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内庭,李世民的气色意外有些好转,脸色有些红润,精神也不错。
“见过皇兄,看皇兄面色,身体以大为好转!”
李世民不屑一顾的说道:“就如你说的,老虎不发威,真给人当成病猫了。这抖了抖威风,周身都舒坦了。”
李元瑷也不知他说的是什么,附和道:“那是自然,虎骨尚有三分威,何况皇兄正当壮年,是真龙天子。前些日子,臣弟去渭北春,挺有意思的。只可惜,没有皇兄的箭法,只凭着大虎得两只野鸡。待皇兄康复,一起去秋,也让臣弟渐渐独孤求败似地箭法。”
李世民伸手指了指,笑道:“你真当皇兄在这宫里一无所知?就你跟新罗长公主的风流韵事,已经传到朕的耳中了。连徐充容都为她妹妹抱不平呢,说你们婚期将近,还弄出这种事情”
李元瑷只能傻傻一笑,不敢说话了。
“坐罢!”李世民随手一指,说道:“朕记得,当初闲谈的时候。你曾说过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不错!”李元瑷颔首道:“臣弟在治理运河的时候发现江南现在处于一种病态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说句难听一点的,就是在压榨江南百姓的血汗,与长久不利。”
李世民眯着眼睛,说道:“你且细细说来?”
李元瑷道:“江南是我朝最大的粮仓,一直以来朝廷将江南视为第一征粮要地。也确实如此,江南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的给朝廷提供一批又一批的粮食。但此非长久之计,朝廷给江南的粮税压力太大。导致地方官员只能不住的发展农业,只发展农业。让江南的情况陷入了畸形发展状态。”
“我华夏向来都是农耕民族,发展农业并不是错。可一味的发展农业就会导致当地贫穷,贫穷就等同落后,人口经济发展不起来。江南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必有忧患。”
在他的记忆中,唐朝几次起义兵变都在江南。
这并非没有原因的。
所谓扬一益二,那是因为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北人大规模南迁,北地因战乱搅和的一塌糊涂,而江南却因张巡的存在,而未受兵灾。
这才正式发展起来的。
杨广带动了广陵的经济发展,与真正的江南并无很大关系。
这个时代的江南,就两字粮仓。
除了粮仓,经济什么的,一塌糊涂。
说句不好听的,贞观一朝,战功彪炳,跟吸江南的血有很大原因。
“故而臣弟觉得,江南是块宝地。但如何富庶,也禁不起一次又一次的税压。应该缓解江南粮税压力,发展江南经济。只要经济上来了,自然会带动人口的增加,人口一多,粮食需求也会跟着多起来,粮食产量亦会增多。这般才是良性循环,而非死抓农业,一但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后患严重。”
李世民表情有些严肃,说道:“那你对江南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李元瑷道:“发展航海,建造大船,开拓海上商路。就如我大唐连接西域,再由西域途径天竺、大食等国贸易一样。这西域商路对我朝的经济影响,不用言语。凉州本是荒芜之地,便是因为这条商道,生生发展成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经济重镇。江南有沿海优势,我们有指南针,有制作大商船的实力,就差开拓航线绘制海图。其实臣弟有所耳闻,在番禺似乎已经有商人跨海交易,只是交易力度不大不强。我们可以将他们利用起来,也能免去摸索的风险。”
李世民默默颔首,突然道:“十六,父皇让你留在长安不之蕃,他有他的用意。但皇兄以为以你之才你的抱负,困于长安,实在屈才。朕,放你南下江南,大展拳脚可好?”
李元瑷一瞬间傻眼了,有些手足无措的说不出话来,“这皇兄,臣弟就是一个懒汉,哪有什么抱负?最大的抱负不过是在长安好吃好喝,然后找几个漂亮的媳妇。”
李世民“哼”了一声道:“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能够写出这种豪放字句的人,一个懒汉?真当皇兄看不出来?”
李元瑷吞了口唾沫道:“这个,这词并非臣弟所做,是偶然听来的!”
李世民追问道:“那是何人所作,何处听得?”
李元瑷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委屈,冤枉啊。
李世民长叹道:“你的用心,皇兄明白,而今皇兄如此信你,你却依旧防着皇兄?”
李元瑷咬牙道:“皇兄误会了,臣弟领命就是了。”
李世民爽朗一笑道:“这就对了!等你与徐家姑娘完婚,带着她下江南去。”
李元瑷完全摸不着李世民的思路,只能道:“臣弟领命。”
这时,李世民缄默的半晌,笑道:“还有,你可记得当初皇兄让你答应一件事?”
李元瑷心头微微一惊,道:“记得。”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道:“皇兄希望你未来能保辅机不死!”
第222章 全力支持
李世民这话一出,落在李元瑷耳中便如晴天霹雳一样。
保辅机不死!
辅机是谁?
不正是长孙无忌?
莫不是现在的李世民已经看到了长孙无忌的下场?
看出了长孙无忌斗不过自己的儿子?
各种思绪在脑海里闪过,李元瑷道:“皇兄多虑了吧,司徒大人忠心为国,又是太子亲舅,还能出什么事?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臣弟自当谨记今日之事。”
李世民微笑着,默默的颔首,有了这句话,就心满意足了。
知子莫若父。
李治了解父亲,他这个做父亲的哪能不了解自己这个儿子?
尽管他藏的再好,再深,亦骗不了他,反而更加证明了自己这个儿子对于长孙无忌的忌惮防备。
对此,纵然是李世民亦一点办法也没有。
对于长孙无忌,李世民是完全信任的。
他们的友谊早已超脱了君臣,自十六岁洛阳相遇,结为知己至交,然后成为舅兄,一起打天下,一起治天下。或许长孙无忌军略不如李靖、侯君集那么出色,武艺亦比不上秦琼、尉迟恭、程咬金万夫莫敌,计谋决断比不上房玄龄、杜如晦,但不管在什么时候,他往后一望,都能瞧到长孙无忌的声音。
不管自己的决断是对,是错,长孙无忌永远的第一个看着长孙家站在自己背后,支持自己的。
三十年的情义,寻常人无法理解。
如果可以,他真的希望李家与长孙家一辈子相互扶持,与大唐长存。
但残酷的现实让李世民很清楚,希望与现实是有极大差距的。
而且李世民也知道,长孙无忌对答李治,不可能如对待自己一样。
李世民这里也不能强行将自己的意图灌输给李治,这对李治太不公平了。
毕竟外戚专权,有史可鉴。
若非如此,长孙皇后焉能亲自出面压制长孙无忌?
李世民看到了未来,却不能去改变这个未来。
魏征、岑本、马周都先后病逝了,满朝武只有长孙无忌能够镇得住骄兵悍将以及满朝的大臣。
他不能独自让立足未稳的李治面对这一切。
别无选择。
看着面前的李元瑷,这世上唯一能劝住李治的人,除了自己也只有他了。
李世民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李元瑷身世突如其来的暴露,与自己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自己这个弟弟崭露头角以来,自己就一直压着他的功绩,为得就是将他留给李治。
李治需要一个可以信任且他自己也信任的臣子,如果自己不压着,等到了李治即位的时候就不好大用了。
毕竟李元瑷与寻常人不同,与生俱来就有商王的身份,如果不是因为李渊的特别叮嘱,做官的起点就是都督,统州府军政大权,为唐王朝镇州府之地。
就李元瑷的功绩,若不压一压,到了李治手上就不好施恩赏赐了。
总不能一再破格封赏,赏无可赏,最后造反吧?
这并非李世民不信李元瑷,而是天性如此。
李世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脑后没长反骨,不是天生就是造反胚子。小时候最大的理想不过就是当一将军,即便起兵造反,也只是单纯的想将自己的父亲捧上皇位,没有跟自己大哥争的心思。
那个时候的小秦王刚烈勇悍,闻名天下,怼天怼地怼空气,吃不得一点委屈,也容不得一点不是。李渊在军事上不听他的,直接将剑架在自己脖子上,逼着李渊听,哪有一点城府?
李渊宠信的嫔妃内侍,让他得罪了一个遍。
但一切在虎牢关之战后变了。
当时王世充占据中原,收瓦岗、宇化及的力量,而窦建德虎踞河北接连击破李神通、李绩,南讨徐元朗、北破幽州罗艺,与占据关中、河东的李唐呈现鼎足三立相互对峙的局势。
而李世民三千破十万,一战擒将天下唯一能跟李唐抗衡的诸侯王一锅端了。
这一下李世民的威望远远将太子李建成踩在了脚下,也就在这时,野心滋生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