一指的。他的诗名高,他无须再争诗名,因为画名不如诗名,他才说"前身应画师"。这并非自负,而是自信。
王维的字也有成就,惜乎不传。音律是极精通的,也不传。但前者的造诣可以寻之于画,后者的造诣,可以赏之于诗。
诗画之外,王维还是文章高手。只是他的文章中应酬之作多了,抒情写意者少些,但也有美文传世。
王维文章流传至今的约有70 篇。虽数量不多,但体裁丰富,计有表、状、书、序、赞、铭、祭文等。一些碑铭,文字不多,却能刻画人物,申张有力,文字圆通,饶有余味。如他的《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都有这特色。有的碑文还能反映时事,讽刺权贵,王维的另一面性格,亦绰约可见。他的最佳文字,当属那些写景书信,其文如诗似画,虽寥寥数语,风情景物,莫不跃然纸上。知名度最高的,要算《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全文180 余字,但字字言之有物,又能物物生情,情中有趣,趣中有味,实在是一篇白描山水如诗如画的好文章。文中多名句,如:"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又如:"当时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