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看完了三篇文章,李云是直接照搬照抄,怪不得开考之前李云问晁补之,是《孟子》题吗?原来毛病都出在这里,估计这家伙就背了一篇《孟子》题的策论,根本就没得选,考试才如此利索。
  高俅的好一些,但抄袭的痕迹很重。
  至于李逵?
  这位要成精了,只要李逵继续下苦功的话,很可能过些日子,晁补之都看不出文章抄袭的痕迹出来。段落的衔接也尚可,至少不会给人很突兀的感觉。这时候,晁补之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三个后辈,眼瞅着走歪了,他这个当长辈的说什么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万劫不复。
  这也是策论的妙处,说来说去,策论的核心就两个,道和术。道是天道,是万物的规律,但虚无缥缈,很难琢磨。术是办法是手段,归结起来容易。而策论一般都是从这两方面入手。以古鉴今,寻找解决之术。所以,策论这种文章,只要背诵的足够多,很容易就能从好几篇文章中借鉴出一篇文章来。而且只要范文的水平足够的话,一般拼出出来的文章不会太差。
  这是李逵给自己找的捷径。当然,要是这条路走不通,恐怕他又要伤脑筋了。靠着进献雪花盐秘方,甚至盐田法来获取官职,终究是落了下乘。
  同时,晁补之反对抄袭,那是有原因的。
  一来,他是一等一的读书人,属于娘胎里就识字的那种,认字一关都没费功夫,三十多岁下场之后,才学积累都足够他考中进士。二来,真要是被主考官看穿了,背上一个科举舞弊的骂名,等到才学真的积累到能够中进士的时候,也完了。恐怕没有一个考官敢将李逵等人录取。
  省试取贡的卷子选出来之后,糊名也会被揭去放榜。到时候看到李逵、李云,高俅……这三人曾经劣迹斑斑的宵小出现在名单里,谁敢录取。鸡蛋里挑骨头,也要把这个人刷下去不可。甚至一旦引起朝廷的震怒,终身剥夺了他们的科举资格也不是不可能。
  岂不是贻误终生?
  背诵范文是一条捷径,但是这条捷径在晁补之看来,对学问一途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遗祸无穷。最简单的来说,背诵范文能够增长学问吗?
  肯定不能。
  看的书少了,体悟也就少了,对于大道的理解也就少了。这样的人,有什么前途可言?
  晁补之作为长辈,他觉得有必要给几个后辈竖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
  用科举的录取办法是无法打动他们几个,晁补之觉得就李逵这几个对科举费劲巴拉的劲头,说他们不是官迷,自己也不信。
  晁补之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觉得从理想上来拷问他们,可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于是,沉吟一阵之后,晁补之开口道:“你们几个可有毕生之愿?”
  “当官。”
  “当官。”
  “当官。”
  出奇的一致,这让晁补之非常欣慰,觉得自己找到了几个人的命门。他神情淡然的悠悠道:“当官可不容易。可师伯要问你们,当官之后想要做什么?”
  按照正常的套路,读书人应该激动不已的表明自己读书的立场。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之类的就很应景。然后晁补之告诉他们,没有才能,没有学识,当官也做不到为百姓做主,为帝王分忧,然后巴拉巴拉的说一通读书的大道理,从灵魂深处对他们的道德观重新竖立一遍,差不多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李逵琢磨了一阵,第一个开口道:“当官可以免徭役,不用缴纳苛捐杂税。只要有了官身,天下自由,大可去的,好不自在。”
  晁补之一口老血从肺腑之内凝聚起来,有往上涌的迹象。
  高俅觉得就他的水平,当大官不现实,于是很谦虚道:“如若能做九品官,此生足矣。”
  临了还补充一句:“是文官。”
  武官的九品官真的让人提不起劲来,韩大虎就是武官九品,在沂水县,他的身份就比三班班头稍微高一点,可怜的很。
  晁补之扭脸,觉得自己和高俅说话多余。
  李云嘲笑道:“九品官,好像巡检就是九品官,比捕头稍微大一点。能管乡间农兵。”
  高俅气地冷哼反驳:“那是武官中最不入流的流官,我说的是文官,文官。”
  “文官,什么官职是九品?”李云对大宋的官职还有点模糊,抬头看向了晁补之。
  晁补之没来由的心虚了起来,他就做了好几年的九品官,大学学正,秘书省校书郎,都是九品官。面对李云的凝视,他期期艾艾道:“秘书省校书郎虽是九品,可是外放就能做六品的通判,应该不太一样吧?”心中哀叹不已,晁补之说什么也想不到,自己在皇帝跟前的九品官,竟然还被李云给嫌弃了。不过他很好奇,难道李云有凌云之志不成?顿时开口问道:“李云,你呢?”
  “我爹只要我过了解试,能够在县里当个书吏就烧高香了。”
  李云坦荡道,反正他爹就这么点追求,他的追求也不高。真让他去太学当教授,岂不是为难人?
  晁补之沉默了,他在内心之中,已经开始承认,自己的教育失败。至于李逵几个的志向,他真不好说,说他们脚踏实地吧?
  忒实诚。
  说他们虚怀若谷吧?
  这话说出口,连他们自己都不信。
  晁补之无奈,只好抱着李逵等人的考卷,去找老师苏轼。反正他教不了这几个货了,撂挑子倒不至于,但希望老师用长辈的身份压一下他们几个。
  苏轼在书房里,听晁补之说完,然后也看了考卷,良久,才开口道:“还不赖!”
  晁补之大惊失色,难道是老师老糊涂了,也没闻到酒气啊,大白天就开始说胡话了?
  “老师,他们几个如此惫懒,简直就是邪魔歪道,才学不夯实了,日后还谈什么为百姓做主,为官家分忧?”晁补之痛心疾首道。
  而苏轼却摆摆手道:“无咎啊!”
  “子弟在!”
  “你我师徒不用这么生硬,随便说说。”苏轼咧嘴笑道:“他们几个就算是现在当官,虽然无法立足于庙堂之上,但是管理一些小地方,做一个小官的才能还是有的。既然能够做到这些,为何不给他们机会呢?要是老夫做主考官,发现了他们的卷子,自然会给他们机会。”
  晁补之豁开嘴,简直不敢相信,这话竟然会从苏轼的口中说出来。
  可是苏轼还在说:“说起来你师弟李廌当初要不是我认错了卷子,把庆州陈通的卷子当成了他的。他也当上官了,为朝廷做事多年了……”苏轼想起这段往事,顿时一脸的愧疚。
  晁补之就像是碰了一鼻子灰,贱兮兮的从苏轼的书房里逃了出来。他没想到自己的老师,把科举舞弊说的如此冠冕堂皇,甚至因为没有徇私舞弊成功而后悔不已,天下名士,也就是苏轼敢这么说了。
  不过,晁补之敢担保,苏轼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而且苏轼还嘱咐他,过些天李廌会来,让李廌教他们几个。这次改年号之后的第一场科举就让他们几个下场,积累经验。


第237章 近乡情怯
  “二哥,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骑在马上的李云表情凝重的对李逵说道。仿佛他要经历一场生死劫似的,旦夕之间就有大恐怖发生。
  李逵好奇的瞅了瞅周围的景色,没错啊!这地方距离蒙山县不远了,距离他出门做大买卖的牛背山也不远,不由心生疑惑道:“李云,别疑神疑鬼的,快到家了,可别让人笑话?”
  过淮阳军军镇的时候,李云出门晃了很久,回来就带回了不少好东西。
  一把寒铁打造的匕首。
  一块星星铁。
  一根制作了三年的枪杆。
  都是价值不菲的好东西。
  李云苦笑着瞅着自己马上的累赘,觉得有点不对劲,突然想起到底哪儿不对劲,心说:怪不得眼皮跳个不停,原来问题处在这里。
  所谓近乡心切,多半形容游子归乡时候的心情。
  但李云不这么想,他有点担心自己家里的父亲还有爷爷,他们可是眼巴巴的等李云学成归来。可是他如今的装扮,一旦不文气,反而有种匪徒归家的感觉。
  反倒是李逵,就带了一柄长刀,还有两个偌大的书箱。李云也有两个书箱,可箱子里倒出来,一箱子的破铜烂铁,就几本破书,也放在包袱里,不占地方。要说他是学成归来,看他的行李就有种侮辱读书人的感觉。
  朴刀两柄。
  一条大铁枪。
  两根枪杆。
  一套链子锤。
  ……
  学武归来还差不多,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读书人的行礼里,会翻出这么多零碎。就算是道路不平静,带一柄刀也差不多了。读书人更喜欢带剑,而不是像李云这样的,双手长刀都带了两柄。朴刀,还是大宋军队的制式武器。说李云参加禁军回来探亲,倒是颇为形象。
  想明白了破绽的李云,表情古怪的对李逵道:“二哥,我能说带着的行李都是你的吗?”
  李逵眼角跳动着,目光不善的看向了李云,咧嘴冷笑道:“你说呢?”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