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何于是拉着马周到另一边客厅,让人泡上极好的龙井绿茶。
“这茶是今春陛下赏赐的,明前龙井,就赏赐了一斤,外面可是有价无市呢,有人都喊到百贯求一斤了。不过我是老粗,不太懂茶。”
马周笑笑,天子好炒制的茶,喜泡茶冲饮,于是近年来贵族士人争相效仿,过去传统的煎茶倒是不流行了。
“阿郎也高看我了,马周只好喝酒,对于酒倒是略懂一些的,至于这茶,还真不讲究。”
“哈哈哈,马先生向来是如此洒脱率性,我就喜欢你这样的,虽是诗书人,但对胃口,可有些读书人,那个矫情造作的,我就非常讨厌。”
“阿郎今日连这御赐的龙井都拿出来了,定是有事要与马周说吧,阿郎不如直言!”
“呵呵,什么都瞒不过马先生啊,是有点事要麻烦马先生,是关于读书人的事情。近日陛下一直在与院府宰辅们商议要重开科举之事,但是陛下又不欲简单的效仿隋朝的科举,而是要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
常何当下便把朝廷关于科举的一些计划说了出来,比如说一年一科,还有只要是良籍之人都可以怀牒自投,各级官学的生员,还有民间读书人也可以去官府报名参加考核,通过后就能取得乡贡身份。
再有大秦科举要经过县、郡、道、礼部、殿试等五道考试,通过者分别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
“殿试不淘汰,只定名次,经皇帝主持,亲自审卷评定名将,列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头名为状元郎,次名为榜眼郎,第三名为探花郎。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皇帝还将主持新科进士的探花宴,并金殿题名,传胪唱诵,传胪后,一甲三人插花披红,状元用金质银簪花,诸进士用彩花,由鼓乐仪仗拥簇出朝门,跨马游街,备伞盖仪送回会馆住所。其余二甲,三甲由东华,西华门出宫。
马周越听眼睛睁的越大。
“这是真的?”
“这些都是陛下亲自所说,能不是真的吗?陛下对科举非常重视,说只要考过郡试,成为秀才,便有可为吏之资格。若通过道试,取得举人之身,便可任乡亭长、县录事、县曹佐等上吏之职,若过礼部试,便有资格授任县簿县丞县尉、或是中央省部或地方道郡诸曹职。”
“这可真是鲤鱼跃龙门啊。”马周激动的道。
当年他为县助教时不愿意讲授上课,皆因当时县学之中所收录学生,尽是官员或者是地方豪强子弟,没有几个肯真心读书的,学生都不肯读,他们的家长也不重视,那他还教个什么劲呢。
但作为读书人,马周还是很有抱负的,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朝一日能得到宰辅赏识,或帝王垂青,也能一展所长。
“不知阿郎找我,要马周做什么呢?”
“是这样的,现在朝中还在争论的是这科举考试,究竟该考些什么,比如要设多少科,是如皇帝所说只设进士科,还是要加上算科律法科书科还有医科等等,这各级考试,又该考什么内容,每级要录选多少人,这些还在争论不下呢,有些人说要考文学诗赋,有些人说要考经书,陛下因此让朝中官员都写下建言上奏,各抒已见,你说我这个大老粗哪里懂得这些东西啊,所以啊,我想请马先生你帮我写一下,你是读书人,这些你肯定更懂。”
马周毫不客气的点头,“好,我来写!”
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宫中。
罗成闭目躺在榻上,听着长孙氏为他念读百官的科举建言奏折。
两名宫人在为皇帝揉捏按摩,长孙的声音轻柔而又有节奏,咬字清晰,听的很舒服。多数官员的奏章都没有什么内容,言之无物。
这多是那些武将们的折子,好多公侯武将,却是字都不识几个的。当然也有出身不错的武将,可对于科举提出的建议,却完全跑偏。
而那些文官们,有些倒是洋洋洒洒说了好大一篇章,可许多内容都不符合皇帝的意思。
科举科举,目的是为国取士,而考试不过是一个手段,筛选符合朝廷所需要的一把筛子而已。
从某些角度来说,就如历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说的一样,科举考试本身并不重要,管你是考什么,目的都是要先把那些读书人纳入到这个制度中来,让他们来考试。
然后再从中拔出那些尖尖来。
厉害聪明的人,不论何种考试制度,他们总是还能拔尖儿的。
如果一个读书人,连考都不愿考,或者说连某一种考试方法都过不去,那说明他们还不够优秀。
虽说这种言论罗成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
这也是为何到了明清之时,八股文章发展到了极致,专走那种刁钻之路的原因,皆因为当时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已经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朝廷需要的是从千千万万读书人中,挑那些人尖子。
因此不需要挑什么诗词歌赋做的好的,或是什么策论能言的,只是从四书五经里挑词断章的让他们写,目的其实还就是为了加强难度,以最快的挑出尖尖来。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又有其实用之处。
不过罗成依然是那个反对这一套的。
当然,他更反对隋朝时的科举考试办法,隋朝时的科举,有常科和特科两种,其中常科又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科。
秀才科是最难考的科,往往数年才开一科,一科只录一二人。因为太难考,所有秀才科对罗成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
隋朝科举,比较考的多的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就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考一些墨经贴题等,说白了就是只考指定的几本经书,如孝经易经等,然后考填空题、默写题等,还有就是经义,阅读理解题。
总的来说,士族出身的读书人非常喜欢考明经科,因为经学传家,他们家族对于这些儒家经书既有传承,而且都有各自渊源的经学讲读,这算是家学,天然优势。
而普通学子更愿意考进士科,因为他们好多人没有条件通读多经,哪怕明经科还考虑指定一到两经为自己的专长,只考这两经,但对好多人来说,这时代读书成本高,一套经书那也是他们拥有不起的,只能通过借阅抄写等方式来学习。可进士科不同,进士科主要是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来作为考试的标记。
相对来说,明经科更需要的是底蕴,考起来反而容易的多,对经书的死记硬背都足够了。而进士科更务实,更讲究文才文笔,对经书的掌握反而不那么高,那些天赋高但条件差的读书人,往往可能在进士科大显身手。
不过相对来说,明经还是简单的多,因此隋朝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考明经,三十岁考中都算老了,而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已经算是年轻,足以说明明经和进士科的区别。
至于说明法明书明算这三科,其实就是考书法、律法、算术的专业才能,一般录取后都是为吏。
罗成这次还是打算创新,不再沿隋朝老路走。
隋朝的六科,并不是年年考,经常中断。罗成则准备一年一科,只考进士科,取消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秀才科,但同时,又设立分级考试制度,不是直接来京城考试,通过层层考试,把尖尖儿送到洛阳来。
现在关键的还是考试内容。
许多士族出身的官员,坚持认为当考明经,以经书为主,甚至他们还提出了以三礼三传连同《易》《书》《诗》为九经,列为科举考试书目。三礼为周礼、仪礼和礼记,而三传则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对于只考九经,罗成当然不同意。
只考九经,那将来岂不跟八股一样,只考出来一堆只钻研九经,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陛下,这道奏章内容倒是新奇。”
长孙氏拿起一本奏章,翻开一看,不由眼前一亮,连续为皇帝读了好几天奏章,读的奏章都有上千本,长孙对于科举考试之事,现在也是十分了解了。
“哦,能让观音婢说好的,看来真是有些内容的,是哪位宰辅之言?”
长孙氏捂嘴轻笑,“陛下这次可是说错了呢,这是一位武将的本子,左亲卫中郎将、武水县开国伯常何的奏章,这字还写的很好呢。”
一听常何的名字,罗成立即笑道,“常何不过是个老粗,字都不识一箩筐,那几个字写的更是和狗爬一样,这定是他府中哪个幕僚门客代笔的,先念来听听。”
常何的奏章确实是马周所写,马周对于皇帝要开科举,先是拍了一通马屁,大为称赞,对于皇帝已经决定的科举规模、参与科举者的身份条件标准等都很赞叹。
他接着提出,大秦的科举考试当把过去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的考试内容都包容进去,同时还要以礼部官员铨选的身言书判四个条件纳入进来,结合一起,形成大秦科举的进士科考试。
罗成一听,不由的惊讶。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