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欺世盗国 (司史)


  听了王朴的一番回答,赵元昌知道王朴所想同自己是一个方向,当即又问道:“不知先生可有良策?”


第二百四十七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二)
  这话问出,王朴沉默了。
  不是他无话可说,而是在这种事情上,只能用阳谋,堂堂正正的来。
  要知道国内有数十藩镇,外面还有强敌虎视眈眈。
  中枢若是行阴谋,即便一时能除去一二隐患,也必定会逼反其余本就心中不安分的人。说不得最后会全国大乱,甚至引入外敌!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便是如此了。
  历史上后汉就是被隐帝刘承佑这么玩没了的。
  这时候的王朴自然不可能知道这件事,但也明白这个道理。
  问题就在于,堂堂正正的阳谋,说到最后都得是真刀真枪的比一番,真理永远在武力投射范围之内。
  王朴不能保证自己提出的一些法子不会激反某些节度使,也不能保证朝廷军队一定能顺利平叛,因此只能沉默。
  只是官家出言询问,必须给出一个答案。
  一番思虑,王朴缓缓道:“方镇之所恃,无非两点,一为钱粮,一为兵将。”
  赵元昌只是点头不语。
  这都是老生常谈了,别说藩镇,就是一国,所能依仗的也不过就是“钱粮足、兵将精”罢了。
  “若需削藩,则需制其钱粮、削其兵将。先帝令各州税赋上输国库,便是制钱粮;如今官家抽调外军建殿前司,便是削兵将,正合其计。”
  这话有拍马屁的嫌疑,但赵元昌也只是面色稍动,继续凝神听下去。
  果然,王朴开始转折了!
  “只是,如今有数州拦截税收,不听调令,难保不会有人依样学样。”
  赵元昌面色凝重,点头沉声道:“文伯先生所言的确可虑,只是一来此等军州皆在边疆,一旦动兵,则损耗巨大,路上也会耽搁,平白给了贼人准备时间;二来如今蜀地正乱,也不适合再起战事。”
  “此等难处,臣亦知之。”
  王朴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道:“此中难处,臣亦知之。故而现如今当整训亲军,以备来时抚远伐近。”
  抿了抿嘴唇,接着说:“臣尝观舆图,现今之重地,一为河北,一为关西。河北之地如臂使指,虽有北敌为害,却无需忧虑将帅不谐。关西之地则不然,节度方镇之数远甚于关东,然中枢居于汴京,军势难抵关西。”
  说着,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之后郑重道:“由此,臣请迁都河南府!”
  迁都!
  这两个字如同惊雷,让赵元昌的呼吸都不由自主地停息了一瞬间。
  确实,翻开地图就能看到,现如今周国境内,人烟稠密之处基本上就是沿着河渭一路东去,贯穿关西与河北。
  在这一条线上,京兆府、河南府、大名府,三府近乎将此线等分为四段,河南府洛阳城正好就是中点所在。
  汴京就在河南府和大名府中间,当初赵鸿运之所以定都汴京,无非是其势力主要在开封。而且当时太原未下,定都汴京能对河北兵事做出及时反应。
  至于说漕运、经济,那得等拿下江南之后才会成为影响因素,真要说起来,洛阳在这方面甚至比汴京条件好。
  《宋史·列传三十三》中侯赟一条就记载:先是,朝廷岁仰关中谷麦以给用,赟掌其事历三十年,国用无阙。
  现在太原已经拿下,北燕背后有契丹牵制,再加上镇压关西藩镇的考量,若真要选的话,洛阳的确比开封合适。
  问题在于,迁都洛阳之后,河北兵马必然要有更大的自主权,该如何避免河北重又出现强力藩镇?
  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来,缓缓吐气:“迁都啊!”
  赵元昌目光幽幽:“此事,且先放下。”
  王朴也知道,迁都这种事不是说出来就能办好的,因此颔首应下。
  殿内静了一阵,赵元昌这才想起自己一开始的目的,索性就直接开口了:“若是将帅可入政事堂,先生以为可行否?”
  王朴一愣,随即低头仔细考量。
  赵元昌眼中含着期待地看着王朴。
  他即位五个多月了,政令下了不少,但却没有一国策性质的政令,如果这件事能成功,那将是他即位以来的第一道国策,是足以传之后世的祖宗成法!
  不管是谁,都会想留下一些流传千秋的事迹,赵元昌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过了多久,王朴终于抬起头来:“陛下。”
  话音未落,赵元昌肃容端坐,这既是对王朴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皇帝身份的尊重。
  “臣斗胆试言,将帅主政,利弊皆有。利者在于安抚将帅,中枢掌控诸军州更为严密;弊者在于将帅携军势而来,焉知其不会借手下军兵擅权乱政?”
  赵元昌听了,原本就严肃的面容更加凝重。
  若是陈佑在此,就能明白,这涉及到“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问题。
  现在乱世还没结束,王朴这样的文人对这个问题尤为敏感。
  当然了,之前冯道三人只将注意力放在权力分配上,不代表他们没想到这一点,而是对自己,对朝堂中枢有信心。
  毕竟侍卫亲军战力不俗,现在又有马青组建殿前司,理论上能够镇压绝大多数动乱。
  因此只是担心武将争权,而没考虑武将乱政的可能性。
  而王朴身处枢密院,接触的多了,自然就多了些警惕。
  真要说起来,还是毛同志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被指挥也好,枪指挥政权也好,两者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你一个中央政权,没有强力兵马,谁还认你是中央?
  反过来,你也有兵,我也有兵,你要是没有一个中央的名分,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拿到现在来,朝堂中枢有大义名分,手里也有亲军强兵,不说掌控全国,至少能稳定局面。
  王朴担心的是,一旦外藩入京主政,外有兵马,内有名位,不说造反吧,就算是任人唯亲、打压异己,敢不敢将此人撤职查办?办了之后会不会导致地方不稳?不稳了有没有能力迅速解决?
  谁知道这些将领入京之后会不会按照官场规矩来?
  王朴觉得,这件事一定要仔细权衡。


第二百四十八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三)
  赵元昌沉吟一阵,再次开口问道:“若欲借此机会令文臣掌兵,可行否?”
  不得不说,这对文官来说是一个诱惑。
  王朴现在任枢密都承旨,勉强算是半个掌兵之人,知道兵事的难处,略微思忖一番后便道:“若所托之人不知军事,恐怕是国之不幸!”
  “要知军事吗?”赵元昌喃喃一声,突然抬头朗声道:“来人!”
  顷刻之后,殿外转进来一个中年宦官:“官家。”
  “你去,把锦官府陈佑的奏章取来,嗯,该是二月前半个月的。”
  “喏。”宦官垂首应下,恭敬退出去。
  赵元昌这才对王朴道:“陈将明在锦官府办了一个府试出来,其中有些点子虽未实行,但看着颇有道理,文伯先生等下可以看一看。”
  “是。”王朴点点头,“臣曾听说过此事,具体什么情形却不了解。”
  毕竟是中枢官员,消息渠道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即便这事与他无关,平日里也听说过一些传闻。
  当初陈佑的奏章递上来后,赵元昌曾与吏部、礼部、国子监讨论过,后来一度传出要开科举的消息,只是随着朝政变幻,这件事也再无人提起。
  那个宦官很快就捧着一沓奏章趋步进入殿内,待其摆放好,赵元昌摆手道:“你先下去吧。”
  说着,自顾自翻看奏章。
  陈佑上任之后,基本上是三五天一封奏章,遇到事情比较多,甚至是一天一封。
  大多数都是写他这段时间做了什么事,下了什么政令,为什么要这么做,期望能够得到什么结果云云。
  不过二月份开头的这些奏章,有好几封是陈佑的奏请建议,比如《请募府兵疏》、《请开府试疏》等。
  赵元昌要翻的就是那一份《请开府试疏》。
  这里的“请”是“请允许我”的意思,而不是“请你”。
  陈佑在这一份奏章里面写了不少东西,不过只有其中一部分被批准。而没被批准的那些内容,也都在赵元昌心里留下了印子,这时候就想起来了。
  奏章不多,很快就找到了。
  翻开看了几眼,赵元昌笑道:“就是这里了,文伯先生可以看一看。”
  “是。”王朴连忙起身,弓着腰从赵元昌手上双手接过奏章,坐回原位细细翻看。
  开头一部分没啥好看的,无非是叙述前例引经据典,之后的具体措施才是重点。
  陈佑这这里面主要说了四点,第一是分科开试,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是怎么让世人愿意甚至期盼参加学习和考试,第四是如何避免大量人才涌入同一科目。
  赵元昌的批示是:锦官府可开经义、律法、算术、策论四科,中者可即时征辟,头三名可至京中授八品之官。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