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次,好多人的爵位没了。
有些人因为及时的归附还好些,但爵位也大大降低。
洛阳城中。
窦府。
窦抗接到朝廷的最新诏令,他的岐国公爵位被收回了,他兄弟窦庆的陈国公爵位也被收了。
厅中,空气似乎被凝固。
窦抗兄弟俩坐在那里一言不发,面沉如水。
“大哥,你倒是说句话啊,咱们总不能就这样一声不吭吧?”
“说什么?还能说什么?成王败寇,得天下的是罗家,又不是我窦家婿李氏。”窦抗叹气,“我早估计着会有这一天的,只是想不到还真的来了,来的这么快,下手的这么狠。”
窦抗出身河南窦氏,这个河南籍贯很有意思,就跟长孙无忌也是称为河南长孙氏一样,他们其实都是早年北魏的代北之地的豪强或干脆就是鲜卑人。
后来北魏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于是大量的鲜卑贵族们便把籍贯改成了河南。
窦抗是隋朝洛州总管窦荣定之子,李渊的妻兄,其家族也是关陇贵族的核心家族之一。早年入太学读书,与李渊还是同学,后来任千牛备身,再出任梁州刺史、岐州刺史、幽州总管等职,袭爵陈国公。
后因受杨广猜忌,被免去官爵,陈国公爵位由兄弟窦庆袭爵。
李渊起兵入关之后,窦抗立马前往投奔,于是被李渊倚重,在短命的唐王朝先后任将作大监、纳言、左武侯大将军等职。
李渊从不称窦抗之名,向来呼他为兄,宫中更是称其为国舅。
大唐立国后,评定功臣,窦抗和堂弟窦轨皆名列其中,窦轨封酂国公,窦抗封岐国公,他的兄弟窦庆依然是陈国公,一门三国公,可就其显贵。
可谁能料到,李唐是个短命王朝,还没撑两年,就被打进长安灭国了。
窦氏家族自然也就只能归附,然后举家回到原籍洛阳。
到了洛阳后,窦抗就感受到了新朝对他们家族的冷淡,窦家几乎和李渊家族一样,受到冷遇。
原本还保留着爵位,起码还是个贵族。
可现在他们三兄弟的国公爵位全都被除去,兄弟三人的散阶都被免去,于是虽未下旨为民,可实际上已经没了官身而为庶民了。
氏族志上,他们河南窦家这样的关陇名门,连五千多名的大名单都没挤进去。
不仅是窦抗三兄弟的国公爵位被夺,实际上整个河南窦家所有的子弟,爵位官阶勋位全都除掉了。
从贵族之家,一夜之间就成了平民百姓之家。
“大哥,我打听了,李家比咱们家还惨。”
窦庆叹气说道,本来皇帝授玄霸为唐国公,还给李世民留了敦煌郡公爵位,去年还授他武川郡司马之职,但据说李世民桀骜不驯,拒不赴任,终究还是惹怒了皇帝。
因此这一次皇帝干脆将他削籍为民,并下诏迁往带方郡为屯田民,让地方看管监视。就连李玄霸,都因此受到牵连,被降爵为赵郡开国公。
这一次皇帝下手很狠,一次性削掉了两千多个爵位,降爵无数,被削掉的基本上都是那些前朝爵位,好多是从北魏西魏时就传下来的贵族之家。
另外还有大量被削被降爵的,则是先前统一之战时那些投降归附的,既有隋朝官员,也有一些割据势力的官员,还有不少贼匪乱军,当时好多人都授了爵,而这一次对这些人也来了一次集中清理,归附封爵后没有什么贡献,甚至行事不检的,都被处以削爵和降爵的惩罚。
国公的爵位,总共就保留了三十多个,郡公有三十多个,县公有四十来个,加起来不过百来个公爵。
侯伯加起来有三百多,子男加起来三百多。
总共一起,也就七百来个。
实封爵就这七百来个,其余的便是虚封爵,虚封爵最高为侯,约封了五百来个。
“他娘的,姓罗的就是过河拆桥啊。当初那个豪爽大方,只要归附,那就是公侯相待,可如今呢,既除爵又罢官,这是鸟尽弓藏!”
窦抗对兄弟道,“你这就说错了,对于罗成来说,我们连弓都算不上,因为在他眼里,只有他的那些从龙的文武将士,才算是弓,我们,我们是那兔子。”
窦庆只觉得胸膛憋的慌。
他对于河南窦家没能上氏族志倒没多在意,反正现在那氏族志也被人称为勋格、贵族志,甚至有人称为暴发户谱,因此上了还觉得恶心。
可罗成这边夺爵罢官,那边又搞凭官爵等级限田,超出要和买或置换,以前还只是置换超过的三分之一,这回却要动真格的,超出就换,说是置换,可拿洛阳、长安的地,去换那辽宁、陇右的地,谁肯?
但现在,皇帝还真就这样做了。
这才刚开元四年,还有江南三藩未定,皇帝却已经迫不急待的向他们这些人开刀了。
“大哥,罗成这是出昏招了,他这一刀,不知道砍了多少旧贵族旧士族,又引多少曾经的枭雄反王好汉们不满,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第939章 顿悟成佛
嵩山。
许和尚带着通政司的一位六品的绿袍通事舍人骑马来到山下。
远远的,早有接到消息的方丈带领着一众寺僧下山前来迎接。
广丈道信看着身穿飞鱼补服的许和尚,觉得有些陌生了,这个自己当年在山门前捡起的婴儿,如今脱去僧衣换上飞鱼袍,腰配千牛刀,显得是那么的高大,甚至有了一股子威势。
“方丈!”
许和尚上前便拜,方丈连忙让过。
“施主如今已不再是佛门中人,也不是这寺中之僧了,贫僧岂敢。”
许和尚愣了一下。
那位年轻的通事舍人笑着上前先对方丈行了一礼,然后请方丈准备香案,迎接圣旨。
诸人回山。
寺中大雄宝殿前,年轻的通事舍人宣读圣旨。
开头门下二字,令方丈也不由的清楚,这不是一道中旨,这是经过三省的正式旨意了。
圣旨很长,卷轴足有丈长,其中的内容更是用词优美,一看就知道是出身翰林学士们之手,方丈是有文化之人,虽是出家之人,但也博览群书,甚至能够做诗写赋,因此还是马上就听明白了这些华丽语语之下的圣意。
皇帝特赐方丈为护国法师,又尊南天师道分支上清教王知远为护国天师。
王知远是号称山中宰相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的弟子,陈后主与隋明帝杨广都称以弟子礼问以仙道事。
此时天下道派,天师道其实并不是最强盛的,最强盛的是北方的楼观道,就算是天师道也还有南北天师道之分,可皇帝却偏偏没有尊终南山中实力更盛的楼师道的观主为天师,却尊了南天师道的一个分支的茅山上清派王知远为天师,确实足够令人玩味。
就算是少林,其实在此时的佛教诸宗中,也不是实力排前的,方丈的名望也并不很高,可皇帝却偏偏就赐封他为护国法师。
方丈心知这护国法师不好当,这不,皇帝的佛道改革就先从他们少林起了。
这位通事舍人除了来宣旨,还要来主持一场佛经考试,通过者才能发给度牒,通不过者就要强令还俗。
更别说就算通过的,也不是都能留下来。
方丈还将入洛阳接受僧录司的天下僧正一职,这是僧录司的副长官,其长官为僧录事郎中。
授衔封官虽是好事,可少林此时非天下佛门之首,方丈也非佛界权威,却给他这荣衔官职,摆明了是要架在火上烤了。
更何况,接了这衔职,就得率先开始在少林改革。
这偌大的少林,多少代的积累,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却只能保留一百僧人,所有的奴隶都要放出,田地也只能留一千亩。
虽然皇帝说要为少林在带方建东少林寺,在广南建南少林寺,在武川建北少林寺,在敦煌郡西少林寺,乍一听,确实很了不得,皇帝敕旨朝廷修建,四座分封都将是五十人的中寺规模。
各还赐给一千亩僧田。
只是如此一来,这嵩山的少林,却不免要衰弱。
佛寺本是世外清静之地,修行之地,可既然在这红尘之中,就没有谁能超脱世外。就连这少林也一样,拥有三万多亩寺田,万贯寺产,拥有数百的寺庙净人奴隶,这使得少林里的僧人们可以建起雄伟的大殿,立起高大的佛像,为佛像树金身绘彩漆,让他们可以自己训练抄经人,抄写经书翻译经书。
表面的法像庄严之下,是离不开那份庞大的寺产支持的,而这些寺产的保障,又离不开朝廷和官府的支持,否则就会如王世充据洛阳时一样,一道命令,就会有无数兵马过来强夺寺产,收走寺财。
现在,皇帝给了他护国法师之衔,又授他天下僧正之职,这是皇帝给的赏赐,换他的效忠。
在皇帝面前低头,方丈觉得很正常,没有哪座大寺哪位方丈敢于藐视皇帝,除非是一个野和尚,反正无根无基,逍遥自在,但他不行。
“贫僧领旨,谢皇帝恩!”
最终,身披着紫金袈裟,头顶明亮的大和尚,还是上前领旨谢恩了。
那位年轻的通事舍人似乎一点也不意外,作为读圣贤书的儒教弟子,他对于佛道的感观只能说一般,三教之争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