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其他各州,到洪武六年底,两百万移民还是有的。所以,人口已经不是难题,难题是如何将移民送到东北四州。第一批移民,明年开春后就要动身了。”
数倍的授田数量,和十年免税的优惠,让很多安土重迁的百姓动了移民东北的心思。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愿意移民的人就越多。
崔秀宁道:“让水师组织商船,分批运送。不但要带去稻种,还要带去棉种,甘蔗,土豆,红薯,玉米等种子。每批运送十万人,这两三年功夫,运送两百多万移民怎么也够了。”
“医卫寺,还要抽调各地医院人手,组建东北医院和东北医学堂。礼部准备组建东北师范学堂和东北大学堂。工部准备在四州修建各道庙,地方官衙。”
“洪武大移民,是朝廷长期大业,不能贪快。一步步的办就是了。陛下也说过,三年之内,诸事初备就算小成。十年之后,四州共要移民五百万,诸事皆备,才算大成。”
皇后一边说,涉及到的部门就一边记下。
说完了政事,接下来就是军事了。
军师府江钧奏道:
“朱颔奏报,漠南草原,如今几乎是无人区。草原上的胡人,几乎都被元廷带走西征了,朱颔估计漠北也差不多。军师府认为,朝廷应该尽快出兵,占据草原西陲的金山山口。不然的话,等元军缓过劲来,一定会从金山山口重新进入大漠。”
由于蒙古兵少,这些年元廷一直在搜括大漠草原的胡人部落。无论是蒙古部落还是非蒙古部落,都被视作蒙古国族,青壮编入蒙古军队。
元廷西迁急需要本部族的人口充实核心武力,所以不但辽东,就是漠南漠北的渔猎游牧部落,也几乎被挟卷一空。
如今的大漠之上,骑马跑上百里,也难以见到一个帐篷,分外荒凉。
但是,这种局面绝对是暂时的。
草原是蒙古人的家,他们不可能真正放弃大漠草原。等到在西方的统治巩固,等到彻底征服了西方世界,蒙古大军一定会再次回到草原。
然后,就像当年一样,南下叩边!
到那时,大唐就被动了。事实证明,古代农耕民族要想在草原上彻底征服游牧民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是打不过,是跑不过。
只要几万蒙古骑兵重新出现在草原,那么整个大唐的北方边境,都将承受压力。
所以,唐廷的对策是,趁着蒙古尽数西迁这个有利的空隙,构筑金山防线,堵死蒙古人东归的草原通道。
然后,慢慢向草原移民,发展羊毛纺织和肉奶产业。
谁说汉人一定只能种地,不会放牧?那只是好处不够而已。
“准奏。”崔秀宁毫不犹豫的点头,“朱颔的兵,应该闲下来了。就派两个火器旅,两个骑兵旅,构筑金山防线。两万多人够用么?”
“只要不打大仗,足够了。”都烈出列道,“金山南北一千多里,山势巍峨,却只有四个山口能通过兵马。两万人只要扼守住这四个山口,就能挡住十万蒙古铁骑东侵。”
“不过,还需要在几个山口修建关隘。数千里迢迢,修建关隘的劳工,倒是个麻烦。”
“这有何难。”江钧笑道,“就让守卫金山的将士来修。几个关隘,修起来并不难。金山想必也不缺石料,工部派一批工匠去指导就行了。”
“不过,金山地处大漠西陲,与西域一山之隔,可因为苦寒,艰苦远胜西域。将士们在那里戍边,时日长了可不行。陛下之前说,三年一轮换。以臣之见,三年长了些,莫若两年一轮换。”
崔秀宁点头:“那就这么办吧,两年一轮换。兵部拿出一个章程,将戍边将士之待遇,按照所在防区,增设津贴银。越艰苦的地方,津贴银就越多,并优先升职。大唐以武道安定天下,不亏待将士,就是朝廷的武道。”
“遵旨!”兵部官员们都露出笑容。
而文官们却神色无奈。
朝廷对这些做军的汉子,委实是太过优待了些。如今民间好男儿,欲从军者实在太多了。这是好事么?
大小武士日益目空下尘,不把文士放在眼里。武人荣耀水涨船高,这长此以往,恐怕重现先唐武人专横之祸啊。
财部尚书终于忍不住出列道:“皇后陛下,臣奏请,由财部制定津贴银额度,不经兵部之手。兵部本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们都是武将,当然巴不得戍边津贴银越多越好,哪里知道财部的困难呢?”
“大唐养了一百三十万军警,军费和治安费占了国库近半啊,朝廷已经不堪其重。这要是再让兵部制定津贴银,怕是又要多出一大笔开支。”
都烈立刻反对:“不妥!大司农(财部尚书),你可别忘了,大唐如今还在打仗!你们不能想着过河拆桥。”
“陛下的兵还在吐蕃,杨序的兵还在辽东,朱颔的兵在漠南,陈淑桢的兵在恒北。为了天下太平,开疆拓土,哪里不需要兵!将士流血报国,远离家人戍边,怎么就不能拿点津贴?”
“马上要构筑金山防线,明年还要对西域用兵,还要对波斯用兵!仗还没打完,就要和将士计较钱粮么!”
财部尚书脸色也不好看了,“大司马,我可没说给戍边津贴不对!这是皇后陛下的意思,我安敢不尊?我的意思,是这笔钱这么定,应该交给财部。兵部自己定,我们信不过。”
“我们信不过?”都烈冷笑,“你们是谁?是文臣么?某还真不信,文官们都是这个意思。戍边津贴,事关将士福祉,本就是兵部分内之事,为何不能定,反要交给你们?你们定一点点钱,将士会满意?”
警部尚书也出列帮腔,“大司马说的对。这军费和治安费,兵部和警部当然绕不住去,怎么让财部来定?财部巴不得不出钱,这是明摆着的事。”
“没错,一百三十万军警,每年是要花很多钱粮。可是那么多乡村官吏,那么多乡村教师,总算文吏吧?难道花的钱少了?”
礼部尚书也不满了,“这话就不对了。乡村官吏是多,俸禄开支也不小,可乡村官吏,大半都是退役武士警士担任,说起来也应该算是兵部警部的开销才对。哼,大唐国库,一半都花在军警身上,这是事实。财部难道不应该把关么?”
“好了!”崔秀宁眼看文武双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争执,真的有点生气了。
妈蛋,为了钱,就在朝堂上开始争吵,当老娘是假的?
众人立刻一起低头,不敢吱声。
“横竖每年不过多支出两百多万银圆而已。津贴银怎么定,那些人该领,就让兵部和财部会同商议着办。兵部不要狮子大开口,财部也不要太过节约。”
崔秀宁似乎是和稀泥般的说道。
她心中很清楚,随着大唐越来越稳固,朝廷的文武之争,终于难以避免的出现了。
这是无解的问题。就是后世,也存在。
说起来,还是利益之争。国库的钱粮就是那么多,武人花多了,文人们就要少花。武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文人们心中也失落,害怕失去话语权。
这些年,军费和治安费开支浩大,可因为元军还在中原,军事压倒一切,文官们也没说什么。
可随着中原恢复,文官们终于越来越不耐烦了。
他们认为,武士们越来越目中无人,开始给武士扣上跋扈的帽子。
甚至有大臣在私下商议,奏请裁军,削减军费,减轻朝廷负担。
但是,崔秀宁只能压制文武之争,却无法消弭。
而对于大唐这样的体制来说,一旦不打仗了,文武之争带来的后果,就是朝廷内卷,相互争利。
这当然也是文武制衡,说起来也有好处,但弊端同样明显。
退朝之后,崔秀宁回到寝宫,沉思良久。
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消除将来文武内卷的办法。
似乎,是无解的。
后世是纯粹的文官政府,军人们完全靠边站,可那是因为现代属于后火器时代,军人比例很小,军人的武人性质也极大弱化了。
可在古代,显然无法套用后世那一套。不然的话,不久的将来,就会再次出现以文驭武,文贵武贱的局面。
只要没有仗打了,得天独厚的文官们很快就能占据优势。若是有十年八年太平,他们就会认为,军饷太多了,还要继续削减,再削减。
PS:大家晚安,蟹蟹支持。关于怎么调和文武,制度上有更好的办法么?
第949、950节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夜深了,殿外寒风萧瑟,霜冷阶凉。精美的宫灯下,崔秀宁仍然在伏案策划。
宫人端上来的燕窝羹已没有一丝热气,可没有喝过一口。
大唐皇后皱着蛾眉,手中的笔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
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立场。文武之争的核心,还是对于资源的分配。
首先是财政分配,第二是职务分配,第三是荣誉分配。
仅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一的军警,却花了国库将近一半的钱。文官们怎么可能没意见?
这个其实还好办。军费治安费是有上限的。天下太平了,费用就不会再增长。而且,随着国库收入继续增长,军费治安费的占比就会下降。十年之内,比例降到三分之一,是完全可能的。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